胡祥
陳可辛導演的親情電影《親愛的》上映后,在全社會引起熱議。這是一部關注兒童拐賣的電影,直接反映了當下大眾關心的兒童安全問題,其內核是父母對孩子堅定不移的愛,這種愛不會因為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田文軍和李紅琴同樣承受著失子之痛,只不過一個是正當合法,另一個卻是不合法的。面對失去孩子的殘酷現(xiàn)實,世界好像突然坍塌,唯一的牽掛都不存在了,他們便像發(fā)了瘋似的開始尋找之路。不同之處在于,田文軍是一個糊涂爹,在失去孩子后不惜一切彌補自己的過失,尋找自己最后的精神支柱;李紅琴則是一個可憐的“母親”,她因為不能生育、沒有文化而暴力襲警,但是她卻擁有所有母親的偉大品質,為了孩子她做了最大的犧牲。影片中,這兩種愛同樣讓人動容。
無論是田文軍,還是李紅琴,從電影中看,都是有原罪情結的人。田鵬為什么會丟失?因為田文軍為網(wǎng)吧的打架焦頭爛額而無心看管。為何網(wǎng)吧會出現(xiàn)打架事件?因為他為了多賺點錢違反法律,允許未成年人進入網(wǎng)吧上網(wǎng)。所以,他對田鵬的被拐負有直接責任。
田文軍不能為田鵬提供良好的受教育條件。擁擠的街巷、混亂的環(huán)境、不高的文化水準,實際上他能提供的教育環(huán)境不如前妻魯曉娟。這些田文軍心里應該非常清楚,只不過不愿承認,比如他一直教田鵬方言歌曲“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這遭到魯曉娟的強烈反對,但是他卻固執(zhí)己見。
田鵬是他唯一的希望,是他在前妻面前唯一有尊嚴的砝碼,而田鵬的失蹤讓他頓時感覺人生失去了意義,他也意識到自己沒有完全盡到父親的責任并由此產(chǎn)生了深深的愧疚感。所以他入了魔似的尋子,即使被人誤解為瘋子也在所不惜,甚至差點丟了性命。他要找回的是他的尊嚴,是他作為人繼續(xù)活下去的理由,同時,他要彌補之前對兒子所有的虧欠。
李紅琴的自贖更加明顯。對丈夫帶回的兩個孩子,她的接納中雖然隱含著無法為丈夫生育孩子的虧欠感,但她對兩個孩子的愛是真切的,加上對孩子的來因不知情,所以當民警告訴她真相時她會崩潰襲警。出獄后,她第一時間就直奔深圳去尋找女兒吉芳,在行李中她帶著以前一直舍不得為女兒買的蠟筆,她就是要自我救贖,要盡到一個母親的責任,要表達她遲到的愛意。
事實上,她所面臨的絕望比田文軍還要嚴重,她不能生育,失去子女無疑是要她的命,所以,她要傾盡所有爭取吉芳的撫養(yǎng)權。
作為電影中的女二號,魯曉娟也一直在自責與自贖之間痛苦掙扎。我們無法知道她為何離開田文軍,但是能看出她的懺悔之情,她知道離異帶給田鵬的是無法彌補的心靈傷害,兒子額頭上始終沒有消失的傷疤似乎就是一個醒目的標志。而田鵬的被拐更是將她推入自責的深淵,她無法繼續(xù)自己新的婚姻,導致再次走向離婚的境地。
從表面上,我們看到的是父母對孩子執(zhí)著而艱辛的尋找,以及對靈魂的自贖之路。但是電影也從不同的角度折射出我們的社會在兒童安全教育以及保障制度上的某種缺失。
田鵬被拐,一個很直接的原因,是田文軍這樣的外地進城務工人員沒有太多精力照看子女。電影鏡頭顯示,田鵬是在大庭廣眾之下被拐。我們的公共安全是否應該反思?而當田文軍通過電話報案時,警察以兒童失蹤不足24小時不予立案,錯失了尋找的黃金時間。這些機制是否能根據(jù)實際情況有所變化?因為早一分鐘立案,孩子就有可能早一分鐘從人販子手中獲救。
2010年,由公安部等四部門聯(lián)合出臺了《關于依法懲治拐賣婦女兒童犯罪的意見》,要求兒童、少女失蹤或走失,監(jiān)護人或家長應立即報案,警方接報后會在第一時間立案調查,同時需要家長提供孩子被拐賣的證據(jù)的規(guī)定也一并取消,并要求兒童拐賣案件必須成立專案組,“兒童失蹤立即立案”制度就此建立。但即便有多個部門的三令五申,全國各地也并沒有100%做到。
此外,吉芳被深圳福利院收養(yǎng)后,作為與她感情最深的養(yǎng)母李紅琴想要重新收養(yǎng)她時,卻因為無法確認吉芳父母在世而被院長拒絕,甚至連見一面都不行!這種做法的不合理在觀影現(xiàn)場有很直接的體現(xiàn)——殊不知,李紅琴在黑夜中爬上水管與吉芳隔窗含淚相望的鏡頭在電影院中引起多少默默的抽泣?
最后,李紅琴傾其所有想要通過法律途徑收養(yǎng)吉芳,但是院長卻以她條件不佳拒絕,雖然電影設置為魯曉娟收養(yǎng),但是這其中多少含有歧視的意味,我們的收養(yǎng)制度是否可以更加人性化?
當然,電影還從側面反映了兒童制度的其他缺陷,比如尋子互助團體的孤立無援、準生證問題……這些與田文軍、李紅琴坎坷的尋子之路一樣,讓我們倍感無奈。
這兩年,《爸爸去哪了》引爆熒屏,它表面是關注父親角色扮演的問題,事實上卻在全社會掀起如何構建良好親子關系的輿論熱潮。
《親愛的》也是如此,它表面上是表現(xiàn)兒童被拐問題,其深層意義依然是如何表達父愛母愛,如何給予孩子更好的愛,以及我們的社會應該如何完善制度營造更好的環(huán)境,讓兒童更健康更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