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諍
軒尼詩干邑“生命之水”兩個半世紀(jì)的流淌,似乎讓劃過的歲月也沾染了不絕如縷,絲絲順滑的酒香。聲名遠(yuǎn)播之際,不費分文就能在最講求腔調(diào)的邦德電影中露臉,想當(dāng)然耳。自1765年至2015年,作為世界上最負(fù)盛名的干邑酒莊之一,軒尼詩延續(xù)八代的非凡傳奇迎來了其250周年的盛大慶典。3月17日,軒尼詩250周年卓越之旅全球首站于廣州大劇院正式拉開帷幕。之后,沿溯家族傳人所開辟“輝煌之旅”的歷史航線,歷經(jīng)廣州、莫斯科、紐約、約翰內(nèi)斯堡、巴黎,探尋軒尼詩家族過往遍及世界的足跡——甚至可以說,世上有絲綢之路,亦有非凡的軒尼詩干邑之路。
軒尼詩的中國之路,大抵要溯源到1859年,也就是清朝咸豐年間,彼時的上海剛剛開埠了一十六年,一紙訂單讓第一批軒尼詩干邑漂洋過海卸貨在外灘碼頭。此前,中國人有著數(shù)千年的烈酒飲用史,如何讓他們接受新的口味,法國人的辦法是遵從國人食補食療的傳統(tǒng)。作為早期法資背景的代理商,龍東公司當(dāng)時的廣告首要招徠便是四個字“血氣衰弱”,廣告里寫明,“日飲斧頭三星白蘭地一杯,則能反弱為強,其功效能保健生暖并使身心愉快!”而當(dāng)國人逐漸接受了這一理念后,各種促銷活動也紛至沓來:一張當(dāng)年《申報》(疑似)上的軟文可以讓今人管窺一二:Cognac曾被譯作“康納克城”,Hennessy則被譯作“海內(nèi)斯”,斧頭牌白蘭地的說法則來自對軒尼詩家族鐫刻的手臂與斧頭盾徽的直感。更有意思的是,為了推廣產(chǎn)品,當(dāng)年的讀者用一張郵票回執(zhí)便能換飲一瓶樣品!
泛黃的照片可謂有圖有真相,1928年間,莫利斯在常駐上海的代理商Louis Rondon的陪同下接受盛情款待。在這些為莫利斯·軒尼詩舉辦的筵席上,博大精深的中式菜肴與馥郁優(yōu)雅的軒尼詩干邑相得益彰。由軒尼詩家族檔案文獻(xiàn)中保存的部分菜單可知,莫利斯·軒尼詩中國之行期間的盛筵上包括了諸多粵菜菜式。由此不難看出,與中國菜系相融合,斷斷不是近十多年來洋酒打入中國市場才有的“法門”。其實,軒尼詩為何將250周年卓越之旅全球首站定在廣州,一大要因便是珠三角對于干邑的熱愛。這里的生意人幾乎人人座駕后備箱里都放著幾瓶X.O,不獨在高端宴會上開瓶,即便是路邊吃大排檔隨手取來也不新鮮。
軒尼詩干邑在香港更已然融入了市民文化,一條主干道能被命名為軒尼詩道便可見一斑。1950年代一則報紙廣告上,詩仙李白舉杯邀明月的典故被搬了出來,旁邊放著的卻是軒尼詩V.S.O.P,文案若用粵語朗誦更是合轍押韻,“詩圣李白識鑒賞,譽稱酒仙嘗佳釀。若曉今有軒尼詩,定必垂涎三尺長。”仗劍縱酒是中國式俠客的標(biāo)準(zhǔn)像,大俠古龍一生好酒,對軒尼詩干邑尤為喜愛,據(jù)說他臨終前的最后一周,曾寫了一幅字給前來探望他的林清玄,還是“陌上花發(fā)可以緩緩醉矣”。古龍死后,朋友決定買48瓶XO給古龍陪葬,林清玄擔(dān)心埋了4000臺幣一瓶酒的墓地會被盜,建議把酒瓶的蓋子打開,引得他們共同的朋友開玩笑,過個幾十年,這便是陳年老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