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宏
甘肅卓尼的楊土司先祖,系松贊干布時代的吐蕃大臣噶祿東贊,是噶氏家族東遷到甘青一帶的后裔。13世紀元朝時,名為些地、傲地的兄弟二人定居卓尼。1418年,些地因功被授予世襲指揮僉事兼武德將軍,并出任卓尼大寺(禪定寺前身)寺主,成為集族權、神權、政權于一身的世襲土司和教主。
楊積慶(羅桑丹增南杰道吉)生于1889年,天資聰穎。1902年13歲時以侄孫身份承襲土司之位,并兼護國禪師,成為第19代土司。楊積慶有48旗的轄地,東至岷州歸安里交界60里,南至西固四川松潘龍安交界400余里,西至洮州戶口六哨交界130里,北至洮州作蓋交界110里,共屬520族、11599戶。部土(司)兵2000名,內馬兵500名,步兵1500名。原設守備一員、千總兩員、把總四員、外委七員,把守暗門五座,隘口25處。
楊積慶土司善于觀察社會,估計形勢發(fā)展。他雖未邁出卓尼一步,但每天都看全國各地大小報紙,及時地掌握國內外形勢。他在上海、天津等地設有商行,常有書信、貨物來往。他易于接受新生事物,推廣先進技術和文化,嗜好攝影,曾在卓尼首次架設電話,組裝500瓦發(fā)電機。所以,楊積慶識時務,知大體,明辨是非,《大公報》記者范長江對他有較高的評價。
紅軍入甘后,國民黨反動派為了阻止紅軍北上抗日,甘肅軍閥魯大昌奉蔣介石和甘肅省政府主席兼駐甘綏靖主任朱紹良的指令,在岷縣、臘子口、西固等地布下重兵,修筑工事,并命卓尼土司楊積慶截擊紅軍,企圖不讓紅軍走出迭部溝。
紅軍將要從毛爾蓋到甘境楊積慶轄區(qū)迭部溝的消息楊積慶早有所聞。1935年農歷六月的一天,下迭倉官楊景華派心腹來博峪衙門給楊積慶送信,來者把信交給副官趙希榮,趙希榮即刻呈送楊積慶。楊積慶拆閱后覺得事關重大,會見了來人,并囑咐他們當晚返回,無論如何將回信交給楊景華,不得耽誤。副官吳國屏將他們送走后已是夜里12點左右,回到房里時,書記官張志平還沒有睡。當吳國屏一進門,張志平就問,“事情辦完了嗎?這事不能外傳?!眳菄羻?,“旦子(楊景華)來信說的啥?”張志平說:“紅軍已到四川的秋季、召藏一帶,可能來迭部,請示司令怎么辦。司令看了信當時就燒了。他口述我執(zhí)筆,寫了回信。指示旦子如果紅軍來了,不要堵?lián)?,開倉避之……”
1935年9月,中共中央率右路軍中的紅一軍團、紅三軍團和軍委縱隊共8000余人,穿過草地,沿包座河進入迭部俄界村。到俄界后因連降大雨,加之達拉溝溝深谷峽,只有谷底唯一的一條道路通向溝口,棧道橋梁卻破壞慘重,大隊人馬難以通行,只好決定在此休整。
紅軍在迭部達拉溝俄界休整期間,于9月11日、12日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會議,即著名的“俄界會議”。會后,紅軍沿達拉溝繼續(xù)前進。9月14日,紅軍到達下迭最大的寺院旺藏寺,除先頭部隊外,大部隊和中央機關都駐在這里。為攻下臘子口這個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關隘,毛澤東明確指出“北上抗日很重要,一定要突破臘子口”。
9月15日,以紅軍第二師為前衛(wèi),第四團為先頭部隊,向岷州前進,三天急行軍,奪取臘子口。第四團由旺藏出發(fā),越白龍江的獨木橋,經九龍峽直抵麻牙寺,一支小部隊佯攻代古寺,大部隊急入然尕溝。
當毛澤東率領的紅一方面軍從俄界進入迭部境內,除一些小股土匪騷擾紅軍外,土司番兵則撤離遠避。正面遇上紅軍者,空放幾槍即躲進森林,使紅一方面軍順利地出了達拉溝,進駐了土司迭部轄區(qū)的腹地旺藏寺。在沒有反動派武力干擾的條件下,紅軍安全地在此進行了休整,同時曹日倉官楊景華受土司暗示,將曹日倉的麥糧暗中開放,接濟過境紅軍。當時這個倉設兩個倉庫,共裝小麥四五十萬斤。紅軍走后,一個倉庫內的糧食全部吃用完,另一個倉庫里用去了多半,共支援紅軍30多萬斤糧食。紅軍總政治部在倉板上寫下了“此倉內糧是楊土司莊家糧,希望各單位節(jié)約用糧”等,還在倉內留下了江西蘇維埃紙幣兩捆,支付糧款。開倉接濟紅軍,使經歷千辛萬苦,爬雪山、過草地、吃草根、熬皮帶的紅軍從給養(yǎng)上得到很大的補充。因此,有人說“曹日倉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的加油站”。
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缺糧少草,北上已到最艱險的階段。楊土司沒有執(zhí)行國民黨軍隊的指令,不但不阻擊紅軍,而且開倉救濟紅軍,使紅軍有力量突破天險臘子口,為紅軍完成戰(zhàn)略轉移做出了重要貢獻。
張國燾南下失敗后,紅四方面軍與紅二、紅六軍團于1936年7月初在甘孜會師,將紅二、紅六軍團改編為紅二方面軍,在黨中央和朱德、劉伯承、任弼時、賀龍等同志以及紅四方面軍廣大指戰(zhàn)員的堅決斗爭下,迫使張國燾取消了偽中央,同意北上。朱德、徐向前、董振堂分左、中、右三路向甘肅進軍。8月1日出草地,到達包座地區(qū),8月5日向甘南藏區(qū)進發(fā)……沿紅一方面軍的路線打通臘子口。二郎山戰(zhàn)役后,攻下岷縣城,進而沿洮河南岸西上向洮州方向前進。紅二方面軍進入洮境楊土司轄區(qū),從西泥溝經過納浪楊華渡洮河到臨潭新堡。接著順利地占領了新城,接管了國民黨臨潭縣政府。宣傳黨的政策,宣傳“抗日反蔣”。
楊積慶看到紅軍紀律嚴明,尊重民族宗教,甚為感佩,親擬書信,派吳國屏和手槍隊班長麻丑哥帶馬兩匹,肥羊幾只,連夜到新城紅軍指揮部表示慰問。紅軍在臨潭先后住了一月有余,然而從不進駐山上插嘛尼經幡的楊土司轄區(qū)。楊積慶雖受委于甘肅省綏靖主任朱紹良在迭部、卓尼轄區(qū)內堵?lián)艏t軍的指令,但僅在表面應付。
地方軍閥魯大昌素與楊積慶有仇,于是向朱紹良指控楊積慶“陽奉陰違,不但不遵命堵?lián)?,反開倉供糧,私通紅軍”。魯大昌以堵?lián)艏t軍有功,得到胡宗南的嘉獎,并被收編為國民黨第165師,成為胡宗南在西北地區(qū)的一支反共力量,而楊積慶則受到朱紹良的斥責和查處。
1937年農歷八月二十六日,魯大昌買通楊積慶下屬姬從周、方秉義等,制造了“博峪事變”,殺害了楊積慶和他的家人,其次子楊復興得以逃脫。
對楊積慶當年讓道濟糧支援紅軍的義舉,共產黨始終未忘。1950年10月,周恩來親自致信楊積慶次子楊復興,對當年楊土司讓道濟糧表示感謝。1994年10月,甘肅省人民政府追認楊積慶為革命烈士,楊成武將軍題寫碑銘“楊積慶烈士之墓”。卓尼縣在縣城修建“楊積慶烈士紀念館”,已成為全縣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編輯 楊 琳)
(作者是西北民族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