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鄧穎超是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會活動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她是20世紀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也是中國婦女的杰出代表。在她顛沛流離、備嘗艱辛的早年人生經(jīng)歷中,是平凡卻堅強的母親楊振德,以自己獨立自強、逆境求生、樂觀向上的意志品質,言傳身教了一位新時代的偉大女性,造就了這位中國婦女界的杰出領袖。
1940年4月2日,65歲高齡、在貴陽市青巖鎮(zhèn)居住的楊振德給在回國途中的女兒鄧穎超和女婿周恩來寫下一封親筆信,這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封楊振德寄給鄧穎超的親筆家書,從中可以讀出楊振德與鄧穎超之間細膩深沉、親密無間的母女之情。
楊振德致鄧穎超、周恩來的信
信紙長25厘米,寬22.5厘米,共兩頁,是楊振德用毛筆在黃色熟宣紙上書寫的。信的全文為:
翔超兒:
四月一日接到你們三月十六日由蘭州發(fā)來的信并相片三張,看見你們身體胖壯,喜慰之心非筆墨所能言宣。翔之手傷痊愈,尤深欣慰。以前我曾寄你們三封信,來信云,只收到一信,想其二信,已浮沉了。你們客歲十月間寄來的信,沒有收到;八月間寄來的信,收到的。我和老太爺一切為恒,均安適。可放心勿念。惟生活程度,較去年上半年,糧物一切,價昂二三倍以上。此地民風,皆習慣勤勞,十之八九,均可自食其力。雖感生活太高之苦,但地方民情,尚稱安靜。你們到渝,望即來信告知,以慰懸懷為盼,余不盡言,容當后敘。此復,并祝
雙福。
母 德手書 ?四月二日
我以前常時這樣想,最好是不曉得信,你們已回國來了,在途中。我少懸一些念慮。今果如此,實慰私衷之愿也。
信開頭稱謂中的“翔超兒”,“翔”指的是周恩來(字翔宇),“超”指的是鄧穎超?!跋柚謧壬钚牢俊保傅氖?939年7月10日,周恩來在延安騎馬到中央黨校作報告,途中馬匹受驚,將周恩來摔下,造成右臂骨折,由于延安的醫(yī)療條件有限,中央決定由鄧穎超陪同周恩來到蘇聯(lián)治療傷臂。1940年4月,傷臂基本痊愈,因此楊振德才在信中說“翔之手傷痊愈,尤深欣慰”。
“以前我曾寄你們三封信,來信云,只收到一信,想其二信,已浮沉了。你們客歲十月間寄來的信,沒有收到;八月間寄來的信,收到的?!薄翱蜌q”指1939年,此處的八月、十月,均指公歷八月、十月。八月時,周恩來一行尚在國內;十月時,已到莫斯科,通郵更加困難。從這段文字中,可以想見當時青巖鎮(zhèn)與外界的通信條件十分惡劣,往來信件常有遺失,因此,這封信能最終寄到鄧穎超手中,殊為不易。
“我和老太爺一切為恒”,此處的“老太爺”指周恩來的父親周貽能。日本占領武漢以后,八路軍貴陽交通站接待了一批經(jīng)桂林轉移到貴陽的抗日革命者的家屬。其中包括鄧穎超的母親,周恩來的父親,博古的奶奶和小女兒,李克農(nóng)的父母、妻子及弟、侄,孟慶樹的父母、舅父和弟、妹,還有義士蔣士蓮等20余人。1939年2月4日,日軍對貴陽進行大規(guī)??找u,致使貴陽遭到嚴重破壞,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些革命家屬,八路軍貴陽交通站立即在青巖鎮(zhèn)借用北街和南街等民房將革命家屬加以安置。當時客居青巖鎮(zhèn)的抗日革命家屬均以難民身份分散在各個民居,當?shù)匕傩斩疾恢浪麄兊恼鎸嵣矸荨T谀嵌卫щy的日子里,他們彼此照顧,共度時艱。
“惟生活程度,較去年上半年,糧物一切,價昂二三倍以上。”從這段話中,可以從側面了解到國民政府的經(jīng)濟形勢岌岌可危,民眾生活困苦,物價飛漲,一年即上漲“二三倍以上”,同時也反映出楊振德對國民政府治理國家經(jīng)濟能力的不滿。
“你們到渝,望即來信告知”,此時,周恩來、鄧穎超等人已到延安,尚未返抵重慶,但楊振德將信寄到重慶,應該是希望女兒一行平安回來,惦念之情在信末的附言中溢于言表:“……我少懸一些念慮。今果如此,實慰私衷之愿也?!?/p>
信末簽署日期為四月二日,并未注明年代。但因文中提及“翔之手傷痊愈”和“你們三月十六日由蘭州發(fā)來的信”等內容,又由于周恩來是1939年8月至1940年2月在蘇聯(lián)治療傷臂的,所以據(jù)上述史實,判定此信應當寫于1940年的“四月二日”。
楊振德與鄧穎超的往來通信,如今幾乎都已遺失了。這封寫于1940年的書信,由鄧穎超收到后精心保存了50余年,成為迄今僅存的唯一一封母親楊振德寫給女兒鄧穎超的手書,顯得尤其珍貴,具有極大的史料價值。
1992年7月鄧穎超逝世后,遵照她的生前遺囑:“我的文件、來往通信、文書之類的文件,交中央文獻研究室清理酌處”,這封信和鄧穎超大量往來通信一并移交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1997年10月9日,在籌建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的過程中,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將周恩來、鄧穎超的部分通信撥交給紀念館,這封信是撥交文物之一,由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永久收藏并在相關臨時展覽中對外展出。
楊振德的早年經(jīng)歷
楊振德(1876.8 -1940.11.18),曾用名寶峰、夢醒,出生在湖南省長沙市的一個仕宦家庭。祖父是位經(jīng)商的大業(yè)主,到父親這輩家道中落,幾個兄弟中,要算楊振德的父親還有些出息。他有三個女兒,兩個先后夭折,楊振德成了獨生女。思想開明的父親反對舊習俗,不主張女兒早婚,看不慣婦女纏足。年幼的振德深受父親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影響,萌生了尋自由、求解放的熱切愿望。
楊振德的父母重視女兒的教育,從小教她識文斷字,掌握一門求生的本領,楊振德自幼酷愛讀書,培養(yǎng)了較強的自學能力。因祖父吃錯中藥亡故,父母便希望她學習中醫(yī),既可為己醫(yī)病,又可救人謀生。楊振德14歲的時候,已攜全家定居廣西的父母相繼因病去世,她不得不走入舉目無親的社會。在那個時代,一個14歲的少女要想在社會上獨立生存是相當艱難的,但楊振德懂得,婦女要想自尊自愛,首先要自強自立,無論多么艱難,她都決心以自己的勞動來維持清苦的生活,不輕易接受別人的幫助,任何困難都沒有減低她自強不息的勇氣。
楊振德25歲時,與一位廣西武官鄧廷忠結婚。當時鄧廷忠死了妻子、有3個兒子(長子鄧元圣成年后去世,另兩子早夭),楊振德做了他的續(xù)弦。鄧廷忠當時官至廣西南寧鎮(zhèn)臺(相當于現(xiàn)在的軍分區(qū)司令),可以說一夜之間,楊振德有了榮華富貴的生活,但她頭腦十分清醒:丈夫帶來的榮華和權勢都是靠不住的,最可靠的還得是自己?;楹螅^續(xù)潛心研究中醫(yī),給當?shù)孛癖娛┽t(yī)診病。上至官員夫人,下至貧窮百姓,無論是誰找到她,楊振德都一視同仁,懸壺濟世,她醫(yī)術高超,療效很好,在當?shù)孛癖娭腥〉昧溯^高的威望。
楊振德與鄧穎超的母女情
楊振德婚后曾與鄧廷忠生下一個男孩,不久夭折。具有強烈重男輕女思想的鄧廷忠滿心希望楊振德再給他生個兒子。1904年2月4日(光緒二十九年農(nóng)歷臘月十九),楊振德生下女兒,鄧廷忠十分懊惱,準備將女兒送人。楊振德以死抗爭。她拿著菜刀對丈夫說:“你要是把女兒送人,就先殺了我!”鄧廷忠被一向文弱的妻子爆發(fā)出的憤怒驚呆了,只好在妻子面前妥協(xié),事情終于平息下來。
楊振德給女兒取乳名玉愛,學名文淑(后由本人改名為“穎超”)。玉愛兩三歲起,就在母親的教導下,識字、背詩,母親成為她最早的啟蒙老師。玉愛3歲時,性格暴躁的父親得罪了上司,一氣之下,他借口回河南老家掃墓,跑到云南一個親戚那里謀事。上司將此事告發(fā),清政府將鄧廷忠發(fā)配到新疆流放服役。楊振德變賣了自己的衣物、首飾,為鄧廷忠湊了一些路費,自己則帶著女兒在南寧艱難度日,等待丈夫歸來。1910年,鄧廷忠流放期滿,官復原職。在返回南寧的路上,卻突患暴病客死他鄉(xiāng)。楊振德在萬分悲痛的情況下,決心獨自把女兒撫養(yǎng)成人。母女倆曾先后輾轉廣州、上海等地,靠行醫(yī)和當家庭教師維持生計,過著顛沛流離的日子。鄧穎超6歲時,母女來到天津,楊振德在長蘆育嬰堂謀得醫(yī)生的工作,母女倆食宿在長蘆育嬰堂,暫時安定下來。
日子雖然清貧,但楊振德卻絲毫沒有放松對女兒的教育。1915年,鄧穎超虛報2歲,又連跳兩級,考入天津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預科讀書。為了能考上免收學費的直隸女師,鄧穎超刻苦學習,過度勞累,患了肺病,楊振德用自己的醫(yī)術幫助女兒調理身體,使鄧穎超很快恢復了健康。五四運動時,鄧穎超沖鋒在前,積極演講,向民眾慷慨陳詞,痛斥反動當局的暴行,楊振德積極支持女兒投入愛國學生運動。1925年7月13日,已經(jīng)成為共產(chǎn)黨員的鄧穎超奉組織之命調到廣州工作,在天津與母親依依惜別。8月8日,鄧穎超與周恩來在廣州結婚。同年10月,楊振德也到了廣州,但她不愿靠女兒和女婿生活,而是選擇了自謀職業(yè),先后從事梅縣中學地理、歷史教師,廣州執(zhí)信中學學監(jiān)等工作。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楊振德以行醫(yī)為業(yè),在黨的地下秘密工作機關,安了一個偽裝的家,掩護周恩來、鄧穎超進行地下斗爭。1934年5月,楊振德到達中央蘇區(qū),她不僅是鄧穎超的媽媽,更成為紅軍隊伍中的一名醫(yī)生,為戰(zhàn)士們治病、熬藥,日夜操勞。紅軍長征時,楊振德留在江西,在向地方轉移時,在南昌附近不幸被捕。關押期間,楊振德機智勇敢,臨危不懼,表現(xiàn)出一位革命者母親大義凜然的不屈氣節(jié)。周恩來曾經(jīng)回憶說:“國民黨法官要她勸勸鄧穎超不要當共產(chǎn)黨員,鄧老太太回答說:子女的事情我們父母管不了,即使蔣委員長也管不了自己的兒子——蔣經(jīng)國當時正在蘇聯(lián)——法官無言可答,就把她囚禁在九江反省院。直到1936年談判開始,1937年初才把她釋放出來?!贝撕螅h組織想方設法把楊振德接到武漢,當時,鄧穎超已隨同周恩來在武漢八路軍辦事處工作。母女二人歷經(jīng)磨難,劫后余生,激動異常,淚濕衣衫。
1939年,武漢抗戰(zhàn)形勢日益緊張,蔣介石又發(fā)動反共高潮,內外交困的武漢生活并不平靜,八路軍辦事處也不安全。楊振德聽從組織安排,隨20余名革命家屬撤離武漢,經(jīng)湘鄉(xiāng)、衡陽、桂林遷往貴陽市青巖鎮(zhèn)居住。此時周恩來由于右臂受傷,到蘇聯(lián)治療,鄧穎超陪同前往,在他們回國后,才把楊振德又接到重慶八路軍辦事處贍養(yǎng)。
長年坎坷奔波的生活和牢獄的折磨,摧殘了楊振德的健康。回到重慶不久,老人家病倒了。最初,楊振德考慮到女兒工作繁忙、身體不好,不讓別人將自己患病的消息告訴鄧穎超。一天,鄧穎超去看望她,楊振德說:“小超,我要去‘老家’了,你不要難過??!”鄧穎超知道母親已生命垂危,經(jīng)組織商議,決定把老人家搬回辦事處來住。鄧穎超日夜守候在病榻前,楊振德在彌留之際,對同志們說:“我是不重要的,你們不要為我忙了吧!”她一生清苦、堅強,不愿麻煩別人,直到臨終,依然如此。
1940年11月18日,楊振德因病不治,在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去世,終年65歲。11月19日,鄧穎超和周恩來聯(lián)名在《新華日報》頭版上刊登訃告,悼念母親去世。同日,又共同出席了母親的葬儀。安葬儀式上,時任《新華日報》總經(jīng)理的熊瑾玎宣讀了祭文:
中華民國二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第十八集團軍新四軍駐渝辦事處同志謹以香花敬奠于鄧母靈前曰嗚呼,痛挽
鄧母志潔行芳,思想前進,性情剛強。早入社會,艱苦備嘗;自食其力,毋怠毋荒,或執(zhí)教鞭,或施岐黃,稍有所得,不敢或蔽。撫女入學,教女有方,引女自立,訓女周詳。救援志士,盡力相將。追隨革命,曾坐監(jiān)房,不懼威脅,不畏風霜,法庭審訊,慷慨激昂。意志堅決,孤處潯陽。江西迎迓,歡躍無疆。日寇來襲,雖老不慌,關心國事,無日或忘。方期寇敗,得睹安康,豈料一疾,遽而云忘?;厮萃簦串惓?。爰備花果。敬獻靈旁。嗚呼哀哉尚享(饗)!
這篇祭文,公正客觀地概括了楊振德的一生,讓人們領略了一位平凡而偉大母親一生的坎坷經(jīng)歷和獨特風采。楊振德逝世后,《新華日報》刊登了署名吳敏的《青年應當學習的一個典型》和署名楊慧琳的《哀悼一個奮斗終生的媽媽》等憶念文章,而鄧穎超在后來的歲月中回憶母親時,總是說:“我媽媽是一位平凡的婦女,慈祥的母親,她的一生是很曲折坎坷流離的一生。她具有獨特的性格,反對一切封建習俗,追求進步、想往大同世界,有助人為樂的精神、自強自立,勤奮閱讀,深研醫(yī)術。她對我的教育和影響是起了很好的作用的。”
綜觀楊振德的一生,她既是一位為中國革命做出過貢獻的英勇戰(zhàn)士,又是一位育女成材的成功母親。在鄧穎超的青少年時代,楊振德?lián)狃B(yǎng)女兒成長,支持女兒從事學生運動;鄧穎超走上革命道路后,她又以行醫(yī)之長,協(xié)助女兒、女婿從事革命事業(yè),并為中國革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可以說,楊振德的一生,不僅對女兒鄧穎超的性格和人生有著深刻影響,在中國近代史、革命史上,她也留下了重要印記。
作為一位女性,她堅強的個性、堅韌的品質、獨立的人格,值得后來人敬佩;作為一位母親,她對女兒循循善誘的教育、潛移默化的引導、潤物無聲的影響,值得后來人學習。(編輯 王鴿子)
(作者是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