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華
摘 要 在第一課時我本著以激發(fā)興趣,激活儲備為主,而習作要求和思路引導的過程在其中無痕完成,這樣一來習作就變得輕松愉快。在第二堂課中我把學生自我評價、學生間相互評價和教師的評價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使學生參與了整個寫作過程,懂得了修改習作的方法,提高了能力,而且把批改(字、詞、句)引入了課堂,減輕了課后批改習作任務。
關鍵詞 小學語文 習作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8-0076-02
批閱著內(nèi)容干癟,語言僵化的學生習作;看到自己熬夜精批細改的習作被學生一眼不看地放進書包里,我的心在流血。我不止一次地問自己:“習作該怎么教?習作該如何批?”“我的習作教學究竟出了什么問題?”再一次打開課標,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課標”明確告訴我們:“寫作是應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達的過程?!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作文就是用筆寫下自己要說的話,心里怎么想的,筆就怎么寫。這就要求我們在作文教學中不能急于用文體的框架去束縛學生,不能急于教學生審題立意,開頭結尾,布局謀篇之類的習作套路,而要先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覺觀察,領悟思考,獲得知識,然后激發(fā)他們的表達欲。根據(jù)這一理念,我大膽地提出了“兩堂課的作文”教學構想,即在每周安排的習作課上,完成學生創(chuàng)作、批改。經(jīng)過一年來的實踐,不僅提升了學生對習作的興趣、熱情,減輕了我批改習作的負擔,而且學生基本能夠?qū)懗鱿駱拥牧曌鳌?/p>
下面我就以習作3(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習作3)為例來談談自己的具體做法。
第一課時
上課伊始我設計了第一個環(huán)節(jié):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發(fā)回憶
1.同學們:今天老師請大家來當美食評論家,請大家來品賞各種美食。(多媒體出示:各種美食圖片)。
2.看,那是什么?(哇!原來是一個精美的揚武特產(chǎn)包裝盒。)
3.看到這個精美的包裝盒,你想知道什么?(學生質(zhì)疑)
4.猜想:會是揚武的什么特產(chǎn)?
(1)學生猜想,并說明理由。
(2)小結:在你們的猜想中,已經(jīng)抓住了美食的特點,確定了美食。(板書:選定美食)
5.想知道盒子里到底裝的是什么美食嗎?(多媒體出示:火燒餅。)
請用上這樣的句式說完整的一句話:打開精美的包裝盒一看,??!原來是……
6.你們已經(jīng)開展了合理的想象。(板書:合理想象)
學生的思路就此打開,考慮到習作是學生內(nèi)在情感的交流與表達,每個學生的情感是不一樣的。因此,我沒有讓學生交流討論,造成相互干擾,而是讓學生自己思考。
二、靜心構思,及時表達
1.選定的美食火燒餅是什么顏色的?聞了是什么味道,吃的時候是什么感覺?(板書:色味)
2.請拿起筆,把剛才想到的寫下來。(相機指導)
10多分鐘后,學生的初稿基本完成了,這時我才安排學生進行交流。
三、交流共享,打開思路
1.學生交流習作體會,教師相機指導。(在交流的過程中相機對學生的習作進行點評,這不僅針對性強,而且有效。)
2.其實,我們不一定非得寫揚武燒餅,還可以寫正餐大菜,也可以寫街頭村邊的風味小吃??梢詫懜鞯氐拿蕴禺a(chǎn),也可以是自己家鄉(xiāng)的,甚至是媽媽爸爸炒的菜,拌的涼菜。有一位小朋友,就向我們介紹了一種小吃“鴨血粉絲湯”。
3.出示例文
(1)大家看看他是怎樣介紹“鴨血粉絲湯”的?
(2)他為什么寫得如此生動呢?
(3)小結:寫出了這道美食的色、香、味、形的特點以及簡單做法及品嘗的感受。
這時學生的初稿已經(jīng)完成,出示例文引導學生欣賞,一方面更具針對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從對比中找出差距。
四、明確任務,修改習慣
剛才,我們所交流的這些美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nèi)容。你可以選擇你喜歡的一種美食,向大家介紹下。寫的時候要突出色、香、味、形。還可以把“火燒餅”的開頭,結尾反復修改,使其更加完善。
五、評析習作,交流體會
1.把自己的習作讀給小組(四人小組)里的同學聽,同學邊聽邊思考:什么地方還需要修改。
2.把自己的習作讀給全班同學聽,讓學生邊聽邊思考:什么地方寫得好?還有哪里需要修改?教師相機指導。
六、修改習作
(1)請同學們再認真讀一讀自己的習作,看一看還有什么地方需要修改的,并認真修改。
(2)把修改后的習作謄寫在大作文本上。
兩堂課的習作教學到這里畫了一個句號??傮w上來說在第一課時我本著以激發(fā)興趣,激活儲備為主,而習作要求和思路引導的過程在其中無痕完成,這樣一來習作就變得輕松愉快。在第二堂課中我把學生自我評價、學生間相互評價和教師的評價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使學生參與了整個寫作過程,懂得了修改習作的方法,提高了能力,而且把批改(字、詞、句)引入了課堂,減輕了課后批改習作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