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曉英 撰文/攝影 (發(fā)自加拿大)
加拿大自上而下的垃圾重生之道
◎廖曉英撰文/攝影 (發(fā)自加拿大)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撒泥池市,前陣子出現(xiàn)了一道與往日不同的風(fēng)景,家家戶戶平日各色各樣的垃圾桶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灰一綠兩只塑料高桶——灰桶中的垃圾將照舊送至填埋場,綠桶則囊裝了餐廚垃圾和花園植物垃圾,將運往其他地方積肥。這是作者所在的撒泥池市垃圾管理的一個歷史新起點,標志著該市餐廚垃圾與其他垃圾分類處理正式啟動。當?shù)貫槭裁匆獙嵭羞@樣兩種分類,這對我國的城市管理有什么啟示呢?
撒泥池市居民使用藍色塑料盒和塑料袋存放可回收再用的廢品,稱作“藍盒子回收”。
筆者所在的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ê喎Q“BC省”)撒泥池市,經(jīng)過4年左右的醞釀協(xié)調(diào),終于正式實行餐廚垃圾與其他垃圾分類回收處理了。餐廚垃圾單獨分類并非撒泥池市的創(chuàng)舉,這在很多國家的城市如美國舊金山、西雅圖、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和多倫多等城市都已實施多年。BC省也有幾座城市早兩年就起步了,只是最近撒泥池市也趕了上來。為什么要實行這種垃圾分類呢?不妨先從本地的垃圾場講起。
撒泥池市所在的BC省省會維多利亞市,其唯一的垃圾填埋場叫“哈特蘭”,面積3.29平方公里,供全市34萬人口使用。哈特蘭垃圾場離市區(qū)十幾公里遠,位于一片居民區(qū)的尾端空地。這里聞不到任何垃圾腐爛的味道,也見不到山包狀的垃圾裸露。視野所及,是一大片如龜背一樣畫著橫道豎道、規(guī)整得井井有條的土地。場內(nèi)每片區(qū)域只要填滿7米厚的垃圾,就會覆蓋密封起來。
哈特蘭對垃圾腐爛過程中的氣味、空氣質(zhì)量、地面水、地下水、土質(zhì)、有毒物質(zhì)的滲透等等,都有一系列監(jiān)測和環(huán)保措施。垃圾填滿覆蓋土層之后的每一塊土地上,都栽植了樹木;一旦垃圾場全部填滿,這塊土地將變成一片郁郁蔥蔥的森林。填埋場的周邊,有沼氣處理設(shè)施,還有引流儲存雨水的清澈池塘。夏天塘內(nèi)荷花亭亭,出污泥而不染。
垃圾填滿覆蓋土層之后的每一塊土地上,都栽植了樹木;一旦垃圾場全部填滿,這塊土地將變成一片郁郁蔥蔥的森林。
然而,填埋場并不僅僅著力于填埋垃圾。填埋之前,還要再把最后一道關(guān):盡量減少填埋量,并不放過任何可再利用的物品。填埋場入口處,設(shè)有分類嚴格的各種物品回收存放處,免費供居民交放;對土地和水源造成污染的垃圾,比如燈泡、電池、油漆、汽油、機油、易燃液體、電子產(chǎn)品等,都有專門的分類回收,試圖把垃圾污染降到最低限度。
在20世紀50年代,這里曾是一個私人經(jīng)營的垃圾傾倒場,上世紀70年代被本地政府買下。20世紀80年代以來,政府大量投資,進行基礎(chǔ)工程和環(huán)保工程建設(shè),使之成為垃圾管理的全球典范之一,多次獲得國際有關(guān)大獎。
垃圾車將灰桶里的垃圾運至填埋場
但是,垃圾場總有一天會填滿,回收、再利用和減少垃圾的最終目的,還是要消除垃圾。這里所傾倒的垃圾中,一半是家居的日常廢物。據(jù)分析,其中廚余垃圾比重很高,占垃圾總量的30%。本來,這個填埋場到2035年將被填滿,那意味著又有新的土地會被占用以存放垃圾。將玻璃瓶、鋁罐、廢紙、硬紙板等可回收物移出填埋場后,如果再能減除餐廚垃圾,則填埋場的使用壽命可以增加17年。而且,餐廚垃圾中還蘊藏著價值不菲的財富,根據(jù)本地媒體報道,本地餐廚垃圾每年約3萬噸,若用于積肥,可生產(chǎn)有機肥料1.7萬噸。
早在2010年,撒泥池市就開始考慮實行餐廚垃圾單獨分類。然而,從當時到今天的全面實施,卻花了數(shù)年時間。這一小小的舉動看似簡單,成本卻相當高。從收集的基本設(shè)備、存放和積肥的土地,到人工運作,都要花錢,每一分錢都將分攤在居民身上,所以都要精打細算。
該市垃圾的管理費用,本來已經(jīng)達到每年每戶超過160加元(約806元人民幣)了,增加餐廚垃圾的分類后,費用還將提高,政府必須考慮居民的經(jīng)濟負擔,不能擅自為民做主,他們的責任只是為市民提供服務(wù),身份不過是一個大管家,每一分錢的使用都要聽取市民意見。
哈特蘭垃圾填埋場的周邊,設(shè)有沼氣處理設(shè)施。
需要考量的細節(jié)很多。比如,多長時間收一次餐廚垃圾?多大的桶比較合適?超過正常量的垃圾,是否應(yīng)當收取額外費用,收取多少?收垃圾時,是工作人員到每家后院?。ㄟ@是要增加垃圾工人工時的),還是居民自己把垃圾放到路邊?撒泥池市的家庭垃圾原來一直由政府人員收取,商業(yè)垃圾則由承包商負責,那么餐廚垃圾是政府直接雇人,還是承包給私人公司?
在參照早些年維多利亞地區(qū)其他兩市試驗性回收餐廚垃圾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2012年春季,該市在兩個生活小區(qū)開展了試驗,小區(qū)內(nèi)90%的家庭參與了這一行動。3個月后,市政府下發(fā)調(diào)查問卷,聽取參與試驗的583戶人家的反饋意見。據(jù)此,市政府又做改進,然后再進一步安排回收細節(jié)。
起初,政府就收取垃圾的方式提供了兩種選擇,一種是請市民將垃圾桶在收垃圾日自行放到路邊,這樣每戶每年只需多交6加元的管理費;另一種是由垃圾工到每戶后院的垃圾存放處取,這樣,每戶每年的費用將增加20加元。經(jīng)過多方民意調(diào)查,政府最后遵從大多數(shù)居民的意見,選擇了第一種做法。
哈特蘭垃圾填埋場附近引流儲存雨水的清澈池塘。夏天塘內(nèi)荷花亭亭,出污泥而不染。
更為關(guān)鍵的是,政府要在任何一項政令和法律實施前,提供詳細的信息和咨詢,而不是只著眼實施后的嚴格懲罰。在全面展開餐廚垃圾分類回收之前的幾個月里,市政府的工作尤其細致周到。
他們向居民詳細解釋餐廚垃圾的回收程序。首先告知大家什么是餐廚垃圾,即所有廚房食物加工后的剩余物質(zhì),包括蔬菜、水果、肉類、骨頭、奶制品、肥油以及餐巾紙等一切可以腐爛的自然材料;然后解釋存放方式:餐廚垃圾的存放分大小兩個桶,小桶用于收集每日的殘渣剩飯,小桶裝滿后再轉(zhuǎn)放入大桶。發(fā)放垃圾桶的同時,居民還得到幾個餐廚垃圾袋樣品。這種袋子看上去像塑料袋,實際上可以和食物一起降解。
政府還建議居民把肉類和骨頭類殘渣先放入冰箱,等收垃圾日再拿出來放入大垃圾桶,以免造成臭味泛濫,特別是避免招來動物。要知道,這里喜歡垃圾的動物可不少,大至棕熊,小至老鼠,都在四處覓食。最常見的是浣熊,它是本事最大的偷食垃圾老手。夜深人靜時,浣熊就來尋訪各戶的垃圾桶,一聞到食物味道,就將垃圾桶推翻在地,用爪子打開桶蓋,把魚刺、肉骨頭全部翻出,舔食一頓后,留下一地狼藉揚長而去。居民為防浣熊,都要設(shè)法把垃圾桶固定住,把桶蓋加栓扣死。
經(jīng)過幾年的醞釀、試驗、咨詢和推廣,2014年春撒泥池市終于實施了這一行動。最初3個月實踐下來之后發(fā)現(xiàn),每天有6.5噸餐廚垃圾送去積肥,減少了37%的填埋垃圾,比預(yù)測的量還要多。
除了灰桶和綠桶,當?shù)鼐用襁€使用一種藍色的塑料盒子和塑料袋,存放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廢品,稱作“藍盒子回收”。這項計劃早于1989年在一些市區(qū)開始引進,到2000年維多利亞市下屬的13個市已經(jīng)全部實行。
起初,藍盒子只收玻璃瓶和易拉罐,藍塑料袋則用來盛廢紙,每兩周收取一次。政府把收取這項垃圾的任務(wù)承包給了一家私人公司。此后,藍盒子可回收的物品逐年增加,從硬紙盒、硬紙板,到包裝商品的硬塑料,再到軟飲料包裝盒等。今年,藍色塑料袋里還增加了紙杯回收。每增加一項回收物品,都是政府與生產(chǎn)商、銷售商、回收再生產(chǎn)企業(yè)等各方商議、落實的結(jié)果。
為落實藍盒子計劃,政府也做了許多細致的工作,包括詳盡解釋操作步驟。比如,請居民把所有回收物品清洗干凈后再放入藍盒子,以保護收取人員的健康,也避免吸引動物。政府甚至還提醒居民,要把硬塑料盒放在份量較重的物品下壓住,以防被風(fēng)吹跑。加拿大是個移民國家,新移民初來乍到時對藍盒子回收并不了解,難免錯放物品。這時,收取人員會在藍盒子上貼一張黃色紙條,告訴居民哪種物品不能回收。自藍盒子回收計劃實施以來,維多利亞市已經(jīng)回收了20萬噸可供循環(huán)利用的廢料,為填埋場減少了超過40%的垃圾。
BC省是整個北美首先立法,建立軟飲料包裝盒和啤酒罐回收退款制度的地區(qū)。消費者購買軟飲料果汁時,要多付幾分錢的環(huán)保費;飲料喝完后,把空盒拿回商店,便能得到退款。1995年,撒泥池市有一家私營公司開辦軟飲料包裝盒和酒瓶回收退款業(yè)務(wù)。不到20年,這家公司為填埋場減少了相當于面積像滑冰場一樣大、高度如27層樓的垃圾量。
哈特蘭垃圾填埋場外,按照大小整齊排放的舊床墊。
回收不僅減少了垃圾,還輔助了公益活動。比如,本地中小學(xué)生為籌措旅行經(jīng)費,常到各家各戶收集酒瓶、鋁罐、飲料盒,拿到收購站兌換現(xiàn)金。一個幾十人的小團隊,齊心協(xié)力,一次總能籌到上千加元資金。這成為本地各種學(xué)校和社團最常用的籌款方式。鄰里們接到孩子們?yōu)榛I款捐獻廢品的請求,都樂意相助。捐獻幾個舊瓶子,既是支持孩子們的善舉,又省了跑廢品回收站之勞,何樂而不為?
文明的時代,是每個公民參與的時代。任何社會做任何事,僅靠政府的力量總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在BC省,有無數(shù)的公民組織,在為減少垃圾做著各自獨特的貢獻。比如,衣服的再利用。這里有許多慈善組織專門負責收集舊衣服,定期打電話給每戶居民詢問有無衣物可捐,并到各個生活區(qū)上門收取,然后把居民的捐獻轉(zhuǎn)送本國和其他國家的窮人。
再如回收圖書。書籍可作為廢紙?zhí)幚?,但那還是浪費。有很多貧窮地區(qū)需要圖書,圖書的再利用比作為廢紙再生產(chǎn)更有價值。為此,本地有許多團體收集舊圖書。除了二手書書店,還有為募捐舉辦的舊書義賣,更多的是直接把舊書捐獻給低收入家庭、教育機構(gòu)和貧窮國家。在我們的社區(qū)里,許多地方都能見到一種一人多高的藍色大鐵箱子,寫著“收集舊書”,專供居民隨時把不需要的圖書捐出來。
專門回收圖書的箱子
還有食品捐贈。許多家庭的食品都有剩余,吃不完、過期后直接扔掉,就是極大的浪費。本地超市內(nèi)都設(shè)有食品捐獻處,還有叫做“食品銀行”的公益機構(gòu),大中小學(xué)每年兩度組織“食品銀行”捐獻活動,專為窮人募捐食品,也便利居民把家中過剩的罐頭或干貨拿來捐獻,減少浪費。
有人還倡議改變過節(jié)消費的觀念。比如,圣誕節(jié)不購買塑料圣誕樹,樹立圣誕節(jié)送禮的新觀念:送給親人美好的回憶,而不是最終成為垃圾的禮品,比如全家一起照相、騎車、用本地食品做一餐美味佳肴等。如果購買禮物,包裝上應(yīng)使用可回收紙等等。
細心的人如果上網(wǎng)查看就會發(fā)現(xiàn),可回收物品的單子很長很長,真正要送進填埋場的垃圾在不斷減少。
在努力回收的同時,加拿大也力主生產(chǎn)者擔起處理垃圾的責任。每個生產(chǎn)者應(yīng)當對其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消費和完成壽命后的再利用負責。BC省有20多個這樣負責回收和環(huán)保的生產(chǎn)者非營利組織。有一個叫做“BC多種材料”(MMBC)的非營利機構(gòu),20年來,一直專注于推廣和監(jiān)督各個產(chǎn)業(yè)對自己產(chǎn)品包裝材料的回收利用,不斷引導(dǎo)商家,提供各種有利于回收利用的包裝材料,推動建立制度性法律保障。在他們的推動下,從2014年起,BC省正式實施一項法律,每個廠家都要承擔對自己所用包裝材料的收集、分類和回收利用的責任。
現(xiàn)在,有越來越多的生產(chǎn)者,朝著生產(chǎn)無垃圾廢料、無污染產(chǎn)品這個方向努力。商家對自己的產(chǎn)品主動承擔環(huán)保責任,在BC省不乏其例。本地最大報紙《開拓者時報》就是一例典范。
這份報紙為自家做廣告,用自己的產(chǎn)品向讀者傳播環(huán)保觀念:“我們報紙使用的紙張,源于木纖維殘渣、本省鋸木廠的剩余邊角料——這些廢木料原是當作垃圾放入填埋場或是焚燒掉的;我們還使用質(zhì)量很差、不能制作木材的原料,以及回收的廢報紙和雜志做成的紙漿。我們的報紙如何能再利用呢?建議如下:一、折鳥籠,做手工;二、放入藍色回收垃圾袋——這樣可以用于生產(chǎn)新的紙張;三、積肥或用于園藝——在花園里使用這些報紙作為護根,可以有效控制野草生長;四、食用——本報使用的印刷油墨是可食用的菜籽油(注:加拿大官方食品指南里并無此建議)?!弊詈?,報紙還特意使用大字體強調(diào):我們?yōu)榈厍蜃隽诵┖檬隆?/p>
徹底無垃圾的時代可能離人們還很遙遠,但改變觀念,從減少垃圾做起,卻是每個人現(xiàn)在就可以立即采取的行動。
本欄目責編/葉曉婷 yexiaoting@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