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玲
毛筆算是中國獨有的品類,傳統(tǒng)的毛筆不但是古人必備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達中華書法、繪畫的特殊韻味上具有與眾不同的魅力。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都是與毛筆的使用分不開的。
毛筆是我國古代特有的寫、畫主要工具。從考古發(fā)現(xiàn)的資料看,早在新石器時代,從有些陶器繪制的紋飾中,可以看出使用毛筆特有的筆鋒。自有文字以來,毛筆更成為不可缺少的書寫工具。孔子作《春秋》載:“筆則筆,削則削。”《國語·晉語》記士茁與趙襄子的對話,有“臣以秉筆事君”之語。這都表明毛筆已成為當時的書寫工具。商代盛行甲、骨占卜,其占卜記錄往往是先用朱和墨書在甲、骨上,然后再契刻。從殘留的未契刻的文字筆畫看來,當時使用毛筆無疑。先秦時對毛筆加以改進,使之更加精良??上в捎跁r代久遠,春秋以前的毛筆實物資料迄今還沒有發(fā)現(xiàn),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毛筆是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fā)現(xiàn)的春秋時期的毛筆,該筆是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筆,是上古時代遺存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1983年在甘肅天水放馬灘一號墓出土的兩支毛筆,為秦始皇八年(前239年)下葬,為研究秦時普遍使用毛筆提供了實物資料。
春秋、
戰(zhàn)國時對筆的叫法各地不一,有“筆”“聿”“拂”等多種名稱。直到秦實行“書同文,車同軌”,才將筆的各種名稱統(tǒng)一稱作“筆”。相傳秦將蒙恬曾在善璉村取羊毫制筆,在當?shù)乇蝗藗兎顬楣P祖。據(jù)說蒙恬的夫人卜香蓮也精通制筆技藝,被供為筆娘娘。到了漢代,筆已比較考究,路卮是當時的制筆高手。漢代制筆頭的原料除了兔毛之外,還有羊毛、鹿毛、貍毛、狼毛等,硬毫軟毫并用。同時,筆管的質地和裝飾也豐富起來。據(jù)史書記載,我國著名的宣筆就發(fā)明于漢代。同時,漢代對毛筆的制作日益講究起來,漢時有“天子筆管以錯寶為附”的規(guī)定,唐秉鈞在《文房肆考圖說》卷三《筆說》中就說:“漢制筆,雕以黃金,飾以和璧,綴以隋珠,文以翡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極為華麗矣?!笨梢?,此時的毛筆,不僅是書畫工具,有的還可以供人們觀賞。漢代的毛筆,實物資料出土得比較多,出土于甘肅的也不少,武威也有幾次發(fā)現(xiàn)。1957年甘肅省博物館在武威磨嘴子進行考古發(fā)掘,在2號漢墓發(fā)現(xiàn)一支毛筆(筆頭殘),筆桿為竹制,落款“史虎
作”;1972年又在這里的49號漢墓出土了一支毛筆,和毛筆同時出土的還有長方形扁木匣一件,內(nèi)裝規(guī)整的長方形薄石硯一臺,說明這是一座漢代武威文職官員的墓葬。出土的這支毛筆是迄今我國所有出土漢筆中保存最完整、制作最精良、最早刻有筆工姓名而聞名國內(nèi)外的一支。筆上落款為“白馬作”?!鞍遵R作”毛筆被專家公認為是我國漢代毛筆的代表作,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白馬作”毛筆通長23.5厘米,這正是漢制長度單位的一尺,與王充《論衡》所言“一尺之筆”的長度相合。筆桿長21.9厘米,竹質,精細勻正。筆桿中下部陰刻隸書“白馬作”三字?!鞍遵R”當為制作此筆的工匠名,說明當時仍保存“物勒工名”的手工業(yè)傳統(tǒng)。筆桿包筆頭略有收分,筆頭長1.6厘米,外覆較軟的黃褐色毛,筆芯及筆鋒用較硬的紫黑色毛,剛柔相濟,富有彈性,體現(xiàn)了筆頭中含長毫、有芯有鋒、外披短毛、便于蓄墨的漢筆特點,很適宜于在竹、木質地的簡牘上書寫。其制作方式與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筆一樣,桿前端中空以納筆頭,外面扎絲髹漆以加固,筆尾削尖,便于簪發(fā)。我國古代有簪筆的習俗,《史記·滑稽列傳》載:“西門豹簪筆磬折?!睆埵毓?jié)正義:“簪筆,謂以毛裝簪頭,長五寸,插在冠前,謂之為筆,言插筆備禮也?!痹诠糯实鄣慕颊破鹁诱?,把筆插在頭上以備記事,所以將毛筆尾削尖,以便簪筆。李嶠《皇帝上禮撫事述懷》詩中就有“小臣濫簪筆,無以頌唐風”的詩句。漢代的官員們也常將未蘸過墨的或洗凈的毛筆插入發(fā)中,以便隨時取用,俗稱“簪白筆”。此筆之尾端削尖,很顯然是為了簪插;而且從發(fā)掘情況看來,出土時毛筆的位置又在墓主人頭部之右側,這正可印證漢代文職官吏“簪白筆”之制。
武威磨嘴子出土的“白馬作”毛筆,是漢代文職官員生前用過和喜愛的一支毛筆,死后又將其帶入他的墓穴隨葬,經(jīng)過近兩千年的歷史,今天重見天日,卻保存如此完整,在國內(nèi)外實屬罕見。它的發(fā)現(xiàn)對研究我國漢代毛筆的制作水平以及演變過程等都是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同時也是武威漢代文化發(fā)達的重要標志和實物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