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善恩
化解生活難題,跨越學習高度,迎接機遇挑戰(zhàn),駕設心靈橋梁,獨辟創(chuàng)新蹊徑,領略人生風景,常常需要“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不懈努力。少走一步,也許功虧一簣,再走一步,可能柳暗花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閱讀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看怎樣一步一步戰(zhàn)勝困難,走向成功。
資料助讀
作者簡介
莫頓·亨特(1927年—1998年),美國飛行員,勵志作家,心理學家。代表作有《可憐的動物》、《痛擊》、《心理學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等。
作者軼事
1945年1月,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作為上尉飛行員的莫頓·亨特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zhí)行偵察任務。這一任務幾乎無法完成,但他沒有灰心,起飛時,他告誡自己,現(xiàn)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xiàn)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然后,是飛臨德國,然后是勝利返航。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說:“我之所以成為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為我小時候一段經歷的啟示。走一步,再走一步,終會達到自己的目的地?!?/p>
美點賞讀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記敘文,文章通過回憶自己少年時在懸崖上一次歷險的經歷,告訴我們應對困難挫折的思路和方法,對我們成長有所啟迪。要欣賞這篇文章,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先敘后議,卒章顯志。在行文上,本文采用兩段式組合結構構思,前一部分是敘事,后一部分是議論。記敘采用時間順序,講述自己少年時期一次懸崖歷險:“我”爬到石架,上不去,下不來,陷于絕望、恐懼,聽了父親的話,覺得一小步,“似乎能辦得到”,第一步成功,“頓時有了信心”,第二步成功,“信心大增”,最終慢慢爬下懸崖,“產生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結尾議論針對這一次經歷,感悟到的人生哲理,那就是:遇到困難把它分成一小步一小步,大困難就變成了小困難,小困難就容易戰(zhàn)勝,小困難的戰(zhàn)勝,最終也就解決了大困難??偨Y全文,點明主旨,水到渠成,引起讀者的共鳴。
二、以小見大,細節(jié)突出。以小見大是指,透過小事件,能挖掘出深刻的主題思想。少年時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個人也都有類似的經歷,作者就是從這樣的小事件中、平凡的生活中提煉出人生的哲理,升華主題,這樣就使小事融聚了作者思維智慧的光芒。當然,小事也并非隨意摘選,而是與感悟和認識有著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本文巧用細節(jié)描寫和比喻將二者聯(lián)系在一起。細節(jié)表現(xiàn)在父親教“我”一步一步爬下懸崖,用了“伸”“探”“踩”等動詞,刻畫出“我”爬下懸崖的艱難。這種艱難,自然能讓人想起克服困難的艱辛,二者有著相似性,因而“走一步,再走一步”,既是父親對“我”的勸告,是“我”脫險的行動過程,也是“我”的人生感悟,應對困難的方法。
三、巧用伏筆,前呼后應。所謂伏筆,就是上文看似無關緊要的事或者物,對下文將要出現(xiàn)的人物或事件預先作的某種提示或暗示,或者說是前文為后文情節(jié)埋伏的線索。本文多處運用這種手法。例如文章開頭寫“八年來我一直有病”,正是因為體質弱,所以才會被困懸崖;寫“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有好幾次,他“好像有點兒不放心,但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正是這“不放心”,才有了后來他帶著爸爸來營救我。運用伏筆的手法,使文章前呼后應,結構嚴密、緊湊,情節(jié)發(fā)展合情合理,讓讀者看到下文時,不至于產生突兀、疑惑之感。
四、巧用描寫,突出中心。本文成功地運用了語言、動作、心理描寫和景物描寫。如寫父親,看到“我”遇險,并沒有教訓和責備我,一句“下來吧,孩子,晚飯做好了”,語氣輕松,既分散我的注意力,減輕我的恐懼感,又具有“安慰”之意,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父親對我的關愛和鼓勵。再如寫“我”爬下懸崖時,從開始的信心全無到有了信心,再到信心大增,最后產生巨大的成就感,心理變化過程展現(xiàn)出“我”在父親教導下收獲成長的過程,說明“我”的成功和信心的增長與一小步一小步的成功體驗是分不開的,這就是心理描寫。文中環(huán)境描寫共有三處,第一處交代天氣悶熱,說明爬懸崖的原因,為下文情節(jié)作鋪墊;第二次交代懸崖“高不可攀”,設置場景,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第三處寫夜幕降臨,烘托了我身處險境而又無人救助時的緊張、害怕心理,具有渲染氛圍,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突出中心的作用。
類文閱讀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迂回( ) 啜泣( ) 納罕( )
嶙峋( ) 聳立( )
2.依據(jù)課文,補足情節(jié)。
遇險——_______——_______
3.我在那座小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是什么?
4.“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右腳去探那塊巖石,而且踩到了它。”中的“探”換成“踩”或“踏”好不好,為什么?
5.談談你對文章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6.怎樣理解文章結尾處“這時,我便可以驚奇而自豪地回頭看看,自己所走過的路程是多么漫長”一句話中“驚奇”和“自豪”的含義?
7.文中有多處景物描寫,試選擇其一分析作用。
8.讀完全文后,結合你的理解說說文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什么寓意?
知識把握
巨大的困難如同一座高不可攀的懸崖,被困懸崖,不如把大困難化解為小困難,一步步去解決,然后你會發(fā)現(xiàn),小困難的一一解決,也使大困難迎刃而解。讀完了《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們再來讀一讀《山就這么高》,看又會有怎樣的人生啟迪。
山就這么高
仲利民
那年,他在學校的成績非常不理想,他覺得無顏面對父母,是父母在外拼命地打工,積攢下來錢供他來城里的這所學校讀書,希望他將來能夠出人頭地,可是他現(xiàn)在的成績根本就沒有什么希望考上好的大學,至于將來的高考更是他不敢想象的。
他不敢對父母說:“我不想讀下去了?!蹦菢樱词垢改甘裁匆膊徽f,僅僅是他們那失望的眼神就會將他擊垮。他想偷偷地出去打工,等到生米煮成熟飯再跟父母講明。他們嘆息也好,怒罵也罷,隨他們去。
經過一夜的思考,他做了決定,這個星期正好父母從外地回家,他先陪他們過上一晚。也許,這個夜晚是一道分水嶺,從此就決定了他未來的人生方向。
父親看到他回家,很熱情地和他講外面的事情,母親則在廚房里忙著做他喜歡吃的一切。他在等父親問他的學習情況,可是父親就是不問。
吃過晚飯,父親少見地和母親陪著他一起去村莊西邊的小山腳下,父親說:“娃兒,你看這山有多高?”他小時候爬過這山,因為山勢陡峭,荊棘叢生,從未爬到過山頂,所以很難回答。沒有經歷過,怎么會知曉呢?面對父親的提問,他不知如何作答。
父親見兒子沉默,就說:“這山,說高也不高,努力去爬了,到達山頂就知道了。如果從未爬到過山頂,你就永遠也不知它有多高?!贝藭r,明亮的月光灑下來,如同白晝,山在那里坦然地呈現(xiàn)出它的身姿。
父親說:“孩子,今天,你母親在山下看著,我們倆一起開始爬山,看誰先到山頂?!彼氩幻靼?,父親今天為什么有閑心陪他來爬山,而且是晚上,以前,他很少有這樣閑情逸致??!
不過,他看了父親一眼,那個在他的眼里曾經高大的身體,現(xiàn)在已經有些蒼老了,他不相信會輸給父親。就答應了父親的要求。
山雖然很陡峭,但是他熟悉這座山的身材,哪里有坡,哪里有路,還有他年輕矯健的身體,他相信自己會爬到山頂?shù)?。在母親的注視下,他們父子倆開始爬山,月光下,兩個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頂攀去。
腳下凹凸不平,手被刺破了,腿受了傷,胳膊擦破了皮,臉上還劃了條傷口,雖然如此,他還是爬上了山頂,這是他第一次到達山頂。他的心忽然有了一份豪情,他真想大喊一聲,告訴別人他內心的快樂。
看到父親也快爬到山頂了,他彎下腰,拉了一把父親。父親也到達了山頂。站在山頂上,父子倆一起大聲地對著夜空喊了起來:“噢——,噢——”整個小村都回蕩著他們的聲音。
他對父親說:“山就這么高!”
父親笑笑:“其實山就這么高?!?/p>
他決定回校去好好讀書。任課的老師都感到奇怪,他怎么像變了一個人,成績像雨后的竹筍,蹭蹭地升了上來。后來,他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學,成了一位非常有名的律師。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著一句話:山就這么高。
(摘自《中國國門時報》,有刪改)
面對困難,有兩種視角,一個是“仰視”,一個是“俯視”。當我們仰視困難時,困難高不可攀,無法逾越;而當我們俯視困難時,它又變得那么渺小,不值一提。造成這種改變的不是困難本身,而是我們自己,是我們依靠自身努力改變了所處的位置。位置決定視角,而位置因你的行動而改變!山就那么高,走一步再走一步,山一定會躺在你的腳下,困難一定會迎刃而解。想一想,本文和課文中的父親,是怎樣的人?
類文與課文的立意相似,但有區(qū)別。請你比較兩篇文章,分別寫出其生活哲理。(2010年浙江義烏卷)
(1)《山就這么高》
(2)《走一步,再走一步》
知識把握
1.Yū;chuò;hǎn;xún;sǒng。
2.脫險;感悟。
3.見美點一。
4.不能。“探”是向前伸出的意思,“探”字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我當時的害怕和小心翼翼,而“踩”和“踏”則不能體現(xiàn)。
5.“走一步,再走一步”,既是父親對“我”的勸告,是“我”脫險的行動過程,也是“我”的人生感悟,應對困難的方法。以此為題,點明文章的線索和中心,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6.“驚奇”的原因:膽小的“我”能戰(zhàn)勝人生道路上的困難?!白院馈钡脑蚴恰拔摇庇羞@樣的人生經驗并獲得成功。這句話的意思正是運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我”在人生的道路上,雖經歷了很多的挫折與困難,但都一步一步走過來,走向了成功。
7.見美點四。
8.在困難面前不畏懼,要不斷地分析困難、化解困難、積小勝為大勝,積累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與方法,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類文閱讀
關愛孩子成長,耐心,注重教育方法,通過引導幫助孩子明白道理,解決困難。
考題回放
(1)有信心和勇氣就能克服困難;(2)把大困難分解為小因難,逐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