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道德空間界說

      2015-09-25 01:12:39龔長宇晁樂紅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5年5期
      關鍵詞:內部結構

      龔長宇++晁樂紅

      摘 要:按照心理場論的解釋范式,道德空間就是道德主體置身其中的社會價值場域,道德空間是靠道德規(guī)范功能的有效發(fā)揮來維系的。道德空間具有邊界性、制約性和相對穩(wěn)定性的特點。通過個體道德空間的建構與護持,使個體的生命意義變得豐滿,不斷實現(xiàn)主體心靈的自由與全面發(fā)展;通過社會倫理空間的建構,維系倫理秩序,形成心理認同,實現(xiàn)社會的價值整合。

      關鍵詞:道德空間;內部結構;邊界性

      作者簡介:龔長宇,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社會學博士(江蘇 蘇州 215123)

      晁樂紅,臺州學院思政部教授,哲學博士(浙江 臨海 317000)

      20世紀中期以來,“與空間化的進程相切合的正是西方理論界對空間日益增長的關注,并且形成了一種空間轉向”{1}。這一研究轉向是跨越學科邊界的,???、列斐伏爾、居伊·德波、鮑曼、吉登斯等思想家,重塑了空間這一術語的地位,提升了其分量,形成了關于空間研究的新景觀。當然,“空間的轉向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空間研究的開始,而是一場試圖重新詮釋與理解的運動”{2}。本文亦嘗試用這種空間思維,對道德空間作一詮釋。

      一、關于道德空間的研究

      迄今為止,已有一些學者從不同角度對道德空間進行了審視,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觀點來自G.齊美爾(1858~1918)、K.勒溫(1890~1947)以及當代的Z.鮑曼和C.泰勒。G.齊美爾是德國社會學家和哲學家,早在1903年就發(fā)表了《空間社會學》的文章,他認為“空間從根本上講只不過是心靈的一種活動,只不過是人類把本身不結合在一起的各種感官意向結合為一些統(tǒng)一的觀點的方式”{3}。這一概念內含著道德的向度,道德本就是一種精神現(xiàn)象和心靈活動,是人們之間精神方面的相互作用,是可以感覺到的空間的填充物。G.齊美爾把空間視為“社會化過程”的條件,著力探究空間對于社會化形式的確定性和發(fā)展所具有的現(xiàn)實意義;認為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方向是個體化和功能化,一方面使個性獲得了自由,擴大了個人行為的活動空間,同時社會結構也愈益功能化,因此潛伏著社會和文化的異化,個體化的過程往往也變?yōu)槔交慈∠麄€性的過程,這是“無法解決的悲劇”。同時,齊美爾又認為個人從沒有完全融化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個人唯一性的殘余必然留在社會之外,這就是不受社會制約的“質的個人主義”,這種質的個人主義是他自己的倫理的創(chuàng)造者。

      K.勒溫是心理場論的創(chuàng)立者,他援引愛因斯坦關于“場”的定義即“場是相互依存事實的整體”{4},他將動力概念嵌入了格式塔心理學,運用拓撲學的分析方法,以生活空間和心理緊張系統(tǒng)為重點,建構了他的心理場論,其中的“心理緊張”和“生活空間”理論都包含著道德的內容。勒溫認為,人與環(huán)境是一個共同的動力整體,生活空間就是人類行為得以發(fā)生的心理場,“任何一種行為,都產生于各種相互依存事實的整體,以及這些相互依存的事實具有一種動力場的特征,這就是場論的基本主張”{5}。動力性、整體性是心理場論的兩個最基本特點,心理場論的意義和價值不僅在于理論本身的建構,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種方法論方面的參考。它提供了一種分析道德空間的方法。

      Z.鮑曼的視界是宏大的,又是細微的,他不僅揭示了當現(xiàn)代性走向后現(xiàn)代之時,道德空間被拆除的原因,而且其后現(xiàn)代透視力圖重新挖掘道德力量之源,重新開啟對后現(xiàn)代道德現(xiàn)象進行新穎理解的可能性之門,同時他通過對道德本相之洞察,確認道德空間是由“感覺到的假定的責任的不平均分配建構起來的”{6}。在他看來,道德責任是建造道德空間的唯一資源,進而找到了道德空間重建的路徑。

      查爾斯·泰勒則承繼著從笛卡爾到奎因的表象認識論的道路,試圖勾勒出現(xiàn)代人主體認同的肖像,他從自我與社會認同的角度談論道德空間,把生活意義問題拉入議事日程,在他看來,生活意義的獲得依托于無法逃避的框架的確立,“框架是我們賴以使自己的生活在精神上有意義的東西,沒有框架就是陷入了精神上無意義的生活”{7},這框架基本上相當于道德空間的邊界,只有置身其中才能夠回答“我是誰”的問題,也就是知道自己身在何處,明確自己的道德方向感,“這種方向感一旦獲得,因而就規(guī)定著你從何處回答你的認同問題”{8}。

      仔細閱讀這些巨擘的思想,他們從不同的學科視角、不同的研究主題出發(fā),對道德空間的討論無疑是啟人心智、發(fā)人深省的,也是彌足珍貴的理論資源。但是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都不曾為道德空間范疇作一個確切的解釋,也不曾對道德空間做一個專題的論證,齊美爾的道德空間隱含在對社會化的空間條件的論述里;勒溫的道德空間隱含在由緊張系統(tǒng)和生活空間所構成的場論里;鮑曼的道德空間是為建構他的后現(xiàn)代倫理學,實現(xiàn)無倫理的道德自治佐證的;泰勒的道德空間則是為實現(xiàn)他的現(xiàn)代社會認同服務的。他們或者將道德空間作為一個慣常性的概念來使用,或者為了論證特定的主題而有所涉及,雖然觸及到道德空間的特點、功能等某些方面,但是作為專題研究仍顯不足。另外現(xiàn)在能夠看到的哲學辭典和倫理學辭典中也很難見到這一詞條。因此有必要借鑒上述思想對道德空間作一界說。

      二、道德空間的內在結構

      理解道德空間的概念無疑要帶上哲學空間和社會空間的印痕,“在人的社會,人是空間最好的標注。人的數(shù)量、活動、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是決定空間特征的最重要也是最微妙的因素”{9}。道德空間是人為的也是為了人的空間,如同鮑曼所言道德空間區(qū)別于物理空間,是“非客觀的、人造的”{10}。按照心理場論的解釋范式,道德空間就是道德主體置身其中的社會價值場域。作為一個價值場,其中彌漫著善與惡、美與丑、肯定與否定的價值評價,同時也提供了評判是非善惡的價值標準,而這些標準就是道德規(guī)范的作用,因此可以說,道德空間是靠道德規(guī)范功能的有效發(fā)揮來維系的。關于道德主體,立足于規(guī)范倫理學并從主體實踐的角度分析,“整個倫理學研究領域可以分為兩個組成部分:一是關于個體的,這就是個體道德;一是關于社會的,這就是社會倫理。這是由作為主體的人的兩種存在方式所決定的”{11}??梢姡鳛橹黧w的人或者作為相對獨立的個體存在或者作為社會共同體的存在,因此,道德主體包括個體和社會兩個層面,道德主體不同,發(fā)揮作用的道德規(guī)范亦有差別,與個體相對應的是個體道德,與社會相對應的是社會倫理,社會倫理包括所有社會公共領域中的倫理關系,諸如家庭、市民社會、民族、國家、政治、經(jīng)濟、科學技術、環(huán)境等一切屬于非個人的領域?;诖?,道德空間可以劃分為個體道德空間和社會倫理空間,個體道德空間是指個人內在的心靈空間,由個體的道德意識、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來建構的,是個體學習內化道德規(guī)范,形成道德人格和道德良心,在自己的行為選擇和評價過程中,堅持做一個好人的過程。

      就社會倫理空間而言,是指向社會結構、社會關系的正當性的,是由構成社會倫理空間的諸多塊塊所依據(jù)的不同的社會倫理規(guī)范建構起來的,是通過不同領域的社會成員遵守該領域的道德規(guī)范實現(xiàn)的。在公共領域靠公共道德的有效遵守,在職業(yè)領域靠職業(yè)道德的有效遵守來建構;在政治、經(jīng)濟、環(huán)境等領域又分別依賴政治倫理、經(jīng)濟倫理以及環(huán)境倫理等來建構。此外,風俗習慣、社會輿論也是建構社會道德空間的重要因素,風俗習慣是最早出現(xiàn)的最普遍的一種社會規(guī)范,也是傳統(tǒng)的、長期存在的。自發(fā)的行為方式被眾多人反復不斷地長期遵循便成風俗,其主要通過模仿、潛移默化等方式習得和傳遞。個體道德空間與社會倫理空間是相輔相成的,個體道德空間受到社會倫理空間的制約和影響,是個人在道德發(fā)展過程中經(jīng)過社會倫理的認同形成的,社會倫理空間又是由個體在不斷擴大共識、踐履社會倫理規(guī)范的基礎上形成的。其中輿論和習俗即便外在于人,但也必須通過個人認同才能發(fā)揮有效的作用。

      三、道德空間的特點

      道德空間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其邊界性、制約性和相對穩(wěn)定性三個方面。

      首先,道德空間具有邊界性。

      道德空間的邊界性或稱廣延性類似于泰勒所謂的“無可逃避的框架”,也如同齊美爾所描述的“空間是分割為一些塊塊的,它們被視為一些統(tǒng)一體,而且——被視為其中的原因,也被視為其中的影響——被一些邊界所框圍著”{12}。根據(jù)前述個體道德空間和社會倫理空間的劃分,那么自然存在著個體道德空間的邊界和社會倫理空間的邊界,個體道德空間的邊界取決于個人的道德認知水平和道德行為能力,即對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認識、理解與內化的程度以及遵守道德規(guī)范的實際能力,道德認識屬于心靈的知的能力,中國傳統(tǒng)思想和西方傳統(tǒng)思想很早都注意到了人類心靈的這種特質,儒家講的“省察克治”、“格物致知”;佛家講的“慧根”、“參禪”;道家講的“清修”、“虛靜”;古希臘人的“沉思”、“努斯”等都是說個體心靈的知的方式或狀態(tài)。道德認知水平的提高需要一個過程,孔老夫子說自己“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就體現(xiàn)了這種認知提升的漫漫長路。道德行為能力是外顯的直接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實踐,道德認識指導道德行為,而道德行為狀況直接體現(xiàn)道德認識水平的高下。亞里士多德說,“公正的人由于做了公正的事,節(jié)制的人由于做了節(jié)制的事,如果不去做這些事,誰也別想成為善良的人”{13}。我國儒家學說強調重踐行而戒空談也是同樣的道理??梢姷赖抡J識水平和道德行為能力之間經(jīng)常會有矛盾,而個體道德空間的邊界恰是由每一個主體的認知和行為的辯證統(tǒng)一來決定的。每個個體心靈所能達到的邊界即個體道德空間的邊界是不同的,有的人可能廣博深邃,有的人可能狹隘膚淺,取決于他的認知與實踐努力的程度。

      社會倫理空間的邊界根據(jù)社會倫理空間的“塊塊”(齊美爾語)劃分而形成,其中可以根據(jù)社會關系的聯(lián)系方式劃分出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婚姻家庭親屬的倫理空間,以業(yè)緣關系為紐帶的職業(yè)倫理空間,以開放的地緣關系為紐帶形成的公共生活倫理空間等;也可以根據(jù)社會結構的劃分,如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結構理論區(qū)分出經(jīng)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四種結構類型,其實也就設置了經(jīng)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四種社會倫理空間的邊界。而這不同的邊界其實就是不同的倫理規(guī)范發(fā)揮作用的限度。

      其次,道德空間具有制約性。

      根據(jù)勒溫的行為公式:“為了理解或預測行為,就必須把人及其環(huán)境看作是一種相互依存因素的集合,把這些因素的整體稱作該個體的生活空間,并用B=f(PE)=f(LS)來表示(B表示行為,P表示行為主體,E表示環(huán)境;LS是生活空間的簡稱)?!眥14}可見生活空間包含了人與環(huán)境,具體的行為便發(fā)生在這種生活空間中,它既是人與環(huán)境的函數(shù),也是生活空間的函數(shù)。同理,道德空間同樣包含了人與道德環(huán)境,人的道德選擇和評價行為就發(fā)生在道德空間中,它既是人與道德環(huán)境的函數(shù),也是道德空間的函數(shù)。這樣價值場的意義就充分地體現(xiàn)在道德空間中。與行為公式相聯(lián)系,勒溫還提出了一個動力原則,即“實在的是有影響的”。即存在于道德空間中的事物,都必然對個體當時的行為有著實際的影響。由此反觀鮑曼的道德責任是建造道德空間的唯一資源的命題,包括他對道德本相之洞察,即“道德在本質上是非理性的”、“道德具有無可救藥的先驗性”以及“道德不能被普遍化”{15}等類似于康德的先驗責任論,即責任的概念同善的聯(lián)系,就是同那個唯一的無條件的善良意志相聯(lián)系,“善良意志是善的不是因為它所完成或實現(xiàn)的,不是因為它容易達到想達到的目的,而僅僅是由于意志的善,即它是善的在于它本身”{16}。如果從主體行為與道德空間的內在關聯(lián)上看,鮑曼只強調了道德主體的自由意志,卻忽略了主體行為與道德空間所具有的“函數(shù)關系”,必須意識到道德空間對主體責任的型塑與制約作用。

      另外,無論個體道德空間還是社會倫理空間,一旦建構起來就成為一種客觀存在的道德事實,按照E.迪爾凱姆對道德事實的解釋邏輯,用“消極制裁”和“積極制裁”兩個概念來分析道德規(guī)范的制約性特征,即違反規(guī)范的行為會受到責備與懲罰,這是消極制裁;“此外,還有另外一種制裁,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行為會受到贊揚,完成行為的人會獲得榮譽”{17}。由此可以看出,由道德規(guī)范所建構的道德空間不是虛幻的,而是客觀實在的。道德空間對置身其中的主體所產生的制約作用是通過行為主體對道德規(guī)范的“違反”和“遵守”表現(xiàn)出來的。由此也體現(xiàn)了某一特定道德空間內道德規(guī)范的權威性和主體遵守規(guī)范的義務性特點。

      再次,道德空間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

      道德空間作為主體置身其中的社會價值場域是相對穩(wěn)定的,其變化是相對緩慢的。道德空間的穩(wěn)定性取決于建構道德空間的資源即道德規(guī)范體系的相對穩(wěn)定性以及社會風俗、傳統(tǒng)習慣的相對穩(wěn)定性。道德規(guī)范體系包括基本的道德原則、各種規(guī)范以及調節(jié)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某些特殊方面的要求??v觀人類道德發(fā)展的歷史,西方經(jīng)歷了古希臘羅馬時期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中世紀的宗教倫理思想體系到近代資本主義時期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每個階段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所建構的道德空間是有差別的,其中古希臘羅馬時期的道德空間注重個體道德空間即人生意義、人生價值的建構;中世紀以強調神性、神權、神道為基調,把《圣經(jīng)》中所宣揚的對上帝的愛、對戒命的信和對天國的希望作為“三主德”,是典型的基督教的倫理空間;而近代以來則以人本傳統(tǒng)為脈絡,形成了感性主義(含公開利己主義、合理利己主義和功利主義三階段)、理性主義和情感主義為特征的道德規(guī)范,再造了個體道德空間和社會倫理空間。

      道德空間的穩(wěn)定性還表現(xiàn)在道德空間一經(jīng)形成,其變遷的速度是緩慢的。對此,援引人類學家威廉·奧格本的“文化墮距”(cultural lag)理論相印證,該理論認為,適應性文化的各個組成部分的變遷速度是不一致的,一般說來,物質文化快于非物質文化,于是產生墮距;就非物質文化的變遷來看,各個部分的速度也不一致,通常制度先變,其次是民風民俗,最后才是價值觀念。而在何以出現(xiàn)差距的解釋中,奧格本更傾向于社會心理層面的原因即“在習慣,保持一致的社會壓力和導致曲解和尊崇過去的遺忘不快等現(xiàn)象中都可以明顯看到抵制變遷的心理因素”{18}。其實可以從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中找到更合理的解釋,道德空間屬于社會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tài)領域,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經(jīng)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道德空間的建構與變遷歸根結底導源于社會的經(jīng)濟結構狀況。同時,道德空間又具有相對獨立性,會與特定歷史時代的經(jīng)濟關系的發(fā)展進程相波動或者偏離,一方面,某些經(jīng)濟關系已逝,而道德空間依舊存續(xù),另一方面,某些新的經(jīng)濟結構已經(jīng)建立,而與之相應的道德空間卻未建構起來。因此,要“完全根據(jù)新的經(jīng)濟關系的要求,來批判地繼承舊的道德傳統(tǒng),改變社會的和個人的道德心理和道德習慣,就一定要經(jīng)過一個相當長久的過程”{19}。由此可見,相對于經(jīng)濟基礎而言道德空間的變化是緩慢的,道德空間會在總體上保持與經(jīng)濟基礎的發(fā)展進程相一致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運行邏輯發(fā)展變化。

      四、道德空間的功能

      首先,對于個體來說,道德空間為個人提供生命意義的場域。每一個健全的生命個體,都會有一種“對價值的自然渴望”,在遵守各種道德規(guī)范的同時,“享用道德”帶來的快樂和收獲。即“除了所必須遵守的規(guī)則以外,肯定還有無窮的樂趣、個人的收獲和對生活質量的高標準要求”{20}。這也正是馬斯洛所謂的“價值實現(xiàn)需要”的滿足過程。通過個體道德空間的建構與護持,使個體的生命意義得以實現(xiàn)和豐滿,過上一種好的、善的生活,這種生活也就是求真、達善、至美的生活,是柏拉圖對善理念的理解意義上的生活;也是亞里士多德的“沉思的生活”。也正是在這種生活過程中,不斷實現(xiàn)主體心靈的自由與全面發(fā)展。

      其次,對于社會來說,社會倫理空間建構和維系倫理秩序,形成心理認同,實現(xiàn)價值整合。由不同的塊塊所構成的社會倫理空間,其實就是一個個不同的價值共同體,家庭是每個人生命歷程中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生活共同體,夫妻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是最核心的關系,由互助互愛、父慈子孝等倫理規(guī)范建構的家庭倫理空間實現(xiàn)著家庭成員的歸屬、認同與整合;由忠于職守、愛崗敬業(yè)等倫理規(guī)范建構的職業(yè)倫理空間實現(xiàn)著職業(yè)群體成員的認同與整合;公共倫理空間依托平等、尊重、信任、寬容等規(guī)范實現(xiàn)著公民日常交往中的認同與整合;政治倫理空間依托政治正義性實現(xiàn)公民的政治認同與整合等。當然這只是抽象的分析,實際上這些不同的塊塊客觀上形成了一個宏大的社會倫理空間,維系著社會結構的公正性與正當性,社會關系的秩序性與和諧性,對社會成員產生吸引力,通過這種價值整合實現(xiàn)社會一體化。

      注 釋:

      {1}②⑨童強:《空間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3頁,第22頁,第11頁。

      ③{12}(德)齊美爾:《社會是如何可能的》,林榮遠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292頁,第297頁。

      ④⑤{14}申荷永:《心理場論》,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5年,第11頁,第12頁,第47頁。

      ⑥⑩{15}(英)齊格蒙特·鮑曼:《后現(xiàn)代倫理學》,張成崗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72頁,第171頁,第13-14頁。

      ⑦⑧(加)查爾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現(xiàn)代認同的形成》,韓震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年,第24頁,第40頁。

      {11}宋希仁:《社會倫理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5頁。

      {13}(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苗力田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第33頁。

      {16}鄭保華主編:《康德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第60頁。

      {17}(法)愛彌爾·涂爾干:《社會學與哲學》,梁棟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7頁。

      {18}(美)威廉·奧格本:《社會變遷:關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質》,王曉毅等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05頁。

      {19}羅國杰等:《倫理學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第68頁。

      {20}(德)克勞斯·德納:《享用道德——對價值的自然渴望》,朱小安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第44頁。

      The Definition of Moral Space

      GONG Chang-yu,CHAO Le-hong

      Abstract:Moral space is a kind of field of social value which contains moral subject,and the effective applying of function of code of ethics shoud hold together moral space from the view of theory about psychological field to explain it. The features of moral space include boundary line,restrictiveness and relative stablity. An individuals meaning of life should become full,and the subjects mind should have more freedom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by construction and sustainability for an individuals moral space,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ethical may keep up the ethical order and form psychological identity to acieve the social valuable integration.

      Key words:moral space;internal structure;boundary line

      (責任編校:文 建)

      猜你喜歡
      內部結構
      一種含內部結構的水下圓柱殼振動聲輻射計算方法
      盾構隧道內部結構全預制方案探討
      中華建設(2019年3期)2019-07-24 08:48:44
      COREX豎爐內部結構對物料運動影響的物理模擬
      當下中國新聞語言使用中的不和諧現(xiàn)象探析
      科技傳播(2016年17期)2016-10-09 21:27:35
      世界首個可記錄物體內部結構等復雜信息的3D打印數(shù)據(jù)格式問世
      出版與印刷(2016年3期)2016-08-15 00:45:53
      六流中間包內部結構優(yōu)化的數(shù)值模擬及生產應用
      上海金屬(2015年3期)2015-11-29 01:10:05
      動力鋰電池性能衰減過程內部結構分析研究
      電源技術(2015年9期)2015-06-05 09:36:06
      空調箱內部結構對汽車空調系統(tǒng)性能影響的研究
      汽車科技(2015年1期)2015-02-28 12:14:40
      熱老化對RVV電纜絕緣層內部結構與絕緣失效機理的研究
      中國塑料(2014年12期)2014-10-17 02:49:45
      微圖片
      民生周刊(2014年15期)2014-08-08 01:31:05
      隆林| 从化市| 双峰县| 绥德县| 车险| 浦东新区| 河东区| 芦溪县| 万源市| 新河县| 蒲江县| 岐山县| 那曲县| 阳西县| 闽清县| 清徐县| 门头沟区| 皮山县| 南华县| 台东县| 汉中市| 景洪市| 资兴市| 永年县| 武安市| 阜宁县| 元江| 宣恩县| 遵义市| 阳江市| 宝兴县| 浑源县| 大新县| 丽江市| 鄄城县| 大悟县| 肇庆市| 华池县| 明水县| 汕尾市| 阳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