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楊家?guī)X就要到了,我的心情驀地激動起來,因為我很快就要圓了30年前的一個夢。
那時,我還是下鄉(xiāng)知青民兵武裝連的戰(zhàn)士,剛剛參加完實彈射擊,趕到縣城圖書館參加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35周年的集會,文化館的老師拉著我進會場,說:“來得正好,大家正在學習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我一邊抹汗,一邊聆聽文化館老師的宣講:“毛主席說,到工農(nóng)兵群眾中去,到火熱的斗爭中去。我們要走‘大眾化的道路……對于中國和外國的文學藝術(shù)傳統(tǒng),對于過去時代的文藝形式,我們也并不拒絕利用,但這些舊形式到了我們手里,經(jīng)過改造,加進了新內(nèi)容,也就變成革命的為人民服務(wù)的東西了……”
20年很快地過去了,我一直不改初衷,筆耕不輟,堅持業(yè)余創(chuàng)作,卻一直沒有去過延安。前些天意外接到一位陜西朋友的電話,他說:“你不是很想到延安嗎?快來吧,不然就看不到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了。”我抬頭一看日歷:正是毛主席“5·23”講話紀念日前夕。
一路上,我看到陜北的榆樹還未伸出綠葉,但山丹丹已將赤褐色的山野蔚成一抹抹粉紅色的云,美麗而遼闊。
在延安楊家?guī)X中央辦公廳大禮堂,我被一張照片深深地吸引住了:這是毛主席當年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時與文藝工作者的合影,照片里面有朱德、何其芳、丁玲、周立波……還有我們潮州籍的電影藝術(shù)家陳波兒。走進樸素的會議室,仿佛聽到當年革命領(lǐng)袖與文藝界人士在這里的親切座談。我望著那張鋪著白布的長方桌,好像又聽到了他那湖南鄉(xiāng)音特重的聲調(diào)……
1942年5月23日,毛主席在這里發(fā)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一批批作家在講話的鼓舞下,創(chuàng)作出貼近生活和貼近群眾的力作,周立波的《暴風驟雨》、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和賀敬之的《白毛女》……
延安革命紀念館第二展廳有一張小炕桌,當年毛主席就在這小炕桌上繪制了紅軍的行軍路線,寫下了《實踐論》和《矛盾論》,同時,也寫下了留芳千載的《沁園春·雪》。在延安,毛主席既是政治家、軍事家,又是哲學家和詩人,中國革命史就是在這個小炕桌上被他載入史冊。
在延安的寶塔山下,遠眺一排排窯洞射出的燈光,像星辰一般在寧靜的天空閃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