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晶
肖斯塔科維奇密碼(十二)
—— 第十二弦樂四重奏 op.123
文/王 晶
1966年的第十一弦樂四重奏完成了肖斯塔科維奇四重奏創(chuàng)作風格的轉型,作曲家完全從現實社會退回到了自己的內心世界。疾病的侵擾影響著作曲家,在接下來的10年內,作曲家越來越多地持續(xù)思考著“生與死”這一永恒的命題。在第十一弦樂四重奏完成兩年后,1968年,肖斯塔科維奇開始著手創(chuàng)作他的第十二弦樂四重奏。
1966-1968年這三年是作曲家陷入長期病痛的三年,在這一時期,作曲家不幸因腿骨粉碎性骨折而住院療養(yǎng)4個月,行動力受到限制。長期的病痛使肖斯塔科維奇開始更加深入地思索生命與死亡等問題,在與友人的通信中,可以看到肖斯塔科維奇不斷地談及生命與死亡。在1967年寫給格利克曼的信中,肖斯塔科維奇談道:“近日來,我一直在思考生命、死亡和功名問題,……穆索爾斯基屬于英年早逝;普希金、萊蒙托夫等著名詩人也是過早地離開了人間。柴科夫斯基本應該去世得更早,……著名作家果戈理、作曲家羅西尼、貝多芬等偉人……他們都熬過了自己生命中的那條界限,……我活得時間太久了,我已經有很多的失望,而且今后等待著我的還有很多可怕的事件?!倍谥蟮男偶凶髑覄t調侃地說:“……如今,我是一個全身有75%毛病的人:先是右腿骨折,后來又左腿骨折,右手經常有病,如果我再把左手弄出毛病,那就是100%的功能失常了……”
從信中可以看出病痛中的作曲家由于心情陰郁,持續(xù)思考著生命與死亡的永恒問題,并由此催生了接下來的一系列作品??邕^那條“界限”的作曲家在其晚年創(chuàng)作的作品更加深刻的探究著死亡本身及其背后的意義。在這種寂寞與回憶交織的生活中,1968年3月11日,作曲家創(chuàng)作完成了《第十二弦樂四重奏》。作品題獻給了貝多芬四重奏樂團的成員——第一小提琴手齊卡諾夫。(未完待續(xù))
(責任編輯 張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