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杰
2015年全年過半,下半年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從外貿進出口數據來看,上半年進出口總值比去年同期下降7.3%。央行將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連續(xù)下調校正,客觀上必然有利于提振出口。
還有兩個更為直觀的數據,工業(yè)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連續(xù)40個月為負值,消費者價格指數(CPI)7月份僅為1.6%,長時間處于2%以下。
從投資、消費、出口三方數據分析,中國經濟不能說已完全處于企穩(wěn)狀態(tài),而是仍面臨較大下行壓力。而世界經濟增長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使中國經濟增長前景預期具有不確定性。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各國政府聯手實施寬松政策,推動經濟緩慢復蘇。2015年以來,世界經濟仍繼續(xù)溫和增長態(tài)勢,但增長動力明顯不足。世界貿易組織(WTO)預計2015年全球貿易增長4%,遠低于金融危機前十年年均增長6.7%的水平。全球貿易低迷,表明世界經濟增長仍然乏力,再加上其中的不確定因素如金融風險有可能加劇等,將會進一步弱化經濟增長的動力。據世界銀行預測,2015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2.8%,2016年和2017年分別為3.3%和3.2%。
由此,中國經濟新常態(tài)加入了更多的不可預期的國際因素。經濟新常態(tài),其實質一言以蔽之,是舊有經濟增長方式必然被新的經濟發(fā)展方式所取代之時,出現的新舊發(fā)展動力轉換而產生的經濟增速由高速向中高速回落的動態(tài)過程。在這樣一個歷史階段,經濟增速下降,是經濟周期的自然表現,大可不必驚慌失措。此時恰恰需要重點關注的是,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未能暴露而在經濟下滑時凸顯出來的社會等領域的諸多矛盾,這種矛盾有一個共同特點:潛伏期長,爆發(fā)時點突然,破壞性強。當下亟需糾正的一個錯誤認識是,只要經濟增速上去了,這些矛盾自然就消解了。在中國的各級領導干部中有這種錯誤想法和認識的恐怕不在少數。
需要強調的是,對于GDP增長率下滑不要看得太嚴重。一是GDP增速的下降是有理由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為我們正處于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之中,下行是個過程,這就是經濟周期。二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淘汰一批效率低下的企業(yè)。在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下,高效率的企業(yè)才能活到最后。有可能出現的大量企業(yè)倒閉必然會導致GDP增速的下滑,不必大驚小怪。三是經濟增長率下滑并不是當前最嚴重的問題。中國經濟當前面臨四大問題:生態(tài)問題(粗放的發(fā)展模式使得生態(tài)環(huán)境不能承受經濟增長之重)、實體問題(投資主導的產能過剩、房地產泡沫)、金融問題(地方融資平臺倒逼央行、財政)、社會問題(分配差距急劇拉大等)。由是觀之,須跳出為經濟增長馬首是瞻的固有思維,探尋通過新的路徑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政策上需雙管齊下。一是加大民生投入,借此機會彌補民生短板。通過合理合法符合市場邏輯的方式,在促進保障房建設的同時,推動房地產市場的去庫存化;加大人力資本投入,以及農村教育以及農村醫(yī)療體系的完善。加大民生投入,一方面是投資本身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不可小覷,另一方面是為中國經濟的長期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二是要全方位地營造良好的為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提供生長土壤的體制機制環(huán)境。把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可以說抓住了中國經濟轉軌的牛鼻子。今后中國發(fā)展的潛力、動力和活力,皆取決于市場的去行政化程度。眼下緊要處,在于打通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要通過更嚴格的事前決策、事中控制、事后督辦機制,結合干部任用體制的深化改革,徹底杜絕懶政庸政、為官不為現象,為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良好的行政、法制環(huán)境。
概而言之,政策上和心理上不要僅盯著GDP。要對中國經濟有信心,龐大的國民儲蓄及外匯儲備,以及必然的城鎮(zhèn)化進程,決定了中國經濟短期內不會有大問題。當下的重心是,應趁此良機,利用市場的力量和政府自我革命的契機,真正實現經濟的轉型,通過市場的自我恢復性增長解決既往之沉疴,這才是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陽光大道。
莫為“增長”遮望眼,更需深練改革功。
(作者系中央黨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