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青銅器表面幾種常見的特種裝飾工藝

      2015-09-29 03:26:40胡薇
      文物天地 2015年2期
      關鍵詞:陜西歷史博物館金銀凹槽

      胡薇

      傳統(tǒng)的青銅器裝飾工藝主要采用直接范鑄而成,即通過在范上進行雕刻,而在器物表面形成淺浮雕的紋飾,這種裝飾風格往往突出青銅器的雄渾質(zhì)樸,也恰符合其主要承擔的禮器作用。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始,青銅表面裝飾工藝出現(xiàn)了較大的發(fā)展,特別是隨著鐵器的大量使用,為青銅器裝飾提供了新的工具,青銅器表面裝飾也逐漸追求線條與色彩,繼而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特種裝飾工藝。

      一、包金銀、貼金銀

      利用金、銀質(zhì)地柔軟、延展性好的特點,將其錘揲成金片、金箔,包裹或貼附于器表作為裝飾,稱為包金和貼金。包金與貼金最大的區(qū)別是是否使用粘合劑。

      早期包金器件有廣漢三星堆一號器物坑所出銅杖,年代可早到殷墟一期???h辛村西周早期衛(wèi)墓出土有包金的獸面飾和銅泡,金層勻薄,花紋畢露??梢娖浼夹g已嫻熟。

      已知中國最早的金箔,出自河北藁城臺西村商代中期墓葬,箔上有云雷紋,厚度不到1毫米,安陽大司空村171號墓出土金箔厚度僅0.01毫米,如此厚度的金箔,一定需要高超的錘揲技術。

      二、寶石鑲嵌

      將原始社會后期骨、石器上的鑲嵌技法用于青銅器上,于器表鑲嵌寶石、貝及含鉛礦物成為青銅器紋飾的一大流派。這些器物精工細作,其上的飾物增添了器物的色彩和美感,往往更為人們所珍視。

      最早的實例是偃師二里頭商早期遺址中出土的鑲嵌綠松石的獸面紋牌飾,商周時期發(fā)現(xiàn)的鑲嵌銅器不多,主要是兵器和一些小型器物,春秋戰(zhàn)國及西漢是鑲嵌工藝發(fā)展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技藝嫻熟,產(chǎn)量大,應用廣泛。除了帶鉤、車馬器等飾件,還出土有大型銅器如壺、敦、鈁、鼎等。鑲嵌物的種類也很多,除綠松石外,還有玉、瑪瑙等多種寶石共施于一器,色彩斑斕,富麗華貴。

      1972年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qū)劉家臺出土的戰(zhàn)國錯金銀鑲嵌銅壺(圖一),高18.8、口徑8.4厘米,現(xiàn)藏于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將錯金和鑲嵌工藝集于一身,更顯器物之華麗。

      三、紅銅裝飾

      在青銅器表面裝飾紅銅也較常見。紅銅,色紅紫,硬度比青銅低,延展性好,與青銅形成色彩鮮明對比的圖案。早在商代就有紅銅鑲嵌的青銅器件,這種工藝在西周時似未得到發(fā)展,它的復出是在春秋中期以后,到戰(zhàn)國時期更為盛行,如固始侯古堆1號墓壺、罍、方豆,陜西鳳翔射獵宴樂壺等,戰(zhàn)國中晚期以后,常與其他工藝配合使用。

      紅銅裝飾的工藝,大多認為是嵌鑲法,即用紅銅錘成薄片或成條,壓入預鑄紋槽中磨錯而成。但也有學者提出,并非所有的紋飾都是如此,他們認為有些紅銅紋飾是預先用陶范鑄就的,合范前用泥漿或膠漆粘接于范面,澆注器體時,青銅凝固收縮將紋飾緊固,鑄后再錯磨外壁即可呈現(xiàn)紅銅本色,這種被稱為鑄鑲法。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嵌紅銅螭紋盉、星芒獸紋豆、鳥紋扁壺即使用鑄鑲法。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戰(zhàn)國蟠虺紋銅扁壺(圖二),1965年出土于陜西省乾縣陽新白塔村,高32.2、口徑11.2厘米。直口,短頸,器腹扁平而圓,平底,長方形圈足,兩側(cè)肩對稱的兩個鋪首銜環(huán),頸部飾三角形圖案,腹部為長方形格欄,格欄內(nèi)飾蟠虺紋。格欄處為紅銅鑲嵌。紅銅的延展性不如金,所以通過對格欄邊緣處進行顯微觀察,可以看到凹槽處填充不滿的狀況。從紅銅片斷裂處可觀察銅片的厚度。

      四、錯金銀

      中國傳統(tǒng)的金屬表面裝飾方法,又稱金銀錯?!稘h書·食貨志》記載:“錯刀以黃金錯其文?!边@種工藝興起于春秋時期,發(fā)展于戰(zhàn)國時期,一直延續(xù)至西漢時期。這種工藝的出現(xiàn)與這一時期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鐵工具的大量使用有關。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錯金銀工藝基本上是先在銅器模范上做出錯金銀紋的凸紋,待青銅器鑄成后,再把金、銀錘鍛成金銀絲、金銀片,壓嵌在銅器上的紋槽內(nèi),經(jīng)過磨銼使之與銅器表面平齊,構成各種花紋、圖象、文字。目前我們能見到錯金銀器大量出現(xiàn),在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廣泛流行,考古發(fā)現(xiàn)戰(zhàn)國漢代的錯金銀工藝水平更加提高,金銀錯青銅器數(shù)以千百計。著名的如錯金銘文欒書缶,此缶肩部有銘文五行共四十字,全部錯金。還有如山西長治錯金豆,陜西西安出土錯金杜虎符,河北滿城漢墓出土有錯金博山爐等。

      錯金工藝操作基本分作四道工序:

      1.凹槽制作及加工。器物在鑄造時,須于待錯部位鑄出凹槽、凹面,之后對鑄就的凹槽須加鏨鑿,截面呈上大下小,并使凹槽表面粗糙,以便金銀絲或片鑲嵌牢固。

      2.金屬鑲嵌:預制的金銀線、金銀片須適當加熱,使之更為柔韌,易于成形。然后用刀具或玉石、瑪瑙制成的壓子將絲、片嵌壓人槽內(nèi),有時須加力捶打使結(jié)合妥貼。

      3.錯磨拋光:《詩經(jīng)·小雅·鶴鳴》說:“它山之石,可以為錯。”嵌入的金銀絲、金銀片須用細的錯石錯磨,再用皮革、織物仔細拋光,使器面光潔平滑。

      當然,也有另一種情況,對于精細的紋飾,提前不鑄凹槽,而是在器物鑄造好以后,再鏨刻凹線,以便金銀絲嵌入,再進行拋光。

      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秦代錯金銅器座(圖三),1965年收集自陜西省供銷社廢品庫,高26、底徑14.5、口徑4.5厘米。直口,身細長,靠器座底處收束,器座底部呈喇叭狀。通體飾錯金漩渦狀云紋,構成精美流暢的圖案花紋。從部分錯金脫落處的痕跡可看出,金片已被處理得極薄。

      陜西省銅川市藥王山出土的戰(zhàn)國錯銀銅鐓(圖四),現(xiàn)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長13.3厘米。鐓,戈戟柄末的金屬套。通體錯銀片和銀絲形成錯落有致的紋飾。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戰(zhàn)國錯銀銅弩踵(圖五),長5.7、高5厘米,1971年揀選自陜西省廢品庫。弩踵,弩機之配件,裝于木質(zhì)弩臂末端,常為銅質(zhì)。這件弩踵表面錯銀部分多已缺失,如此便能清晰可見凹槽的狀態(tài)和厚度。從邊棱的直角和堅硬的線條,初步判定應是鑄造后鏨刻凹槽再進行嵌錯。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戰(zhàn)國錯金銀獸首銅帶鉤(圖六),長13.1厘米。金銀錯同時出現(xiàn)在帶鉤上,并用金片或金絲呈現(xiàn)花紋不同的線條。

      五、鎏金銀

      鎏金技術出現(xiàn)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土器物不多,多為銅帶鉤或車馬飾等,較早的實例如洛陽燒溝出土的戰(zhàn)國鎏金銅帶鉤,到漢代,這一技術得到進一步推廣和成熟,代表作如滿城漢墓出土的長信宮燈。鎏金與包金、貼金有時從肉眼觀察不易區(qū)分,鎏金用的金汞齊由金箔和汞制備,所以鑒別的方法主要是通過光譜分析其有無汞的存在。關于鎏金的工藝流程,《物理小識》記載:“以汞和金,涂銀器上,成白色,入火則汞去而金存,數(shù)次即黃?!逼渲饕ば驗椋?/p>

      1.制備“金汞齊”:“金汞齊”的制備是一個化學過程,即把黃金碎片放在坩鍋內(nèi),加溫至400℃以上,然后再加入為黃金七倍的汞,使其充分相熔,成銀白色膏狀物,制成所謂“金泥”。

      2.金涂:用金泥在青銅器上涂飾各種錯綜復雜的圖案紋飾,或者涂在預鑄的凹槽之內(nèi)。

      3.金烤:用無煙炭火溫烤,使汞蒸發(fā),黃金圖案紋飾就固定于青銅器表面。同時隨著汞的蒸發(fā),鎏金層色澤逐漸由銀白色變?yōu)榻瘘S色。

      4.壓亮:用玉石、瑪瑙所作“壓子”砑光金層,使之致密、牢固,呈現(xiàn)鎏金器件特有的亮麗光澤。

      若所需鎏金層較厚,則將上述工序反復多次。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唐代鎏金鐵芯銅龍(圖七),高36.9、最寬處10.5厘米,1975年陜西省西安市南郊草場坡出土。該龍鐵芯銅壁,鑄造而成,表層鎏金,鎏金層較厚,以顯示器物豐滿圓潤,這也是唐代工藝之特點。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西漢鎏金竹節(jié)熏爐(圖八),通高58、徑9厘米,1981年陜西省興平市茂陵東側(cè)從葬坑出土。鎏金與鎏銀同時使用于一件器物,更加突出色彩和富貴,并且在鎏金銀層上還有刻劃的紋飾。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北魏晚期一東魏鎏金佛菩薩三尊銅造像(圖九),通高35厘米,1999年陜西省西安市未央?yún)^(qū)六村堡大劉莊出土。陜西歷史博物館藏西漢鎏金云紋銅器座(圖十),高8.9寬4.3厘米,西安市東郊出土。一組四個,應為木質(zhì)或漆質(zhì)器物底座,鎏金層上刻劃的云紋清晰可見。

      六、彩繪

      將陶器上常用的彩繪工藝運用于青銅器裝飾上,使其表面形成豐富多彩的畫面和色彩。制作方法上通常在載體和顏料層之間有一層過渡層,使顏料與載體結(jié)合更加緊密。秦代銅器上著彩工藝,先在銅器表面涂布一層由天然樹脂和天然羥磷灰石及氧化硅填料組成的白色涂料,形成過渡層,然后用顏料作畫。這類器物保留下來的很少,大概是由于銅器表面的光滑及有機質(zhì)的分解所致。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漢代彩繪銅鏡(圖十一),直徑25.5厘米,陜西歷史博物館1992年征集。我們曾對這面彩繪銅鏡進行過分析,鑒定確有有機質(zhì),但由于含量甚微,無法確定其確切成分,有可能是膠或阿拉伯樹膠。從顏料大量脫落來看,很有可能是這層有機質(zhì)分解所致。也有可能未打底,直接用有機質(zhì)將顏料調(diào)和進行彩繪。

      陜西省府谷縣文管會藏漢代彩繪帶蓋銅鼎(圖十二),通高11.5、口徑12.5厘米,1999年出土于陜西省府谷縣新民鄉(xiāng)。陜西歷史博物館藏漢代彩繪云紋銅鍾(圖十三),通高19.6、口徑8厘米。這件器物上有清晰的紅、白、紫色彩繪線條,從其頸部、肩部殘留的紋飾痕跡,估計還有其他裝飾工藝并存。另件漢代彩繪銅洗(圖十四),高12.5、口徑22.3厘米,是1959年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購的藏品。

      (責任編輯:阮富春)

      猜你喜歡
      陜西歷史博物館金銀凹槽
      一種智能立式壓濾機專用的塑料濾板
      漫話國寶·陜西歷史博物館
      漫話國寶·陜西歷史博物館
      燃情歲月金銀潭
      海峽姐妹(2020年5期)2020-06-22 08:25:58
      漫話國寶·陜西歷史博物館
      漫話國寶·陜西歷史博物館
      “三八”節(jié),來自金銀潭醫(yī)院的最美心愿
      海峽姐妹(2020年3期)2020-04-21 09:27:44
      昔日“氣死龍王爺” 如今變身金銀山
      人大建設(2018年9期)2018-11-13 01:10:04
      雙面圓弧凹槽細頸的高速銑削加工
      環(huán)形凹槽類鑄件鑄造工藝
      穆棱市| 奉贤区| 米易县| 祁阳县| 女性| 穆棱市| 福海县| 兴隆县| 西畴县| 灌阳县| 尚义县| 新蔡县| 永登县| 康马县| 伽师县| 扎囊县| 河池市| 乐昌市| 平塘县| 广东省| 北海市| 习水县| 开封市| 平邑县| 孝感市| 鹤峰县| 郁南县| 平南县| 宁明县| 宁陵县| 马鞍山市| 行唐县| 万源市| 阿拉善右旗| 临汾市| 临桂县| 墨竹工卡县| 资中县| 古交市| 信阳市| 乡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