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YKNIGHT
航漂,沒錯,就是帶著大疆最新款無人機精靈3一起,坐著筏子,劃著槳,我在漂,它在飛,白天風吹浪打,晚上吃著火鍋唱著歌,一起完成歷時七天七夜,行程八百余里的漂流歷險。
地點,通天河,沒錯,就是那個西游記里曬經書的通天河,萬里長江上游的一部分,位于青海省玉樹州境內,平均海拔約4000米,盡管這次沒遇上萬年大烏龜,但三江源無人區(qū)的急流,險灘以及低水溫,一不留神就能要命;大風、高海拔、急降雨、冰雹,船上接放起降,以及為了拍攝與救援需要的各種冒險飛行,更是無數次差點要了精靈的小命。
緣起
自從收到2015見證長江探險活動計劃書那天起,我就開始盤算如何從航拍的角度完成大河漂流的壯麗視角。從漂流的角度來說,由三艘裝載人員的大筏子、一艘裝載物資的香蕉船、三艘用于偵查與救援的花式硬艇以及兩艘用作機動的草船組成的聯(lián)合艦隊,再加上各位堪稱“江湖老手”的領隊、船長、舵手和槳手參與其中,堪稱目前國內漂流界最豪華配置組合。
此次“見證長江——中國漂流探險30周年溯源”活動,自攀登各拉丹冬雪山起,由長江源頭沱沱河下水,順流而下歷經通天河全程,自金沙江通伽峽起水,代表了自1986年長江漂流以來中國大河漂流新生代的再次興起。航拍在這之前的大河漂流活動中也是前所未有的視角。我的初衷原本只是切入新的角度進行記錄,但沒想到的是,精靈3此行發(fā)揮的作用遠遠超出每個人的預期。
準備
考慮到此行的“船員”絕大部分時間得在建筑面積不超過兩平方米的“航母”上度過,水上手接手放,那是必須的;攜帶的物資體積和重量不能太大,不然在高海拔地區(qū),每天船上岸上人肉搬運會十份辛苦。此次出行途中的組裝調試也要盡量快速,否則一眨眼精靈還沒起飛,“航母”已經成“浴室”了。對于用于這次航拍的設備來說,可控距離以及高海拔動力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指標,能滿足這個任務條件的航拍器只有一個——精靈3。另外,為了對付船上的風吹浪打以及人員的頻繁走動,帶上防水安全箱是必須的。考慮到無人區(qū)無法充電,此行一共攜帶了5塊原廠電池。
實戰(zhàn)
通天河上沒有籃球場也沒有停車場,準確地說90%的時間里,岸邊三尺平地都找不到。因此這回我們使用精靈3基本上全是手接手放。停船岸邊接放那是小意思,船上手放也沒太大問題,倒是船上接飛機讓我渾身冒汗。
江水的流速大約在12公里/小時,但在實踐中,因為劃槳和波浪的緣故江水時快時慢、高低起伏,船行駛時不可能完全直線。因此,在船上操作的我必須不斷調整相對角度和速度,最后總結出經驗——必須以45度角快速斜切入“航母”才有最高捕獲幾率,要實現(xiàn)這個還得眼疾手快。
之前我們一直擔心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精靈3的動力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原上會不會有問題,但實踐下來未發(fā)現(xiàn)飛機的操作和平原地區(qū)相比有多少變化,精靈3爬升到限高500米很輕松。充電自始至終是個讓人頭疼的問題。因為此行大部分流域都屬無人區(qū),因此全隊患上了“電池恐慌癥”,每塊電池的使用都慎之又慎,生怕第二天沒地方充電,每天都祈禱能遇上使用太陽能板的牧民,向他們“蹭電”。
漂流的過程不可能總是艷陽高照。為了拍到好的畫面,隊友們即使在中雨也要冒險起飛,所幸自始至終也沒發(fā)現(xiàn)受到什么影響。另外,雖然途中風大,但精靈在四五級風力以內基本不受什么影響;頻繁的對講機聯(lián)系也對精靈沒有絲毫干擾。
因為我對精靈3上手時間不長,出發(fā)前對狹窄空間條件下的尋星能力心里還是相當沒底。高山深谷環(huán)境下,頭頂空域狹小,之前用精靈2在類似的環(huán)境想快速搜星6顆以上定位便相當困難。然而在此行中,不管身處什么樣的深溝里,精靈3搜星幾乎都是開機后一瞬間完成的事情,并且全程只有一次指南針受到不明干擾。
同樣,精靈3超遠的操控距離得以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大顯身手。由于極高的江水流速,實戰(zhàn)下來,飛出兩三公里是常事;并且因為起飛點受到環(huán)境極大制約,有些鏡頭必須飛過山體拐彎拍攝,有時幾乎可以飛出山體拐彎死角三四百米仍然保持圖傳連貫,實在令我們驚嘆。
如何流暢的拍攝水上非勻速運動目標,我之前還從未實踐過。由于過灘時流速相當快,拍攝機會轉瞬即逝,因此大部分鏡頭都必須在視距外甚至信號死角完成??紤]到數字圖傳的時差以及GPS的誤差,確定精靈3的距水面高度便需要相當謹慎,還得防止大浪或沖起的船與飛機“親密接觸”。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即便是最簡單的尾隨跟拍,也因為漂流艇在水中時快時慢時左時右而困難不已。因此,此行特意多帶了幾張儲存卡,每次起降后一定完成數據備份。
新用途
通常在過險灘之前,為了保證人員及船的安全,必須提前靠岸后,在岸上近距離觀察險灘的水勢,以決定通過路線,規(guī)避危險的大浪、石頭、漩渦等等,并且要為萬一翻船后的營救與自救觀察好下游河岸與水面,這個過程叫做“讀水”,必須不折不扣的完成。以通天河著名的巴霧灘為例,除了衛(wèi)星照片,這之前的歷次各方漂流活動,居然沒有留下這個峽谷的哪怕一張照片或視頻。因此后來者乃至我們只能從當年親歷者的文字或回憶中找尋一點線索,并且水無定勢,不同水位下的險灘面貌完全不一樣。特別是經歷過玉樹地震后,險灘的變化也是極大,甚至巴霧險灘的具體位置也只能靠推斷。尤其重要的是,江面不是馬路,漂流艇也不是公共汽車,想看到險灘再停船,在極高的流速下幾乎是沒有可能的事。因此我們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在每個河流拐彎處提前靠岸,再步行翻山越嶺偵察——這無疑是一個極其費時費力的過程??勺源蛴辛司`,這一切便簡單到一個字——“飛”。
憑借數公里的超遠航程與500米高限,精靈3可以輕松飛越幾個山頭。全隊經過兩次停船接力,終于找到巴霧灘的具體位置,可以看到這個位置河流急劇拐彎并突然收口,在左岸滑坡體的擠壓下,江水立即洶涌狂奔,形成3+級別的大灘。
通過航拍,我們終于從空中看到了久仰的巴霧大灘,拍攝資料視頻并詳細空中讀水后,全隊的過灘路線及后續(xù)靠岸及營救方案迅速被制定出來。接下來,激流硬艇前出偵察,大船依次順利通過,原本可能要花上大半天的尋灘看灘沖灘過程,現(xiàn)在半個小時內便可以輕松完成。無人機讀水,無疑開創(chuàng)了漂流探險的新時代。
救援
在此次漂流的最后一天,由于一起意外事件,精靈再次大顯身手。
通天河全程漂完后,按照計劃,全隊會再順流而下沖擊金沙江前端的通伽峽。在目前的水位下,這是個3+級別的險灘。1985年,中國漂流長江第一人堯茂書就是在此不幸翻船遇難。由于我的操作不慎,我們剛剛進入灘頭,一條大筏便在此翻船,在屏幕上監(jiān)視的我瞬間緊張起來。當我屏住呼吸看到大筏連隊員一起被沖入回水靠岸,接應船已靠近,我緊張的心才放下一點。但此時另一個情況發(fā)生了——監(jiān)視器中能清楚地看到一名隊員沒有抓住船,被直接沖入灘中。通伽峽險灘長約兩公里,即便穿著全套救生衣頭盔干式漂流服,也是極其兇險,三四米的大浪,漩渦,低水溫,礁石,每一秒鐘都可能致命!在趕緊與救援船對講機聯(lián)系后,我們確認確實一名隊員未能上岸,這時第一反應便是讓精靈立刻與營救船一起貼岸往下游搜索。
用精靈沿江搜索約兩公里后,電池電量吃緊。考慮到未能上岸的隊員可能已被沖入灘尾,我們迅速轉移起飛地點,至翻船處下游三公里處再次起飛搜索。這時對講機里傳來水上大筏的呼叫,他們已發(fā)現(xiàn)落水隊員爬上岸邊,這個勇敢的90后藏族小伙次仁亞,在水中拼命的搏斗了約三公里,肉漂了通伽峽全段!精靈立刻貼岸搜索到他的具體位置,吃驚地發(fā)現(xiàn)次仁亞躺在幾乎是在無法接近的崖壁下,并有活動跡象。我們立刻用對講機告知營救組,通報人員安全。
水上組立即派出接應隊員靠岸并沿岸邊營救。此時在我監(jiān)視器旁圍觀的幾十名藏民與喇嘛,憑借著對當地環(huán)境的熟悉,也迅速從空中畫面中找到了被困隊員的具體位置,在精靈的指示下,飛速趕至懸崖處參與營救。
終于,在營救組與熱心群眾的合力下,次仁亞安然無恙地出現(xiàn)在大家的面前。而我,親歷歷史一般,在空中全過程圍觀了這驚心動魄的一幕。精靈,在搜救過程中發(fā)揮了意想不到的搜索、監(jiān)控與定位作用,為最快速度地營救隊員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終于,此次漂流活動平安圓滿的拉下了帷幕。無人機將這一刻書寫進了歷史,也必將為今后的中國漂流運動開拓一個全新的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