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金娥
“老來蒼茫思故鄉(xiāng)”,我雖未耄耋,但卻時常鄉(xiāng)情滿闕,想起家鄉(xiāng)和孩提時的故事。
小時候常羨慕別人有老家,而今我卻常常對別人重申著“我是寧夏的土著人”,從出生到如今年近半百,我一直生活在銀川這片土地上。對家鄉(xiāng)銀川存了好多話,想說無從說,卻又縈繞在心頭腦際,有時在枕邊,有時在午夜的燈火里……有的散落在風里,有的埋在了沙里……
中國地勢是東南低西北高,而寧夏是南高北低,黃河水出了青銅峽水勢漸緩,形成了東鄰黃河西靠賀蘭山的銀川平原。在貧瘠的黃土高原和騰格里沙漠周邊,銀川河套平原是難得一見的沙漠綠洲,父老鄉(xiāng)親們勤勞勇敢,他們堅信和煦的春風定能吹來他們心中的綠洲;歷經了40多年的治理,寧夏的治沙成果享譽全球,是人進沙退的極少數(shù)的成功案例;“引黃灌溉”使寧夏成了名副其實的塞上江南:風已不再干燥,水也不再咸澀,隨處可見清澈的湖泊,一株株柏楊拔地而起……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人進沙退,原來荒蕪的戈壁已然變綠洲,天藍水清,綠草依依?!?2連湖”讓銀川這片土地更加熠熠生輝,銀川也被評為中國十大最宜居城市。這里已是一片生命茁壯成長的綠洲,回漢各族人民唱起贊歌:“寧夏川,兩頭尖。東靠黃河西靠賀蘭山。金川、銀川、米糧川……”
銀川古稱“興慶府”,是大夏王朝的國都所在,因其地處宋朝西邊,故稱為“西夏”,西夏王朝是北宋年間黨項民族首領李元昊建立的邊疆政權。西夏王朝雖然地處西部,但興儒學,推漢儀,提倡漢文化與技術,與宋朝時戰(zhàn)時和并收受北宋的歲幣,大詩人范仲淹所著名篇《漁家傲·秋思》中“塞下秋來風景異……羌管悠悠霜滿地……”寫的便是此地景象。黨項族是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屬西羌族,他們以部落為劃分單位,以姓氏作為部落名稱,逐漸形成了著名的黨項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為強盛;李元昊是拓跋氏的首領,因其祖上有功于唐王朝,被賜予李姓,西夏王朝于公元1227年被蒙元滅國,正式納入元朝版圖。黨項民族逐漸融入現(xiàn)代的西部各民族,只留下沙丘上一座座“貴族王陵”供后人憑吊這段湮沒在黃沙中的歷史。
4A級景點之一的西夏王陵也被贊為東方金字塔,黃土高原瑰麗的霞光中西夏王陵像一座座雄偉的金字塔高高地挺立在空曠沉寂的賀蘭山腳下,靜穆安寧,安靜地訴說著那一段被風沙掩埋的久遠歷史,軼失的是馬背上古老的黨項民族,不變的是那與日月相伴的長生天!
兒時記憶中的家鄉(xiāng)由一組色彩鮮明的圖案構成:遒勁的朔風、挺立的胡楊樹、渾厚的大漠驕陽、成群的雀鳥、滿天的葦絮和黑大媽迎風飄動的蓋頭。
寧夏地處祖國西北,毗鄰甘肅、內蒙和陜西,是半濕潤半干旱天氣,風大沙多,風卷沙飛,沙子打得人睜不開眼,皮膚火辣辣的疼。走在曠野上,滿目都是巨大的悲壯、嚴峻的荒涼、寂寞的生命!記憶中常常是一片片的胡楊林因缺水而枯死,而死去的枯樹并未就此倒下,他們的枝條一齊伸向天空,那密密麻麻粗粗細細的枝條像一只只手臂。風吹枝條嗚嗚作響,像是在齊聲吶喊,那響聲久久不絕于耳,仿佛剛剛經歷過惡戰(zhàn)而至死不屈的戰(zhàn)士的吶喊聲,那種悲壯催人淚下!
4月的料峭的春風剛過,5月沙棗花就開了,花香甜而不膩,沁人心脾。那些在沙石縫隙中頑強生長的一簇簇花,結成一串串果實,給大漠中饑渴的旅人帶來一絲暖意一線生機,讓人不由嘆息生命是如此寂寞而又堅韌……
進入七八月酷暑,烈日當頭。在黃土高原無遮無攔的廣袤土地上,太陽更大更刺眼。大地像著了火,熱浪像要燃著一切。年幼的孩子們躲到湖邊水里,驅散夏日的炎熱……間或調皮的男孩也會上岸抓蜻蜓,常常兩手十指間夾滿蜻蜓。西北的方言管蜻蜓叫“老虎招招”,雖不知這個名字的由來,它卻是大自然賜予多少孩童的玩具?,F(xiàn)在蜻蜓變得稀少了,我已經教育我的孩子們愛護這些難得一見的“空中小飛機”。
9月的麻雀正是肥的時候,成片的麻雀從樹上去稻田吸食剛剛灌了漿的稻穗,孩子們就呼嘯著驅趕那些偷吃的麻雀。兒時的麻雀真是比現(xiàn)在要多好多,常常呼一聲就俯沖下來烏壓壓一大片,氣勢洶洶,孩子們也是很多人一起吶喊敲擊應對麻雀來犯!
深秋10月,風再起時,天就冷了。我卻常常希望風刮得更猛些,盼望著數(shù)九寒天快點來到,因為湖水結冰,大人會把湖里的蘆葦割下來拉回家,涼干第二年編葦席。這時候滿天潔白的葦絮,漂亮極了!我一個人在葦絮里旋啊,轉啊……仿佛來到另一個世界。
寧夏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一批批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各族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安息人從西域經河西走廊進入甘肅、寧夏再到中原腹地。明朝初期的地方志上說“寧夏至平涼千余里,盡系回莊”,寧夏成為了最早的回族聚居區(qū)。生活在寧夏的回族學會了使用漢族語言,而回族的生活習慣也深刻地影響著漢族人民?;刈逑矚g吃牛羊肉,擅長煎、炒、燴、炸、爆等烹飪手法,寧夏一半以上的餐廳都是清真的,譬如回族特色的手抓羊肉、羊肉泡饃和清燉羊肉,還有油香等面食。回族男人都戴白帽,女人則戴蓋頭,老年婦女是戴白色的,中年婦女戴黑色的,俊俏姑娘則常戴綠的!也許是對黑大媽的深深情懷,我也特別喜歡圍巾,也常常像黑大媽那樣佩戴,同事常常戲說:一看就是贗品,眼窩不夠深,鼻梁不夠高,怎么看都不是回族!
黑大媽是我小時候的鄰居,黑大媽原本不信黑,但終日戴著一頂黑色的蓋頭,只露出部分臉頰在外面,久了我就稱呼她黑大媽。她與我周圍的人迥然不同,來往也比較少。我當時年齡還小,并不確切明白到底哪里不同,就只覺得她與我們不一樣,很神秘的感覺,也總想一探究竟!大人也只是說她們是回民,很少往來。黑大媽日常喝水是用一個帶蓋的茶盅,下面還有一個小碟子托著,茶水聞起來很是香甜(是回族常喝的蓋碗茶,俗稱“三炮臺”)。黑大媽從未讓我用過她的茶杯,也沒給我喝過她家的茶水,卻給過我零錢(在當時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家家都不是很富裕)。黑大媽把錢也不叫錢,她是說散個“乜貼”!黑大媽生了4個兒子,因此特別喜歡小姑娘,因此也只有我被允許進入大媽家的內室。黑大媽家的內堂非常干凈:沒有我們平常人家常貼的門神、灶王爺或年年有余等年畫。屋子中間挖了一個長方形的池子,池子一半用木蓋蓋著,池子上方懸掛著一把壺(后來才知道那叫湯瓶),大媽告訴我是“大凈”用的。黑大媽經常在大太陽偏西的后晌時候,在院里鋪塊干凈的毯子向西跪拜。印象深刻的是,一次黑大媽教我拿盆倒水要往里倒,她說:“你們的人倒水是往外倒,我們人倒水是往里倒的”。這句話在我年少的心里一直翻騰,思考最深刻的問題便是“我們人與她們人是不同的嗎?”后來大媽家搬走了,可她的黑蓋頭卻常會在我心里飄起來,每次經過清真寺,我都會駐足凝視,聽一下里面?zhèn)鞒龅恼b經聲。寧夏是個回族聚居區(qū),常常能看到清真寺,如今回族婦女們的蓋頭也亮麗多彩起來了,常常回想:黑大媽依舊是戴著她的黑蓋頭嗎?
年長的我終于知道大媽家墻上的畫里那個圓頂帶新月的建筑是清真寺,不是當年我想象中的什么天界宮殿,每每聽見清真寺里傳出的誦經聲,都很想再見大媽一面,想跟大媽說一句:按賽倆目爾來坤……
TIPS
穆斯林一天須做五次禮拜,太陽平西做的晡禮(底蓋爾)?!妒ビ枴芬?guī)定“念、拜、課、齋、朝”是一個穆斯林必盡的義務,其中的課功是完納天課,樂善好施,將錢財和孤寡窮困的人們分享,叫“散乜貼”多積善功。
穆斯林相見都會右手撫胸說:“按賽倆目爾來坤”和“爾來坤悶賽倆目”意思是“求真主賜給您安寧”和“求真主也賜安寧給您”。
清真:自死動物,動物流出的血液,豬肉和沒有念安拉之名宰殺的動物,回民禁食,稱為不清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