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材展示】
公元1189年,陸游因“嘲詠風月”被彈劾,神色凄然地回到了故鄉(xiāng)。此后,在他生命的最后20年,除了曾進京修史一年外,其余時間大都流連在故鄉(xiāng)的湖光山色、阡陌田園間,過著跡同疏放的閑居生活。罷歸兩年后,他給自己取別號“笠澤老漁”,堅定了不復(fù)仕宦、安居農(nóng)村的決心。
他在宅院附近辟出一片菜地,種上蔬菜瓜果,早晚松松土,澆澆水,青蔬與健康兼得,心情甚是舒暢。他向鄉(xiāng)親學習稼穡耕種,躬耕壟畝,常常自嘲“把鋤犁不如健婦”。他采于山釣于水,遣興陶情,欣然投入,窮居野處卻怡然自得。他在窗前遍植花草,伴著淡雅的花香,吟詠會心的章句,興致盎然,樂而忘憂。至于山村施藥、接濟百姓、治病救人,都是他晚年生活的習見之事。
【運用方向】
1. 審時度勢,調(diào)整心態(tài)。陸游小有大志,心系邦國,以投身沙場、濟世匡復(fù)為畢生理想,數(shù)十載的仕宦生涯,始終與朝廷 “和戎”政策背道而馳,故學富五車終究被投閑置散,不得重用。罷歸后,他很快調(diào)整了心態(tài),漸趨淡定,恢復(fù)了一貫的豁達與樂觀。
2. 生不逢時,懷才不遇 。作為一名愛國主義詩人,陸游一生追求收復(fù)失地、統(tǒng)一中原,但他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無奈之下,好自取別號“笠澤老漁”,堅定了不復(fù)仕宦、安居農(nóng)村的決心。
3. 悲憫情懷不因環(huán)境而改變。陸游做官時,悲憫天下,悲憫人民;疏放后,他“山村施藥,接濟百姓,治病救人”。他不因環(huán)境改變而丟棄悲憫情懷。當代人應(yīng)從蟄居的陸游身上得到啟示。
4. 平淡是真。陸游曾叱咤風云,曾在宋金前線揮戈殺敵,被彈劾后回到故鄉(xiāng),但他沒有消沉,躬耕壟田,種瓜種菜,樂而忘憂。因為他明白:平平淡淡才是真。
【適用話題】
心態(tài) 變通 博愛 悲憫 平談是真
【寫作片段】
給心靈留一片春天
人生或喜,其樂融融;或悲,其苦澀澀。人生無常,有些東西無法改變,想要得到快樂充滿歡欣,就得學會給自己的心靈留一片春天。
陸游自幼熟讀兵書,精通兵法,只為大展拳腳保家衛(wèi)國,可“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換來的是貶黜,是時不我待,于是他賦閑在鄉(xiāng)。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卻“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感于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悲傷如斯!
推開歲月塵封的門,走過清,走過明,走過元,一路走到南宋,來到鏡湖邊那個小山村,看看罷歸后的“笠澤老漁”:宅旁滿園瓜果蔬菜,他早晚松土澆水,青蔬與健康兼得,心情甚是舒暢;他稼穡耕種,躬耕壟畝;他采于山釣于水,遣興陶情,怡然自得;他在窗前遍植花草,吟詠會心的章句,興致盎然,樂而忘憂,歡喜如此!
悲傷抑或歡喜,均由心而生。仕途不順,壯志難酬,他能不怨恨嗎?不能!只是,如若沉醉悲傷難以自拔,又怎會成就他非凡的人生和逾萬的詩篇?
遭遇既然無法逆轉(zhuǎn),何不放下憤怒,拋下痛苦,給心靈讓出一塊空地,開出一片春天?
【亮點評說】
片段論證了陽光心態(tài)與美麗人生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以陸游的經(jīng)歷作為素材,使“悲傷”和“歡喜”形成對比,自然而然地得出結(jié)論——“給心靈留一片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