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婷
對于大一新生來說,步入大學是他們人生一個關鍵性的轉折點,除了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之外,還要開始學習獨立生活。很多新生都遇到自己不適應的地方,這個過程被稱為“大學適應期”,每個新生都將面對這個階段的挑戰(zhàn)。在此過程中,他們學會了如何忍受陌生環(huán)境中的不確定性,如何拓展新的人際關系,如何在生活上照顧自己等等,這些技能和心理素質是他們走向社會時的寶貴經驗。
我是不是不優(yōu)秀了?
小蘭上高中的時候一直學習成績優(yōu)異,家人、老師和同學也都非常喜歡她。但是進了大學后,小蘭很失落。小蘭在大學已經生活了兩周,她發(fā)現大學里更注重素質教育,大一的公共課程也是很多人在一起上,老師從未叫過小蘭。在其他社團活動中,能歌善舞的同學受到大家的關注和掌聲,自己就默默地在旁邊,沒有人發(fā)現自己。一下子從萬眾矚目的優(yōu)等生變成在角落里為他人喝彩的角色,小蘭的心理落差很大。她一直在學業(yè)上很順遂,突然遇到這樣的逆境,不知道怎么去應對,所以選擇回到家里,先躲起來。
小蘭的情況在一些“好學生”身上很常見。高中對學習成績比較重視,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學習上,似乎一榮俱榮,只要成績好其他的事情就都好起來了。但大學教育更全面,而且對學習部分更自由,選擇性也更大?!昂脤W生”們失去了自己的優(yōu)勢領域,要轉入陌生的環(huán)境,對經驗和心理都是考驗。
在高中時代,好的成績帶來很多積極正向的他人評價,會幫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認知,同時也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將孩子的全面發(fā)展可能性僅定位成好學生,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優(yōu)勢。在大學里人才濟濟,個個是高手,只能有少數人保持原來的中心地位和重要角色。多數學生在從中心角色向普通角色的轉變中,自我評價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
如何在新的環(huán)境中建立更全面的自我認知以及適應新的角色,是初入大學校園的學子們需要應對的第一堂課。首先是在認知上的調整。當不再因為學習成績優(yōu)異而受到關注時,會自然聯想:我是不是不優(yōu)秀了,老師是不是不喜歡我了,別人是不是都比我好等等,這些自我探詢很容易產生不合理的認知,進而認為自己是不好的,不被喜歡的。建議新生可以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從現實角度解讀目前的情境。大學授課方式與高中大相徑庭,上課的學生很多,很自由,方式上以教授、探討為主,考試、檢測為輔。新生需要在新的教學方式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其次是情緒調節(jié)。像小蘭一樣,當發(fā)現自己不再是老師的寵兒、同學的焦點時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擊,很容易退縮,有的甚至情緒低落、失眠、厭食等等。當感受到情緒明顯的變化時,要在初期及時調整,給予重視。可以從行動上讓自己主動地融入新環(huán)境,從周圍收取積極的反饋以給自己信心和力量。同時也可以與高中的朋友們多溝通,從他們那里得到支持和間接經驗。最后要重新建立自我的認知。從更多角度去了解自己,相信自己。進入大學,你不再只是一個“好學生”而是將逐漸成長為一個優(yōu)秀的人。
獨立生活也有喪失
很多學生很早就期盼著大學生活的到來,終于可以獨立地生活,自己做自己的主。懷著滿心的期待和歡喜走入校園,可是當揭開大學生活的面紗時,才發(fā)現現實與想象相差太多了。
小菲是今年的大一新生,家里的獨生子女,這次大學是第一次離開家生活,開始的時候信心滿滿,激動地準備開始獨立的生活,可是剛剛兩周的時間就狀況不斷。軍訓還沒有結束,小菲就已經開始想家了。最大的問題是生活中的一些現實問題,比如:不會洗衣服,牙膏要買什么牌子的,內務怎么整理等等??粗鴦e人生活逐漸有序起來,小菲更加著急了,覺得自己好像什么都不會,像個生活白癡,很傷自尊。上一次教官來檢查內務,自己的被子是全寢室里疊的最差的,教官重新教疊被子,小菲心里又感動,又慚愧。
一直以學習為主的學子們更向往自由自在,高中的學業(yè)和家人的關注是他們早就想擺脫的束縛,但同時也存在問題:一直在家中,生活被父母照顧得很周到,很多生活中的細節(jié)不甚了解。其實對于大一新生來說,面臨著一個更大的喪失——喪失了對家庭完全依賴的狀態(tài)。從事事有人安排好,到什么都要自己拿主意,在需要大人幫助的時候又不能及時得到幫助,這使得初次離家者頓生無助之感。
家庭是一個人最重要的社會關系,在依賴了十幾年后一下子斷開直接的頻繁的聯系,會給心理造成一些影響,在家中沒有過獨立生活經驗的學子需要一段時間來磨合適應。此時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幫助孩子度過這段艱難時期最好的幫助。如果距離近可以在孩子回家的時候在家務上教一些,如果距離比較遠,也可以多電話溝通,理解孩子現在的難處,給予經驗性的建議。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感受到,家人一直在他的身后,感受到溫暖和安全,才更有力量獨自走向自己的天地。
另一種重要關系的喪失是朋友。高中大家?guī)缀醵荚谕粋€城市,一起學習玩耍,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但是大學可能會各奔東西,去不同的城市,即便同城也有可能不在同一所大學?,F在的家庭幾乎全部是獨生子女,同輩的朋友是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伙伴,與他們的分離也會造成情緒的低落。在剛進入大學短時間內又很難再發(fā)展新的友誼,在獨立生活的過程中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便會產生孤獨感和失落感。
可以從兩方面來進行調節(jié)。一方面與以前的小伙伴保持聯系,現在的通信方式更發(fā)達更多樣,將自己的生活和心情分享給遠方的伙伴,也可以適度地降低自己的孤單感。另一方面積極地發(fā)展新的友誼,像寢室中的伙伴,班級的同學,社團的社友等等,敞開心扉去接觸更多的人,最終建立起新的朋友圈。
理解財務自由的意義
上大學還有一件特別開心的事情,就是財務自由。父母每個月會給一定的生活費,自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再也不用聽他們的了。這是很多新生內心真實的寫照。然而,當財務真自由的時候才發(fā)現原來喜憂參半。
小軍是本地人,剛好今年也考進了本地的院校,周末卻遲遲不敢回家。因為開學前自己強烈要求財務自由,讓父母一次性將一個月的生活費給自己,可是現在剛過去兩周,已經花光了。不開口要錢接下來也沒法生活,開口估計父母又會罵。小軍也很懊惱,本來錢在自己手里是件開心事,怎么會這樣呢?
這確實是一個普遍現象。很多新生在月初就寅吃卯糧把一個月的生活費都花光了,剩下的日子要不然艱難度日,要不然就再跟家里要。對于剛剛把握自己經濟大權的學生來說,如何計劃經濟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來磨合的。建議新生可以嘗試記賬,能直觀地看到錢花到哪里去了,并思考這筆錢該不該花,買的這個東西是不是必需品,這樣能夠幫助新生在下一次消費時更理智,減少不必要的開銷。另外,有機會的話體驗一下如何賺錢,大學里有一些項目是開放給學生的,財務自由并不僅僅是花錢的自由,體會賺錢的辛苦,更有利于理解“錢” 的意義。
如何適應新環(huán)境
一般的綜合類院校都是在全國范圍內招生,所以學生們來自五湖四海,懷著對未來的憧憬來到新的城市,開啟大學生活。對新環(huán)境的適應是最先要應對的問題。
大方面來講首先是自然環(huán)境的適應。有些同學從南方到了北方,一樣有些同學從北方去了南方,南北的氣候差異對新生來講也是需要去重視和適應的。比如北方的孩子受不了南方的潮,而南方的孩子也很難接受北方的冷。對于這些氣候的差異要多去了解,早做準備,可以問詢當地的同學需要注意什么,讓自己的身體逐漸適應新氣候。
另一方面是校園環(huán)境的適應。大學的校園相對于高中會大很多,而且功能也更多,有教學樓、實驗室、辦公樓、圖書館、食堂、寢室等,在軍訓期間可以在校園逛逛看看,了解校園的分布。建議參加一些社團或者同鄉(xiāng)會,學長學姐對校園很熟悉,可以從他們那里知道更多信息,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大學。每一所大學都有自己的校史館,可以去參觀校史館,了解它的歷史,它的文化,它的理念,這個即將伴隨你生活至少四年的校園,有它的故事和情懷,而你將是其中的一部分。
還有語言適應的問題。在大學新生的群體中,大家來自不同地區(qū),有各自的家鄉(xiāng)話,可能與當地的語言不同。如果語言表達不暢或者聽不懂的話不僅會影響到人際交往,更重要的是交往的障礙將對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產生負面的影響,進而影響到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建議新生在大學校園里應盡量用普通話進行交流,使自己消除陌生感,這樣有利于大學新生角色的轉變。如果遇到其他人講家鄉(xiāng)話自己聽不懂的時候,也可以主動告訴他們你的困難,希望大家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同樣在嘗試著對新的同學敞開心扉,主動融入,有利于建立新的友誼。
這個略有艱難的適應期,就仿佛要很用力才能推開大學這扇門,當新生們靠自己的力量打開了這扇門,便真正走進了美好的大學時代,開始了獨立自主的新生活。
欄目主持人:成韻 chengyunpip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