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德俊
(興義民族師范學(xué)院, 貴州 興義 562400)
論清代黔籍詞人詞作中的貴州“文學(xué)景觀”
向德俊
(興義民族師范學(xué)院, 貴州 興義 562400)
有清一代,貴州黔籍詞人共留下詞集三十余部,作品兩千余首。其中一部分詞作反映和描繪了黔省所轄之貴陽、安順、遵義、黔南等地風貌獨特的奇山秀水、樓閣廟宇等風景名勝,其中較知名的景觀有南明河、黔靈山、甲秀樓、扶風寺、白水河瀑布、烏江、婁山關(guān)、影山草堂等,這些景觀與文學(xué)密切相關(guān),不但旖旎迷人,而且具有更高的觀賞價值、審美價值和文化內(nèi)涵,并且富于鮮明的黔中地域特色。
清詞;貴州詞人;文學(xué)景觀
有清一代,貴州詞壇蔚為大觀,最早從康熙朝的江闿,歷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六朝,涌現(xiàn)出貴陽詞人姚華、劉藻、鄧維祺,遵義詞人黎兆勛、黎庶燾、黎庶蕃、聶樹楷,黔南詞人莫友芝,畢節(jié)詞人章永康等三十余人。這些貴州名家倚聲填詞,留下詞集三十余部,作品兩千余首,在清代詞壇上占有一席之地。
盡管清代貴州黔籍詞人多為游宦在外的士子,但他們根在貴州,心系黔地,時時不忘用自己的詞筆來反映和描寫黔中地域風貌獨特的山水草木、樓閣廟宇等風物名勝,如黔靈峰、南明河、甲秀樓、黃果樹瀑布、烏江、婁山關(guān)等,使得這些美景成為具有鮮明黔中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學(xué)景觀,是貴州境內(nèi)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chǎn)。
根據(jù)學(xué)者曾大興的觀點,文學(xué)景觀“是指那些與文學(xué)密切相關(guān)的景觀,它屬于景觀的一種,卻又比普通的景觀多一層文學(xué)的色彩,多一份文學(xué)的內(nèi)涵。”“文學(xué)景觀就其源頭來講,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虛擬性文學(xué)景觀,簡稱虛擬景觀;一種是實體性文學(xué)景觀簡稱實體景觀。”而“所謂實體景觀,就是文學(xué)家留下的景觀,包括他們光臨題詠過的山、水、石、泉、亭、臺、樓、閣,他們的故居,后人為他們修的墓地、紀念館等等?!?/p>
據(jù)筆者統(tǒng)計,在有詞集傳于后世的三十余位貴州清代詞家的兩千余首詞作中,提及的貴州地域內(nèi)的實體景觀有二十余處,雖然在數(shù)量上無法和詩歌中的文學(xué)景觀相比,但亦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文化遺產(chǎn),下面按地域區(qū)劃一一分述之(見表一)。
表一 清代貴州詞人詞作中的文學(xué)景觀分布表
貴陽是貴州省會所在地,亦是貴州騷人墨客較為集中的地方,它因位于境內(nèi)貴山之南而得名,又因盛產(chǎn)竹子,以制作樂器“筑”而聞名,故簡稱“筑”。
身為貴陽人的近代文化大家姚華有云:“家在萬山中,平地無三里。一作江湖游,出林便層水。早覺朝市喧,益知丘壑美。蓄意有時泄,野煙澹然起。”(《姚茫父畫論》)這首詩便是貴陽“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綠帶環(huán)繞,森林圍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幽美景致的真實寫照。
貴陽舊屬夜郎古國轄境之內(nèi),自古就為西南重鎮(zhèn)。對這一悠久歷史,黔籍詞人黎兆勛所著《葑煙亭詞鈔》中的《八聲甘州·貴陽城上》云:“莽峰巒澒洞碧蒼蒼,深藏竹王城。是蠻夷窟宅,西南鎖鑰,荒徼危程。漢相旌旗何在?山繞夜郎青。人代飄風速,銅鼓無聲。指點羅施鬼國,嘆移山有術(shù),險亦難平。況從來爭者,余力始驅(qū)兵。算而今,風清蛇霧,但瘴云消處土皆耕。登臨久,城頭斜日,鼓角哀鳴。”
該詞上片起句即概寫貴州群山綿邈蒼翠的地貌特征,接著追溯貴州悠久的歷史蹤跡——以福泉竹王城起家,直至夜郎國做大一方,最終被諸葛亮馴服納入中原版圖,歷時數(shù)百年。下片先寫三國時期諸葛亮表封濟火為羅甸國王后直至明初將其轄地改為貴州宣慰司這段歷史,接著感嘆如今歷史烽火已成過眼云煙,只余下斜陽鼓聲如舊,讓人徒生物是人非、世事變幻無常之感慨。
貴陽不僅有悠久的歷史韻味,更以其獨特的山水環(huán)繞之地貌吸引著騷人墨客為其揮毫吟詠。清詞中的貴陽文學(xué)景觀主要有南明河、黔靈山、甲秀樓、東山、溪山一曲亭、扶風寺、弘福寺、南將軍廟等,有的文學(xué)景觀今日尚存,有的則已無跡可尋。
南明河自貴陽城南逶迤流經(jīng)南郭,在南郭河谷地帶,地勢平緩,河水澄碧,兩岸及河中小洲上有武侯祠、翠微閣、甲秀樓等古建筑,構(gòu)成江南秀色,人稱“小西湖”。
貴筑名家姚華的詞集《弗堂詞》中的《訴衷情》其二即寫出了筑城山清水秀的幽寂之景,令人神往:
“南明一水似西湖。游蹤倒酒壺。十年九回歸夢,輸與蛻盦圖。風景好,眾壑殊。話清都。龍池清淺,墮盡紅衣,處處啼烏。”
該詞為作者身處異地抒寫戀鄉(xiāng)愁情之作,詞中描繪了被稱為貴陽“母親河“的南明河的旖旎美景。上闋寫作者由所題之畫想到故鄉(xiāng)的“小西湖”(貴陽就把甲秀樓以下一段河道叫做小西湖)即南明河,下片則極寫“小西湖”水清荷嬌、鳥語花香、山水交映生輝的美似天宮之景。
再看姚重光的另一首描寫南明河美景的詞《柳梢青·貴筑南郭小景》:
“淺水妝梅,疏煙做柳,臘后春初。負郭人家,黃昏燈火,畫也難如。故鄉(xiāng)何處吾廬。莫問訊兵殘燹余。倚醉闌干,偎吟樓閣,夢也都無。”
該詞上片描摹了一幅初春時節(jié)南明河畔流水潺潺、粉梅含羞、煙柳脈脈的獨有景致和百姓祥和融樂的安逸生活,下片則抒發(fā)了對軍閥混戰(zhàn)造成的民不聊生的憤懣之情和對故鄉(xiāng)貴陽的無比眷念。
清田雯《黔書》志:“甲秀樓建于貴陽城南,江公東之之所從事也。越今百余年矣。波濤洶涌之沖激,風雨雷霆之動搖,烏得有完樓哉!……江公當日,知樓之有關(guān)于黔而皇皇為之,用有關(guān)于黔之人才風氣,而以甲秀名之,其用意深矣?!?/p>
貴陽詞人劉藻詞集《姑聽軒詞》中即有一首詞描寫其家鄉(xiāng)貴陽城郊南明河畔風景的《柳梢青·甲秀樓遠眺》:
“岸草汀沙,竹王城外日西斜。潭凈涵秋,風多障日,眼底無涯。憐他將相勛華,都付與、蒼波落霞。隨意生機,消福分,怎及漁家!”
該詞上闕描寫詞人于秋日傍晚時分登上黔中名勝甲秀樓,放眼望去,只見一派悠遠清逸之景;下片則寫觀景而產(chǎn)生的對人生之領(lǐng)悟,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視和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可見一斑。
東山又稱棲霞山,在貴陽市東門外。從明正德中參議蔡潮建澄江樓、川上亭以來,三百余年間山上陸續(xù)矗立東山寺等寺觀祠宇,其山孤峰兀立,峭壁陡絕,今摩崖、碑刻尚多保存。
清代貴州遵義務(wù)川詞人聶樹楷《聱園詞剩》亦有《百字令·游東山》一詞:
“近城二里,見青空兀突,斷霞棲嶺。沿壁幾重之字路,倏已聳身絕頂。一角危亭,翼然天半,攬盡無邊景。夕陽城郭,炊煙四合成螟。記得前歲新秋,招邀小謝,同赴山亭飲。醉墨淋漓留殿壁,不覺駒光一瞬。風物依然,故人何在,怕聽哀蟬哽。月明歸路,婆娑自弄清影?!?/p>
從作者自注“前年七月與謝曉舲同飲山中,分韻賦詩,曉舲下世已年余矣”可知此為聶樹楷與謝姓友人同游記行之作,該詞上闋寫東山的地理位置、從遠處所望之雄麗,沿“東嶺路如梯”攀登之情狀和在山頂遠眺的高曠,下闋寫與謝姓友人相約同登東山、吟詠唱和之樂,更慨嘆白云蒼狗物是人非,只余作者獨自一人在月光下對影自憐,詞人之孤獨哀傷溢于言表。
據(jù)清代李宗昉《黔記》載:“黔靈山在貴陽城西北三里許。有一峰蜿蜒從西北來,為杖缽峰;水潺潺繞山麓,為檀山澗水;中峰矗立,即黔靈正峰?!睔v代文人多有詩作傳于后世,如古州同知毛振翧的《秋日登黔靈山寺,留贈參之上人》、銅仁舉人楊光燾的《登黔靈山,訪赤松師不值》等,但吟詠黔靈峰的詞作卻不多見。
畢節(jié)大方詞人章永康《海粟樓詞》中存詞一首《水調(diào)歌頭·未醒客》:
“萬卷幾人讀,泉石寄生平。黔靈峰下茅屋,煙翠繞樓青。與子記曾攜手,只有白云閑笑。清詠野猿聽,慷慨對尊酒,往事觸縱橫。
草堂筑,鑒湖乞,稱躬耕。無端踏軟,塵去揮手愧山靈。故國斜陽鵑淚,莽莽金風鐵雨,難忘白鷗盟。日落感蕭瑟,愁絕庾蘭成?!?/p>
章子和此詞上片寫作者寓居貴陽時期在風景清幽的黔靈山下暫住時與好友對酒當歌、縱情詩文的閑居生活,下片則以南北朝詩人庾信自比,抒發(fā)他對晚清暗淡動蕩時局的憂慮和對貴州局勢的關(guān)切,表現(xiàn)了一位正直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的情懷。
據(jù)民國《貴州通志》載:溪山一曲亭建于清乾隆年間,舊址在西出當時的貴陽城數(shù)里之遙的川滇大道要沖頭橋,清人陳文正曾給此亭撰寫過楹聯(lián)一副:“送別河頭,說道一聲去也,嘆萬里長驅(qū),過橋便入天涯路;迎來道左,盼將今日歸哉,喜故人見面,握手懷疑夢里身?!辈橹}名叫“溪山一曲亭”,此亭下常年有清澈之溪水流過,兩岸綠蔭映碧水,風景極佳,可謂迎來送往之“勝地”。
貴陽詞人劉藻《姑聽軒詞》中有詞一首《一叢花·溪山一曲亭送嚴訪生孝廉鏞入都》:“亭前流水幾時窮。鞍馬去匆匆。送君一入天涯路,恰正是、細雨斜風。三十科名,七千道里,先翥是鹓鴻。
離情盡在酒杯中。霜刃久磨礲。明年杏暖枝頭燕,好看一色春紅。他日云泥,者番書劍,分手各西東?!?/p>
此詞從詞題可知為一首寫給嚴姓友人的“送別詞”。上片前四句點明送別之地與當日“細雨斜風”的天氣狀況,緊接的三句指出友人離別的原因是進京參加科考。下片第一句點題,緊接三句寫作者對友人十年寒窗苦讀的肯定和來年必定金榜題名的祝福,最后三句是表明作者即便友人高中之后自己也絕不攀附的君子情操。
清人吳振棫《黔語》一書《近郭諸山之勝》篇有云:“黔山佳者不可窮紀,……出城東二里許,過扶風云路坊,又里許,即扶風山。山半有亭,曰環(huán)翠,可以小憩。再上為僧寺,……寺中屋宇完好,有小池。……此絕佳處也?!?/p>
貴陽詞人劉藻《醉蓬萊·游扶風寺為廣善和尚題》一詞云:“費經(jīng)營多少,卷雨飛云,樓臺造就。綠暢紅酣,正春深時候。倚樹澆花,披云拾筍,盡清閑消受。凈土無塵,午鐘初動,黃鸝巧湊。如此山林,等閑難遘。笑煞城闉,繁華輻輳。洞府琳宮,讓老僧消受。人靜鶴酬,沙門解事,向梵主說咒。領(lǐng)略禪心,水云深處,月光斜透。
詞人劉藻所詠之扶風寺即為《黔語》中所記之地,該詞上片頭三句寫扶風寺的修建之不易,后七句寫春深時節(jié)扶風山之旖旎美景和僧人的清閑幽寂之生活。下片寫扶風寺的環(huán)境遠離凡塵俗世,恍若世外桃源一般,僧人在此間唯需潛心向佛,參禪坐悟,抒發(fā)了詞人遠離塵世喧囂和對清幽之境的向往之情。
此外,貴陽的文學(xué)景觀還有詞人鄧維祺《牟珠詞》中的《白字令·萬佛造像》(回憶寺枕江濱,塔留鐵像,黔志曾編錄)一詞所提到的弘福寺,詞人黎兆勛所著《葑煙亭詞鈔》中《滿江紅·貴陽謁南將軍廟》(碧血聲吞淮浦浪,朱帆影接黔山月)一詞所提到的祭祀征南將軍傅友德的南將軍廟等,因篇幅所限,不再贅述。
《安順府志》載:“安順為黔之腹、滇之喉、粵蜀之唇齒。其疆域錯出牂牁、夜郎之交,……其山之阨塞要害者以百數(shù),而關(guān)索為最險;其水之曲盤綰轄者以什數(shù),而盤江為最大。在晉為興古郡,……于正統(tǒng)中改隸貴州?!?/p>
而有“黔中腹地”之稱的安順最為著名的文學(xué)景觀就是白水河瀑布即黃果樹瀑布,據(jù)清代田雯《黔書》志:“安莊南有白水河,來自萬山。……瀑布之奇,至雁蕩、龍湫、廬山各泉而止。然皆飛流直下。若夫白練橫鋪,燭銀散布,縱廣以數(shù)丈計,而又挾轟雷之響,噴古雪之珠,碧潭遙空,靈犀吼地,則為白水獨矣。”另外,清李宗昉《黔記》云:“白水河,其地多黃果樹,故以樹名名村市……其瀑高百仞,聲聞數(shù)里,飛沫拂涂,人若霧淞?!?/p>
黔籍文人的詞作中,共有三首詞描寫了黃果樹大瀑布的壯麗景色,先看遵義人黎兆勛有《葑煙亭詞鈔》中的《霜葉飛·白水河觀瀑》:
“怒濤撞擊,風霆捷,飛空忽露鱗鬣。誰追怪物出洪濛,巖卷云根摺。仿佛似,銀潢一霎,紛紛冰雹鳴三疊。想禹鑿龍門,有多少精靈,竄逐泉壑爭挾。最是羅甸諸峰,駢肩攔阻,水亦飛過眉睫。擺磨地軸突孤云,問石梁誰涉。算只有,釣鱉客躡,笠檐不受濤頭壓。笑蹇驢,行迷跡,雨里來尋,四山風葉?!?/p>
該詞描寫的是夏日白晝時的白水河瀑布,詞的上片多句中運用比喻手法,極寫瀑布的奔騰而下的磅礴氣勢,形像“鱗鬣”,狀似“冰雹”,動如“怪物”、“精靈竄逐”,想象奇特怪誕,形象生動可感。下片寫瀑布周遭景致,它穿過山峰之“眉睫”,上接“孤云”一片,中有“石梁”一座,只有“釣鱉客”可過,最后以作者自嘲結(jié)句。
再看他的另一首《丑奴兒令·宿白水河》:
“三間板屋懸崖宅,不是江鳴。卻是山鳴,白水河西月尚明。起來挑剔殘燈坐,要聽雞聲。卻聽猿聲,客子真愁是五更?!?/p>
該詞描寫的是月夜中的白水河瀑布,這首小令寫的是作者夜宿白水河瀑布邊的感受,上片寫詞人月夜里住在“懸崖宅”時徹夜耳聞水聲湍急,引得似乎整座山都在顫動;下片寫夜不能寐,坐等天明,卻聽見猿聲哀鳴,使得詞人愁不自禁,無法入眠。
第三首同樣是黎的《邁陂塘·白水河觀瀑時大寒后三日》:“雪初晴,瀑聲澀澀,流澌欲去還住。明珠萬斛,冰綃綴織,盡斷霞千里翳復(fù)吐。問底事瀟瀟,尚自吟風雨,白云如羽,似暗卷濤來,凌虛欲漲,又化碧煙去。掣電轟雷飛舞,白霓倒吸煙霧。嶺猿峽鳥迷昏曉,不放夕陽西渡。重來誤,那更見,百重樹杪泉鳴處。盡教冰冱,幸裊裊晶簾,玲瓏透月,猶掛隔江樹。”
該詞描寫的是則是冬日里的白水河瀑布,上片寫雪后所見的瀑布瀑聲喑啞,冰棱一片,暗流涌動;下片寫黃昏時候,猿猴與飛鳥皆迷途,夜月初上,照射著晶簾般的冰棱,景致迷人。
黎兆勛的三首詞作分別描繪了夏冬兩季里白晝和黑夜中的白水河瀑布,從不同角度展現(xiàn)了白水河瀑布在不同季節(jié)不同好時段里的各異景致,引人入勝,讓游客不禁心生向往,也讓白水河瀑布不僅僅成為中外著名的自然景觀,更使其成為一處有著悠久歷史意蘊的文學(xué)景觀。
不唯詩詞中多有描寫黃果樹大瀑布奇特景觀的佳作,散文中亦有名篇傳世,如著名文人徐霞客的《游白水河瀑布日記》:“是為白水河……蓋余所見瀑布,高峻數(shù)倍者有之,而從無此闊而大者,但從其上側(cè)身下瞰,不免神悚?!秉S果樹大瀑布的奇特壯觀從散文和詞作中可見一斑。
遵義古稱“播州”,此名始于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唐太宗以廢隋朝郎州的六縣地置播州,后至明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平楊應(yīng)龍亂后改土歸流,歷時九百余年,可謂歷史悠久。
具有悠久歷史的遵義地區(qū)的文學(xué)景觀主要有播州古城樓、烏江、婁山關(guān)、謫仙樓、禹門山等。而遵義詞人夙來頗喜吟詠本地區(qū)的奇山秀水,并借此抒發(fā)懷古傷今之情。
遵義人黎庶燾的詞集《琴洲詞鈔》中有一首詞《八聲甘州·九日播州城上》:
“聽西風畫角數(shù)聲哀,邊城又高秋。悵浦關(guān)落照,低連樹影,遠劃云頭。回首烽煙莽地,悽絕不勝愁。試問碧湘水,誰是閑鷗?漫道題糕令節(jié),有幾多佳興,物外閑游。只黃花依舊,三徑晚香留。嘆人生,駒光過隙,更幾回,萸酒挈登樓??漳鳎袩o窮意,欲說還休!”
該詞上片寫作者秋日登上邊地播州古城樓的所聞所見所感:西風拂面,號角哀鳴,夕陽西下,眼前一片歷經(jīng)過戰(zhàn)火過后的慘況,詞人心生無限哀愁;下片寫作者于重陽佳節(jié)登樓,感嘆物是人非,光陰匆匆逝去而無所成,心有百般感觸卻無人可傾訴。
黎庶燾詞集中另有一首《望海潮·亂后城北樓上晚眺同宦伯銘》(峰橫潺翠,水揉腥碧,二分參照當樓),此詞寫戰(zhàn)亂后播州古城樓所見的“一片殘蕪”,慨嘆自己無“籌邊良謀”的遺憾之情。兩首詞皆登臨懷古之作,感慨個人浮沉、歷史興衰,讀后讓人油然而生一種登臨古城憑眺、緬懷過往的沖動。
據(jù)《遵義府志》載:“烏江,在城南八十里……源出水西閩地,繞播州南與湘、洪、仁三江臺,經(jīng)思南府轉(zhuǎn)入涪江。”烏江以流急、灘多、谷狹聞名,乃由黔入川的水上通道,有“天險”之稱,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清代貴州詞人共有兩篇吟詠烏江之作,主要集中筆墨吟詠了烏江的奇崛壯美與烏江兩岸波詭云譎的歷史風云。
先來看莫友芝的《滿江紅·渡烏江》:
疊浪驚穿,二千里、插天青壁。隨處有、云驅(qū)雪哄,電奔雷激。積怒欲吞三峽勢,重門不放千艘入。問忠宣,何事惜神斤,平江石。于越艱,西甌窄;更始道,西鄉(xiāng)惑。算頭蘭誅后,幾回開塞?故壘難尋楊燕里,荒墳?zāi)跬踔覈5珪r時、折戟露沉沙,漁人得。
該詞上闋狀物寫景,下闋懷古抒情。詞的上闕極寫烏江渡口的奇險雄闊——激浪奔涌,灘險流狹,兩岸絕壁高入云霄,因地處偏遠多有叛亂,故盼望李德輝式的將軍前來平亂。下闋追溯貴州從開古道通夜郎、誅夜郎王興,到明朝萬歷年間播州土司楊應(yīng)龍殲滅三萬明軍于此,再到明末忠國公王祥血戰(zhàn)孫可望軍并最終魂喪烏江的歷史,結(jié)語則將千古興亡盛衰無常之感寓于其中。
再看另外一首相同題材的詞作即黎庶燾的《渡江云·烏江懷古》:
萬峰齊插水,蔥蔥郁郁,亙古碧摩天。問昔人通道,縱學(xué)猿猱,飛渡也應(yīng)難。暗雷怒吼,翻九地、欲撼難關(guān)。憑眺處,夕陽巖谷,幾點上墟煙。
江山,若斯奇杰,一線奔流,信黔中天塹。渾不要多兵據(jù)守,自足屏藩。問誰解得興亡事?聽老漁閑說忠宣。遺廟冷,將星猶射波間。
該詞上闕將筆墨集中于對烏江渡口奇險雄闊自然景觀的細述——流急峰險道難,強調(diào)此地“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的戰(zhàn)略位置。下闕是懷古抒情,重點描寫了元初名將李德輝南下不戰(zhàn)而招撫羅施鬼國及后人為其于播州(今遵義)城東建廟奉祀的事跡,其寓意十分深刻:以當年李德輝不戰(zhàn)而定黔中使當?shù)乩习傩蘸推桨部蹬c如今戰(zhàn)亂頻仍禍害人民相對比,期待出現(xiàn)李德輝似的英雄來保全黔中百姓的和平生活,詞人兼濟天下之情懷溢于言表。
不惟詞中有此佳作,“西南巨儒”莫友芝詩集《郘亭詩鈔》中另有《烏江渡》、《烏江懷李忠宣公,分第江字》兩首吟詠烏江之作,可見烏江實為黔地著名的文學(xué)景觀。
據(jù)《遵義府志》記載:“婁山則金馬、玉屏聳其前;虎峰則蒼龍、天祿擁其后。左有魁巖、鼎山;右有金鵝、黃龍。文峰疊嶂,秀色爭奇;溱水龍溪,襟流帶合。有巖谷之險,原隰之利?!?/p>
吟詠婁山關(guān)之詞最為人所熟知的當數(shù)毛澤東寫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壯闊的《憶秦娥·婁山關(guān)》(雄關(guān)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其實早在數(shù)十年前,遵義詞人黎庶蕃的《雪鴻詞》中即有一首題詠婁山關(guān)天險的作品問世,即《一寸金·往宿夜郎站悚心駭目追憶有作》:
“一線通天,萬古風云鳥飛絕。是當年鏟就,羅施門戶,至今留下,蠻夷窟穴。暗暗夕陽滅。聽一片、瘴猿悲咽。更堪憐、白草黃茅,吹上征衣盡成雪。為問蒼天,何心鑿險,丸泥竟虛設(shè)??刺炖巧酵猓l耗簞?,病鴉巢底,層冰曉裂。愁思真如結(jié)。有多少,行人骨折?嘆勞生、也逐雞鳴,銷盡輪蹄鐵?!?/p>
詞的上片描寫婁山關(guān)鳥亦罕至、猿也愁攀的險峻,指出其向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的歷史,并抒發(fā)作者對奇險山川的觀感。下片觸及時事,“丸泥虛設(shè)”及“天狼山外,危旌暮動,病鴉巢底,層冰曉裂”云云,隱隱然透露出詞人對晚清時局的憂慮和對勞苦大眾悲苦命運的深切同情。
除播州古城樓、烏江、婁山關(guān)外,清代貴州詞人詞作中所提及的遵義地區(qū)其他的文學(xué)景觀還有禹門山(黎兆勛《臨江仙·禹門山絕頂納涼》)、子午山(黎兆勛《風入松·春杪偶過子午山與子尹閑話觸景言情遂成此闕》)、琴洲(黎庶燾《高陽臺·琴洲送春》、黎庶番《浣溪沙·琴洲即景》)、葑煙亭(黎兆勛《水龍吟·葑煙亭月下觀梅》、《瀟湘夜雨·葑煙亭漫興》)、青田山(黎兆勛《賣花聲·過青田山舍呈郘亭芷升》)、六里菁山(黎兆勛《百字令·六里菁山行》)等,篇幅所限,不再贅述。
除了貴陽、安順、遵義地區(qū)的文學(xué)景觀外,在清代黔籍詞人的詞作中,最有名的文學(xué)景觀當屬黔南獨山因莫與儔、莫友芝和莫庭芝父子的文學(xué)成就而蜚聲的“影山草堂”。
莫友芝在其《影山草堂本末》一文中這樣寫到:“獨山州北三十五里,兔場上街,友芝先人之廬在焉。廬后二十步,曰“影山草堂”,故幼稺授經(jīng)所也?!蛘b元暉‘竹外山猶影’之句,請以‘影山’榜堂。先君笑額日:‘可’?!?/p>
“影山草堂”是莫友芝幼年讀書和生活的地方,也是他與鄭珍、黎庶燾等人相識相知、結(jié)伴問學(xué)之所,是他漂泊的一生中最為惦念之處,亦是他的精神家園,不過后來卻毀于兵隳。“而吾生五十三年,上下四朝五世,所歷聚散死生,鄉(xiāng)里之興廢,紛不可紀,而此堂與之終始。今雖鞠為焦土,而先世以來.經(jīng)術(shù)流衍,為良吏、為師儒、為干城、為國瘍。下至婦人女子,亦忠孝不辱,見危授命,溯其引掖造就,一皆出于此堂。”
先看黎庶燾詞集《琴洲詞》中的一首詞《百字令·影山草堂秋夕懷子偲先生江上》:“綠愔愔處,剩疏紅、一點秋燈明滅。竹外好風,吹不斷,吹上一丸晶月。露腳黏螢,花蔭轉(zhuǎn)兔,涼透蕭蕭發(fā)。草堂枯坐,動人離思飄忽。回憶前度琴尊,相攜問字,已是成遙別。知否今宵江浦上、吟瘦幾枝蘆雪。謝眺青山,長庚采石,想定閑登躡。一帆西桂,幾時重理歸楫?!?/p>
該詞上闋以寫景為主,以大量筆墨寫了秋日傍晚夜幕將至之時影山草堂周遭的自然環(huán)境,秋夜的絲絲寒意誘發(fā)了詞人的孤獨之感和對友人(莫友芝)的懷念,下闋以抒情為主,情中有景,前三句感嘆二人的同窗問學(xué)情誼的不可追之憾,第四、五句寫自己的孤獨與思念,緊接的三句是對友人當下生活的設(shè)想,最后以盼君歸來作結(jié)。
在莫友芝的詩集《郘亭詩鈔》中有詩《和答黎筱亭庶燾大弟〈見懷〉二首》,其一:“秋來鄉(xiāng)信不堪聞,惻惻孤懷度夜分。自恨毛錐難用世,誰持樽酒更論文?驚烏繞樹啼寒月,斷雁低空落野云。最是客心無賴處,勞君書札為殷勤。”從內(nèi)容看,該詩當為此詞的應(yīng)和之作,表達了詩人的孤寂、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尷尬及對黎的感激與掛念。
再看黎庶燾的另一首詞《高陽臺·九日影山草堂夜坐有懷琴洲溪舍譜此卻寄椒園弟》:“薄冥遮窗,早寒侵幕,夜來人倚孤檠。愁損宵眠,故園歸夢難憑。相思只在琴洲側(cè),問秋深、誰訂鷗盟?最關(guān)情,幾曲疏籬,半畝寒英。當時兄弟酬佳節(jié),記香邊琢句,影外飛觥。似此團圞,如今頓作飄零。百年幾度看花眼,怕重來、潘鬢非青。寄微吟,且按紅牙,唱遍旗亭?!?/p>
該詞上闋寫詞人在寒夜燈下獨坐于影山草堂內(nèi),因思鄉(xiāng)生愁而難以入眠,思緒飄飛至故園琴洲之畔,下闋回憶過往與其弟椒園(黎庶番)的飲酒吟詩之樂,慨嘆如今歡樂不可再得而年歲已蹉跎,唯有且寄一詞聊以自慰。
綜上所述,貴州境內(nèi)的南明河、黔靈山、甲秀樓、扶風寺、黃果樹瀑布、烏江、婁山關(guān)、影山草堂等風景名勝,因為貴陽詞人姚華、劉藻、鄧維祺,遵義詞人黎兆勛、黎庶燾、黎庶蕃、聶樹楷,黔南詞人莫友芝、莫庭芝,畢節(jié)詞人章永康等清詞名家的登臨題詠,具有了更高的觀賞價值、審美價值和文化內(nèi)涵,是前人留給后世的一份極其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chǎn),其文化內(nèi)涵與價值值得后人去重新認識和進一步挖掘。
[1]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編委會編.西南稀見叢書文獻(第 11、12、13冊)[M].甘肅:蘭州大學(xué)出版社,2003.
[2]曾大興.文學(xué)地理學(xué)研究[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2.
[3]姚華.弗堂詞菉猗曲[M].鄧見寬校注.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
[4](清)常恩總纂.安順府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7.
[5](清)周作楫輯.貴陽府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馬黎麗
The Study on Literature Landscape of Guizhou Ci Poets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XIANG De-jun
(Xingyi No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Xingyi,Guizhou 562400,China)
During the Qing Dynasty,the Ci poet of Guizhou province left more than thirty set Ci-poetry series and twothousand works.The part of Ci works reflected and descripted the unique scenery spots such as mountains,rivers,pavilions and temples in Guiyang,Anshun,Zunyi and Qiannan.Among them,Nanming river,Qianling mountain,Jiaxiu belfry,Fufeng temple,Baishuihe waterfall,WuJiang,Loushan pass,Yingshan cottage are well-known.These landscapes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literature,they belong to a kind of landscape.These landscapes are not only beautiful and charming,but also has higher ornamental value,aesthetic value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and they have Guizhou distinctiv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Qing Ci ;Guizhou Ci Poets;Literature Landscape
1009—0673(2015)06—0070—07
I222
A
2015—11—18
2014年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xu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14ZC105)系列成果之一。
向德俊(1980— ),男(布依族),貴州貞豐人,興義民族師范學(xué)院講師,文學(xué)碩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xué)與貴州地方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