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引田
(山西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24)
開柵水庫工程區(qū)位于文水縣城北4.5 km處開柵村南200 m文峪河河道上,為旁引水庫,距文峪河水庫3.5 km,引水水源為文峪河水庫棄水。工程主要任務是農業(yè)灌溉用水,通過蓄水水面建設,改善周邊生態(tài)環(huán)境。供水對象為東干一支的251.33 hm2土地,年供水量49.6萬m3,供水保證率50%。
文峪河為汾河一級支流,發(fā)源于交城縣關帝山,流經交城、文水、汾陽,于孝義市梧桐鄉(xiāng)南姚村東匯入汾河,河道全長155 km,流域面積4 090 km2,河道平均縱坡4.3‰。文峪河流域東與汾河、磁窯河為鄰,西與三川河流域交界。文峪河水庫位于文水縣北峪口村北的文峪河出山口處,于1961年建成,控制流域面積1 876 km2,河長88.4 km,平均縱坡10.0‰。柏葉口水庫壩址位于文峪河岔口水文站下游3 km處,控制流域面積875 km2,河長57.7 km,平均縱坡12.1‰。
本工程供水水源為文峪河水庫棄水。根據《山西省柏葉口水庫初步設計報告》中成果,柏葉口水庫、文峪河水庫天然徑流計算成果見表1。
開柵水庫設計總庫容186.9萬m3,為小(一)型,工程等別為Ⅳ等。主要建筑物庫岸、引水樞紐、取水泵站級別為4級,臨時建筑物為5級。
選定水庫庫址位于開柵村南,文峪河與東干渠東,太汾高速公路西。利用灌溉樞紐將水庫棄水引入東干渠,在東干渠樁號3+150處新建引水樞紐(節(jié)制分水閘)、引水陡渠和末端消能池,棄水經節(jié)制分水閘進入引水陡渠,經消能后進入水庫。庫底高程736.0 m,死水位736.5 m,正常水位762.0 m。在762.7 m處設置寬度5.0 m的平臺,在壩頂高程763.9~768.0 m處設置管理道路。最大壩高32 m,壩長1 585 m(壩頂管理路中心線長度)。庫岸線布置盡量與沙坑現狀結合,并考慮挖填平衡。在節(jié)制分水閘南35 m處建設流量為0.136 m3/s的泵站1座,揚程8~33.5 m。水庫南岸背坡陡立,進行回填防護。
表1 文峪河各站天然年徑流特征值表 單位:億m3
由于水庫利用挖沙沙坑蓄水,地基透水性較強,需做好水庫庫底及庫岸的防滲工作。工程主要建筑物有水庫庫岸建設、引水設施、供水泵站及放空設施等。
水庫東岸岸坡為太汾高速公路路基,南岸為鄉(xiāng)村公路,西岸緊鄰鄉(xiāng)村公路和東干渠,北岸緊鄰開新鐵廠,坡度40°~80°,局部呈階梯狀或陡立狀。庫岸地層巖性主要由人工堆積的碎石混合土、礫質土及人工取砂時經篩選所棄漂卵礫石等組成,局部由全新統(tǒng)早期洪沖積卵石混合土、含細粒土砂和粉土質砂組成。現岸坡穩(wěn)定性較好,但局部岸坡較陡,水庫蓄水后將飽和岸坡土體,且在波浪的淘蝕和沖刷作用下,易產生坍岸。
本次擬將水庫庫岸邊坡回填或削坡后調整為1∶2.5,每隔10 m設一條馬道,馬道寬度3.0 m。為方便運行管理,在高程762.7 m(高出設計蓄水位0.7 m)設平臺,在壩頂設管理道路,管理道路寬度6.0 m,采用C25混凝土結構,厚度200 mm。平臺寬度5.0 m,采用C25混凝土結構,厚度200 mm,為保證安全,在臨水側設置欄桿。
岸坡防滲材料采用復合土工膜,根據設計岸坡與水位的關系將岸坡分為水上區(qū)、水位變動區(qū)兩部分。水上區(qū)為壩頂路至平臺之間,采用草皮防護。水位變動區(qū)(736.0~762.7 m)護坡結構自下而上分別為復合土工膜、300 mm砂卵石、300 mm格網石籠。為增加邊坡穩(wěn)定,格網石籠護坡每隔5 m設一條齒墻,齒墻深度1.0 m,寬度0.5 m。
庫岸回填土料利用現狀土料混合的卵石混合土進行分層碾壓,碾壓后相對密實度不小于0.80。
在全庫底鋪設復合土工膜,鋪膜前對基礎進行清理碾壓,清理厚度不小于0.3 m。土工膜上部砂卵石保護,厚度0.5 m。
引水工程主要由渠首(節(jié)制分水閘)、引渠、消力池組成。
節(jié)制閘設在東干渠樁號3+150處,閘底高程765.78 m,閘孔尺寸3.0 m×1.5 m(寬×高),門槽寬150 mm,采用鑄鐵閘門,啟閉機設備采用手電兩用螺桿啟閉機,啟閉機梁頂面高程796.78 m,為方便檢修,在高程769.43 m處設檢修平臺,寬度1.5 m,厚度0.15 m。節(jié)制閘邊墻、底板均采用C25鋼筋混凝土結構,厚400 m。
分水閘設在節(jié)制閘上游東側,與原東干渠垂直,閘門底高程765.78 m,閘孔尺寸3.0 m×1.5 m(寬×高),門槽寬150 mm。門體采用鑄鐵閘門。
引渠段位于分水閘與庫底消力池之間,長度127.6 m,采用矩形敞口渠道,C25鋼筋混凝土結構。引渠坡比1∶2.94,渠道凈高度1.0 m,寬度3.0 m。
消力池位于引渠末端,水庫底部,池長10 m,池深1.5 m,寬度3.0 m。消力池周圍設格網石籠防沖,長度10 m,厚度0.5 m。格網石籠防沖外圍設拋石防沖槽,長度6.0 m。
為滿足用水戶用水需求,在水庫西側設抽水泵站1座,根據用水戶日需水量設計流量確定為0.136 m3/s。泵站最高引水位762.0 m,最低引水水位736.5 m。
供水泵站采用浮筏式泵站,布置在水庫西岸,并盡量靠近庫岸,以縮短水泵至庫岸的引水管。泵站由固定工作橋、浮筏泵房及搖臂輸水管道組成。浮筏式泵房采用設在浮筏上的水泵取水,泵船主要由泵站浮體、起吊設施、進水管、出水管、水泵、真空系統(tǒng)、閥門、配電系統(tǒng)、自動控制系統(tǒng)等部分組成。浮船長12.2 m,寬7.7 m,高1.5 m,內置水泵及電氣設備。本工程水泵為2臺,并排布置,間距4.5 m。船體泵房采用彩鋼結構,長度9.0 m,寬度3.6 m,高度4.6 m,屋頂設吊車用于水泵安裝檢修。
浮船通過搖臂與固定工作橋連接,通過搖臂使船體在取水水位范圍內自然升降。搖臂長度60.3 m,采用鋼結構,上布置出水管道。在搖臂設置棧道,作為檢修、值班出入通道。
固定工作橋長15.7 m,寬4.0 m,采用鋼筋混凝土排架結構。排架間距4.9 m,排架柱斷面尺寸0.7 m×0.7 m,排架柱每隔2.0 m設一連系梁,連系梁斷面尺寸0.7 m×0.7 m。排架采用擴散基礎,寬度2.0 m,高度1.2 m,為防止回填土固結沉降對結構的影響,排架基礎全部座落在現狀固結土上。工作橋頂面高程763.7 m,采用0.2 m厚C25鋼筋混凝土現澆板,兩側設置欄桿。
工程建成后,可形成庫容184萬m3、水面面積13萬m2的水庫,能保證251.33 hm2耕地的灌溉用水,使該區(qū)的灌溉水源由地下水變?yōu)榈乇硭?,保護和節(jié)約了地下水。該工程利用現有沙坑引蓄水庫棄水,合理利用地表水的同時改善了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為當地治理與合理利用沙坑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