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緒才
《閩北日報》有一則新聞這樣寫道:“8月24日一大早,光澤縣華橋鄉(xiāng)紀委書記雷興旺和副書記敖蘭玉2人就前往園岱村調查核實一信訪件。臨近中午時,他們就到村民老李家用餐,飯后,雷興旺拿出2張蓋有鄉(xiāng)政府印章的20元“飯票”遞給老李。
原來,該縣已全面推行干部下鄉(xiāng)“飯票制”。具體做法是:村(社區(qū))指定某一戶農家作為下鄉(xiāng)干部臨時用餐點,不上煙、酒、飲料,用餐人員向用餐點交納“飯票”,用餐點憑用餐人員簽字“飯票”到鄉(xiāng)鎮(zhèn)財務室結算。這樣,村里不再有“小食堂”,實現(xiàn)“零招待”。這個制度值得點贊。
長期以來,干部下鄉(xiāng)大都吃 “招待餐”,不僅是在村里“小食堂”吃,還往往去酒店就餐,即使下來一兩個人,也要“一坐一攤子,一吃一桌子”,這種公款接待無形增添了基層負擔。推行“飯票制”,干部和群眾同坐一張桌、同吃一鍋飯,不僅能節(jié)約村級招待費,還能拉近干部與群眾的距離,為下村干部提供了了解下情的機會,從而聽到真實的聲音,獲悉群眾的訴求。
筆者以為,這種“吃在農戶”的 “飯票制”,還能反映出干部下鄉(xiāng)的多寡:為給出幾張簽名的“飯票”,便說明該干部下了幾回鄉(xiāng),可成為考核干部聯(lián)系群眾、 “三嚴三實”的間接依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當前,干部下基層公款招待、大吃大喝,讓群眾深感痛心的不良現(xiàn)象并未徹底改變。因此,光澤縣推行的 “飯票制”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