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盛文
摘 要:在現行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中,兒歌在低年級所占比例較大??梢?,兒歌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學生訓練語言最重要的課程資源。強化誦讀感受兒歌音韻美,創(chuàng)設情境:體會兒歌內涵美,靈活施教使學生喜之樂之等都是進行兒歌教學的好辦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兒歌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在現行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中,兒歌在低年級所占比例較大。這些兒歌,類型多樣,表現手法各異,讀起來優(yōu)美動聽,韻味十足??梢?,兒歌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學生訓練語言最重要的課程資源。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如何利用兒歌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他們置身于愉悅、自主、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活動中,真切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那么怎樣使兒歌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作用,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強化誦讀:感受兒歌音韻美
兒歌最顯著的一個特征就是語言的音樂性,表現在語句的音韻美和節(jié)奏感上。詩句中語音的強弱、長短和輕重有規(guī)律地交替,以及詩句的押韻和停頓,疊詞、疊韻、連鎖、反復、摹聲等手法的運用,形成回環(huán)往復的節(jié)奏感,使得兒歌讀起來順口、流暢、瑯瑯上口,富有音韻美。因此,兒歌教學應抓住這一特點讓學生反復誦讀,體會其中的音韻之美。如教學《輕輕地》(第一冊):“小兔小兔輕輕跳,小狗小狗慢慢跑,要是踩疼了小草,我就不跟你們好”。這首兒歌篇幅短小,內容淺顯,語言活潑,生動有趣,不需要老師過多的講解,只要引導學生跟著節(jié)拍來誦讀,采取多種形式來誦讀,學生自然會理解其意,感受到它的音韻美。
誦讀并不是一讀了之,或機械重復,教師要事先確定訓練目標,如認知目標:通過拼讀兒歌,解決生字新詞。能力目標:通過誦讀兒歌,培養(yǎng)朗讀能力、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情意目標:通過朗讀兒歌,激發(fā)感情,陶冶情操。然后再根據兒歌的內容、形式和特點考慮誦讀的形式,采取多種形式誦讀,這樣,學生在每一次的誦讀中就會有不同的收獲。
二、創(chuàng)設情境:體會兒歌內涵美
兒歌把色彩美、畫面美、人物美、意境美妙筆融為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在教學時,我們還可以通過圖畫、音樂、表演這些藝術的直觀形式來再現兒歌所蘊涵的美。如教學《秋天到》,“秋天到,秋天到,田里莊稼長得好。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飽,高粱漲紅了臉,稻子笑彎了腰……”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兒歌描述的內容想象一幅欣欣向榮的田野畫卷:雪白的棉花,翠綠的大豆,紅紅的高粱,金黃的稻子……伴隨著審美的愉悅,學生的思維在美的情境中自由馳騁,處于最佳狀態(tài)。教師再做進一步引導,讓學生把這一切用自己的畫筆描繪下來,這樣,不需要老師多費口舌,學生已經沉浸在兒歌所描繪的景象中,真切地感受到兒歌的內涵美,同時也享受到讀書的樂趣。
三、靈活施教:學生喜之樂之
游戲法。兒歌中有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游戲歌,它是兒童游戲時伴隨一定的游戲動作而吟唱的兒歌。在兒歌教學中,可以把適宜的游戲與相應的語言活動結合起來,使學生輕松愉快地獲取語言信息,感受到讀兒歌的快樂。如《拼一拼》,“三個圈圈,三條直線。拼出小鴨,嘴巴扁扁。拼出小兔,尾巴短短。還能拼什么?你來試試看?!边@首兒歌雖然不是典型的游戲歌,但教學時老師也可以用游戲法,讓學生邊讀兒歌邊用手勢做動作,然后再動手玩拼圖游戲,拼出圖后再鼓勵學生嘗試套用兒歌的語言去描述。
問答法。兒歌中有一種類型是問答歌,它是以設問作答的方式,引導孩子認識事物或一定道理的兒歌形式?;咎攸c是有問有答,在形式上,有問一句答一句,也有連問幾句再連答幾句的形式。如《比尾巴》,“誰的尾巴長?誰的尾巴短?誰的尾巴好像把傘?猴子的尾巴長,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像把傘……”這首兒歌是教兒童認識動物的尾巴,所涉及的動物都是我們比較熟悉的,而且課本中有插圖。讓學生先看插圖,通過觀察比較這些動物的尾巴有什么不一樣,有意識地把學生的思維引到兒歌的內容中來,然后再采取問答的方式。先采取一問一答的方式,老師問學生答,或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一組問一組答,再連問連答。
表演法。通過動作、表情、神態(tài)或聲音表達出兒歌的內容及感情,這是低年級小學生最喜愛的方法之一。教小學生學兒歌時可盡量采取直觀的藝術形式,如借助圖畫,或通過老師的帶有表演性的朗讀和解釋,或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加動作進行誦讀,這樣玩中有演,別有情趣,直觀地感受語言和形象。教材中很多兒歌適合于表演,如《四季》,“草芽尖尖,他對小鳥說:‘我是春天。荷葉圓圓,他對青蛙說:‘我是夏天?!苯處熆梢猿洚攲а?,將兒歌作為劇目,指導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表演,分別讓學生扮演草芽、小鳥、荷葉、青蛙、谷穗、雪人等藝術形象,變課堂為舞臺,學生們扮演角色紛紛亮相,通過動作、神情和語言的表演來直觀地展現這些形象,這有利于激發(fā)學生進行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從而使他們對作品的理解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猜謎法。謎語歌是傳統(tǒng)兒歌的一種形式。它是以兒歌的形式出現的謎語,包括謎面和謎底兩大部分。謎面是描繪事物特征的詩句,謎底就是隱含在其中的事物。謎面和謎底之間存在著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共通之處,使人產生聯想,進行推理,最后做出判斷。因此,兒歌教學中可用猜謎法。如一年級上冊的兒歌《猜一猜》:“兩棵小樹十個杈,不長葉子不開花。能寫會算還會畫,天天干活不說話”。教學這首兒歌時,老師可以用猜謎的方法,讓兒童根據謎面的描述來猜謎底,學生在一遍又一遍的咀嚼品味中,不但會記住兒歌,還會猜出謎底。語文課本中還有一些猜字兒歌,如“一個人,兩個人,一個在前兩個跟。團結起來力量大,人多誰也不離群?!钡?。兒歌教學中采用猜謎法,有利于啟迪學生的智慧,引發(fā)他們的聯想,鍛煉其思辨能力,同時還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好勝心。
總之,在小學語文低年級兒歌教學中,應靈活選用教學方法,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以歌促學,寓教于樂,這樣才能使兒童在課堂上更活躍、更自信,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