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佛教中國化與現代化問題研究

      2015-10-21 17:06向遙
      華人時刊·中旬刊 2015年11期
      關鍵詞:中國化佛教現代化

      向遙

      【摘要】河南洛陽白馬寺位于河南省洛陽老城以東12公里處,創(chuàng)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68年),為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是佛教傳入后興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選取這一古老寺廟作為研究對象,這對于佛教的中國化與現代化問題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意義。

      【關鍵詞】佛教;中國化;現代化;白馬寺

      中圖分類號:B9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11-217-03

      一、洛陽白馬寺簡介

      (一)洛陽白馬寺發(fā)展歷史

      東漢永平十一年(68年),漢明帝夜夢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至大月氏國遇攝摩騰、竺法蘭兩位大師,得佛經及佛像,由白馬馱經,返回洛陽。漢明帝躬親迎奉,并于公元68年建白馬寺,之后有許多高僧居住于此,并大量翻譯佛經。

      北魏時期,洛陽佛教發(fā)展興盛,佛經翻譯也快速發(fā)展,據史載:北魏時期洛陽梵宇多達一千三百六十七所。這一時期佛教香火比較旺盛,人民信仰佛教比較虔誠,白馬寺當時常住僧人就達三千多人。

      隋唐時期,佛教進入鼎盛時期,當政者大力支持佛教發(fā)展,唐太宗李世民統(tǒng)一全國后大力資助佛教譯經,設置譯經場所。而到了武周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武則天下詔擴修白馬寺,白馬寺在這一時期得到極大擴建,據說唐代白馬寺規(guī)模異常宏大,其山門幾乎直抵洛河北岸,因僧舍距山門遙遠,致有“跑馬關山門”之說。

      唐代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發(fā)生“安史之亂”,白馬寺遭到嚴重破壞,當時回紇軍縱火焚燒白馬寺和圣善寺,死傷萬人,大火累旬不止。唐武宗時期,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李炎下詔廢佛,當時洛陽許多寺院都拆毀了,僧人亦大量還俗,這次滅佛事件給了中國佛教極大的打擊,對中國佛教的發(fā)展產生了極大的阻礙。

      盡管唐武宗滅佛嚴重摧毀了佛教勢力,但是,唐之后各代統(tǒng)治者對白馬寺給予了重視,歷代修葺,香火不斷。宋太宗趙光義曾親自撰寫《新譯三藏圣教序》,并于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敕修白馬寺。宋徽宗趙佶在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下牒文追賜攝摩騰為“啟道圓通大法師”,竺法蘭為“開教總持大法師”,并敕“西京白馬寺”等,“今后每遇圣節(jié),各許進奉功德”,舉行佛事活動。可見宋朝當權者對佛教的重視。

      宋代白馬寺于欽宗靖康年間(公元1127年)遭到進人的劫掠焚燒,而后在元代初年,白馬寺住持龍川和尚奉元世祖之詔,大規(guī)模整修白馬寺。龍川和尚圓寂之后,寺內僧人又以龍川遺產奉旨在白馬寺大殿塑菩薩五尊,并修三門塑四天王像。

      明代時期,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敕修白馬寺。公元1555年,黃錦又一次大規(guī)模整修白馬寺,此次重修基本上奠定了今日白馬寺的規(guī)模和布局,意義重大。明代末年,洛陽又遭戰(zhàn)亂破壞,白馬寺“雖巋然獨存而金粉零星,土木凋殘”。

      至清代康熙年間,在洛陽知縣高鎬支持和如琇和尚主持下,白馬寺又得以重修。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立佛殿被焚燒,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又被重建,而后清代宣統(tǒng)二年(公元1910年)清涼臺得以重修。

      民國之后白馬寺幾經毀壞又多次重修,新中國成立后,黨和人民重視文物保護,尊重信仰自由,多次撥款重修白馬寺。

      (二)白馬寺歷代高僧與現任方丈

      漢代攝摩騰、竺法蘭,均為中天竺人,東漢永平年間抵洛陽。攝摩騰在白馬寺譯出中國第一部漢文佛經《佛說四十二章經》1卷,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圓寂,后宋徽宗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此號“啟道圓通大法師”。竺法蘭在洛陽與攝摩騰同住于白馬寺,翻譯出《十地斷結經》《佛本生經》《法海藏經》《佛本行經》《佛說四十二章經》等五部經典,宋徽宗崇寧二年賜號“開教總持大法師”。

      其他著名高僧有漢代支婁迦讖、竺佛朔、嚴佛調,曹魏曇柯迦羅,晉代朱士行、竺法護,北魏佛陀扇多,北齊慧光,唐代道岸、唐代少康,金代棲巖彥公,此外還有宋代雪庭裕;元代龍川、文才、慧印、法洪;明代無譚、圓朗;清代如琇、正覺;民國德浩、自如;近代海法、紹凡等高僧居于白馬寺。

      現白馬寺住持為印樂大和尚。印樂大和尚(1966—),1982年出家,后在中國佛學院棲霞寺僧伽培訓班學習1986年在中國佛學院學習。畢業(yè)后,被分配到河南省佛教協(xié)會工作,在此期間積累了大量經驗。來到白馬寺就任方丈以后,大和尚始終心懷救世濟民的情懷,上虔心敬佛、下教化信眾,全力致力于宣揚佛法,順應社會發(fā)展要求,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建設白馬寺為“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佛教圣地。

      (三)該寺現狀和社會評價

      當前白馬寺共約100名僧人,以北方的豫、晉、冀、甘以及東北等地為主,多是從小出家的僧人,但也有少量中途受教化皈依的僧人。隨著國家的重視與支持,不僅越來越多的專業(yè)佛學院畢業(yè)生、而且各種其他專業(yè)的高學歷人才也深受佛法感召而皈依。今天的白馬寺繼續(xù)擴建,修建了緬甸殿、印度殿、泰國殿等其他國家佛教殿堂,成為白馬寺的一大特色。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2001年1月,被國家旅游局評為首批4A景區(qū)。白馬寺寺內現設有漢、魏故城文物保管所。每逢假日,來該寺進香或游覽的人都數以萬計。

      二、從白馬寺的發(fā)展看佛教的中國化

      (一)在歷史沖突中吸收與融合

      任何一個外來宗教想要在新的地域傳播都不可避免的要與當地的本土文化發(fā)生沖突,在沖突中互相排斥,吸收,融合才能形成最終的穩(wěn)定形態(tài)。佛教傳入中國也不可避免的要經歷這個階段。

      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尚處在封建社會的早期階段,在思想文化體系上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關于對“天”、祖先神的崇拜以及祭祀的宗教觀念習俗已經是深入人心,另外道家的陰陽五行、黃老之術和神仙方術也是被人們普遍接受。從東漢到兩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中主要就是對傳統(tǒng)儒道文化的自然思維傾向以及神秘化傾向的批判,并注重從倫理角度突出其對傳統(tǒng)文化形態(tài)上的批判。從南北朝后期到隋唐初期,佛教的發(fā)展重點轉移到方法論的批判上,逐漸形成中國化的大乘佛教之形而上學特色。佛教作為外來宗教在中國得到發(fā)展并取得立足之地,是適應中國社會,與以儒家為正統(tǒng)的傳統(tǒng)思想文化相結合,實現了中國化。①

      在佛教傳入中國的2000年間,白馬寺已經歷多次的興衰,大凡統(tǒng)治者信奉佛教的,白馬寺就興旺發(fā)達,反之,白馬寺就遭受滅頂之災,加上中國歷史上接連不斷的戰(zhàn)亂災難,白馬寺多次遭到嚴重的破壞。但是,也正是在這起伏不斷的發(fā)展中,造就了白馬寺今日的蓬勃生機。佛教的中國化如同白馬寺的發(fā)展狀況,在朝代更迭中不斷吸收、融合,直至穩(wěn)定發(fā)展。

      (二)作為譯經場所,推動佛教迅速傳播

      佛教分大乘、小乘,佛經包括經、律、論,從印度和西域陸續(xù)傳入,其數量是十分巨大的。要讓廣大中國民眾接受佛教教義,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佛教的翻譯。鑒于人們是自覺不自覺地站在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看待剛剛傳入的佛教,因此,只有借用人們熟悉的語言、概念來翻譯佛經,解釋佛教教義。

      白馬寺作為歷史上重要的佛教寺廟,同時也是重要的譯經場所,歷代高僧在此翻譯出經典佛籍,對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例如早期竺法蘭與攝摩騰在白馬寺,翻譯出《十地斷結經》《佛本生經》《法海藏經》《佛本行經》《佛說四十二章經》等五部經典;漢代支婁迦讖游于洛陽時翻譯《般若道行》《般舟》《首楞嚴》等三部梵文經典;曹魏曇柯迦羅,于曹魏嘉平年中來至洛陽,翻譯出《僧祗戒心》,并以《曇無德羯磨》在白馬寺立壇受戒,他被稱為中國律宗鼻祖。洛陽作為佛教初傳中國的重要基地,其豐厚的佛教文化底蘊為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佛教漸漸由洛陽向全國各地傳播,并在傳播過程中不斷吸收本地儒道文化,慢慢發(fā)展為中國本土化的佛教。

      三、從白馬寺的現狀看佛教的現代化

      (一)日常管理方式

      寺廟日常管理組織于2012年正式成立,一共120多人,從管理辦公室到行政部、安保部,再到內勤、后勤、外聯(lián)等系統(tǒng)化地分設了各個部門。里面有勞工性質的工作人員,也有志愿的義工。主要負責人員以勞工性質的為主,都是大學本科文憑以上,年齡最小的剛大學畢業(yè)。任聘方式與社會一般企業(yè)類似,專業(yè)基本與該部門工作性質對口,也沒有特殊的宗教信仰要求,前提是尊重佛教信仰并熱心為僧團服務。

      在當今時代,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十分重要,而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佛教文化也顯得尤為突出。寺院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載體,而在新時代,寺院既需要始終如一地保持傳統(tǒng)信仰,又需要與時代相適應,正是在這樣大前提下,白馬寺的日常管理組織成立起來。為了讓紛繁復雜的工作事務更加有效率地完成,寺院與服務人員之間達成共識,成立了這樣一個規(guī)范化的組織。目的是全心全意為寺院服務,并和寺院一起讓更多人了解什么是白馬寺,什么是佛教。

      (二)核心文化理念

      佛教在傳入中國的一千九百多年中飽經興衰沉浮,既有隋唐盛世的輝煌,也有三武滅佛時的衰敗,經歷過如此多的起伏發(fā)展,佛教卻在當今依然包含生機蓬勃發(fā)展,正是靠著佛陀恒常不滅常讀常新的大智慧,佛教的發(fā)展是與中華民族、中國人民的發(fā)展息息相關的。而要保證佛教能夠在新時代仍能繼續(xù)發(fā)展,這就需要佛教既要與時并進,又要保持傳統(tǒng)。而這點也就是白馬寺和方丈一直堅持并深受社會廣泛好評的“維持清凈、保持傳統(tǒng)”,堅決拒絕商業(yè)合作廣告宣傳的發(fā)展方針。

      方丈在對寺院文化發(fā)展方面更是強調,關鍵就在于佛教如何更好地力行為眾生服務,如何在新時代更好地解讀佛陀的大慈悲心普度眾生,建設人間佛教,使人民大眾的內心得到升華。

      (三)未來發(fā)展規(guī)劃

      關于白馬寺的未來發(fā)展規(guī)劃,則是白馬寺立足于自己中國第一古剎、祖庭釋源的獨特歷史地位,本著佛教無國界,加強對外佛教文化交流,興建國際佛殿區(qū),促進外國佛教思想文化在國內的傳播交流。

      同時興建一批文化區(qū),鼓勵吸引大眾入住,借由白馬寺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加強國內不同地區(qū)年齡文化程度民族的人互相交流思想,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四、以白馬寺為例看佛教對中國的積極意義

      (一)、賦予人生特殊意義,有利于人的自身和諧

      據傳佛祖釋迎摩尼親自制定“僧律250 條,尼律500條,印度僧尼以這些戒律為宗教生活的規(guī)范。中國僧團除了遵守這些戒律外,還制定了其它的清規(guī)戒律,其中有寺院自訂,也有歷代王朝立為僧制的?!雹谄渲小爸T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指出了持戒的重點不在外而在內,即“自凈其意”。在此精神的指導之下,佛教的克己觀念就要求人們修行“戒定慧”三學,并兼修大乘六度,以期消除“煩惱”和擺脫生死輪回的痛苦。

      白馬寺作為佛教寺院,要遵守佛教基本戒律,而僧人的修持落實在每日的生活實踐中。從這方面來看,佛教的觀念,能夠幫助信徒提升道德自律能力和道德判斷能力,從而進一步促進內心的和諧。而這種修行觀提供了有益的歷史資源,為其擴大傳播效用,幫助不信教群眾的自身和諧提供參考價值。

      (二)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佛教的許多倫理觀念有助于協(xié)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促進社會和諧。佛教具有去惡從善、平等與自利利他等觀念與原則,這些觀念與原則經過必要的轉化,滲透于人際關系之中,將有利于緩解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對立乃至敵對,進而有助于在人與人之間建立友愛、和諧和誠信的關系。③

      對白馬寺周邊居民的調查問卷中,在佛教對個人的影響方面主要有:1.怡悅心情;2.教人向上,對道德修養(yǎng)有幫助;3.讓人為人處世,心胸更為寬廣;4.生活態(tài)度轉變,家庭和睦。從這一數據來看,一定程度上佐證了佛教的積極意義。

      (三)弱化國際民族地區(qū)沖突,最終達到世界大同。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發(fā)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精神生活的要求必然也會越來越高。而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重要組成部分的佛教文化必然會隨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而不斷發(fā)展,中國的發(fā)展必然需要形而上的佛教的精神上的指導;同時隨著和平與發(fā)展成為世界發(fā)展的主流趨勢,有著內中之義的佛教將在未來的國際社會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作為佛教傳入中國的第一座官辦寺院,白馬寺在中國佛教界一直占據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國際交流方面,白馬寺已修建的泰國佛殿苑、印度佛殿苑和緬甸佛塔苑不僅加強了對外佛教文化交流,而且也加深了中國與各國之間的友好往來。白馬寺正朝著“多國佛殿”的目標努力,在充分展示白馬寺作為釋源祖庭的地位的同時,弱化國際沖突,加強交流合作的作用也愈發(fā)的明顯。

      注釋:

      ①宋玉波.佛教中國化歷程研究[D].西北大學,2004.

      ②呂大吉.宗教學通論新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③楊明.宗教與倫理[M].譯林出版社,2010.

      猜你喜歡
      中國化佛教現代化
      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的現代化新篇章
      基本實現現代化需要補足哪些短板?
      佛教藝術
      HIP –HOP AGANDA?
      關于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深入思考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主體”問題
      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專家筆談
      我的女巫朋友
      看中國·在浙江
      五代兩宋佛教雕塑的佛學內涵
      北票市| 沂源县| 囊谦县| 洛扎县| 留坝县| 射阳县| 兴化市| 伊吾县| 九龙城区| 丰镇市| 五大连池市| 新晃| 大英县| 白城市| 北京市| 高尔夫| 花垣县| 芒康县| 海伦市| 五寨县| 繁昌县| 和平县| 南皮县| 浑源县| 郸城县| 金昌市| 延长县| 水城县| 武清区| 伊宁市| 福海县| 恩施市| 保定市| 平顺县| 琼中| 石棉县| 建德市| 乌鲁木齐县| 沛县| 松溪县| 中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