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霞 闞蓉 孫秀萍
摘要:目的:觀察耳穴埋籽為主要方法治療胸腰椎骨折后便秘的療效,為胸腰椎骨折后便秘的患者提供優(yōu)質(zhì)護理處理方案。方法:選取我院骨科2013年1月—2015年3月因胸腰椎骨折后便秘患者67例,予以耳穴埋籽為主要方法治療,觀察并記錄治療效果。結果:耳穴埋籽治療胸腰椎骨折后便秘的總有效率占94.03%,效果明顯。結論:耳穴埋籽治療胸腰椎骨折后便秘療效顯著,安全易行,無毒副作用。
關鍵詞:胸腰椎骨折;便秘 ;耳穴埋籽;護理
胸腰椎骨折后并發(fā)便秘的情況在臨床中較為常見,其發(fā)生率為40%--88%,一般于骨折后12小時內(nèi)出現(xiàn),急性期持續(xù)7天左右【1】。其發(fā)生機理較為復雜,可簡單分為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主要是胸腰椎骨折引起腹膜后血腫,刺激交感神經(jīng)或由于交感神經(jīng)休克而引起腸蠕動功能紊亂【2】,而出現(xiàn)腹脹、腹痛、大便秘結等癥狀。心理應激因素主要是創(chuàng)傷骨折后瞬間改變了患者的生活狀態(tài)和飲食習慣,加之疼痛導致患者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刺激高級活動中樞,導致機體神經(jīng)、內(nèi)分泌代謝紊亂加重了便秘的情況。2013年1月—2015年3月我院骨科通過耳穴埋籽治療胸腰椎骨折后便秘67例,療效顯著,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下為 2013年1月—2015年3月我院骨科收住胸腰椎骨折病例,均因墜跌、撞擊等意外致傷,經(jīng)影像檢查,脊椎附件無骨折,且無神經(jīng)損傷癥狀,臨床確診為單純性胸腰椎骨折。均采用平臥硬板床墊枕加功能鍛煉的保守治療。67例確診并發(fā)有便秘。其中男性33例,女性34例,年齡最大76歲,最小27歲,損傷椎體T11—L2 55例,占82%,其他椎體損傷12例,占18%。
1、2診斷 依照《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排便時間延長,2天以上一次,糞便干燥堅硬;重者大便艱難,干燥如栗,可伴有少腹脹急,神倦乏力,胃納減退等癥。
1、3耳穴埋籽方法 取穴:直腸、大腸、便秘點、皮質(zhì)下為主穴,以肺、脾、胃、腹為配穴。方法:選擇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然后75%酒精局部消毒兩次,待干后,將粘附有王不留行籽的膠布貼在選好的穴位上并按壓,詢問患者感覺,以耳穴部位出現(xiàn)熱、麻、酸脹感為宜,并教會患者正確按壓方法。耳穴埋籽一般保留2天,2天后換至對側耳朵,囑患者每天按壓耳穴3—5次,每次1—2分鐘,按壓力度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以有酸脹感能耐受為度。
1、4護理方法
1、4、1 嚴格掌握禁忌癥 耳部有炎癥、凍傷及妊娠期婦女忌做耳穴埋籽。
1、4、2情致護理 此類患者常有恐懼、焦慮、抑郁情緒,應多與患者交流溝通,消除顧慮,保持情緒樂觀穩(wěn)定。
1、4、3飲食調(diào)護 多食蔬菜水果, 增加粗纖維食物的攝入,如青菜、芹菜、梨等,忌食辛辣炙烤煎炸之品,勿過食生冷;鼓勵多飲水,每日不少于1500ml;每日晨起飲溫開水一杯,并可適當增加蜂蜜、黑芝麻、核桃等以潤腸通便。
1、4、4健康宣教 指導患者養(yǎng)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每日順時針按摩腹部2次,每次10—15分鐘。
1、5療效評定 依照《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評定。治愈:2天排便一次,便質(zhì)轉潤,便時通暢,觀察一個月無復發(fā);好轉:3天以內(nèi)排便,便質(zhì)轉潤,排便欠暢。未愈:癥狀無改善。
2 結果
耳穴埋籽治療胸腰椎骨折后便秘67例。治愈52例,占77.61%;好轉11例,占16.4%,未愈4例,占5.97%,總有效率占94.03%。
3 討論
中醫(yī)學理論認為:跌仆墜墮,骨斷筋傷,傷及督脈及膀胱經(jīng),經(jīng)脈瘀阻,內(nèi)傳臟腑,致臟腑傳導功能失調(diào),加之氣機郁滯, 瘀滯于腸中與燥屎相結,升降失調(diào)致腑氣不通, 濁氣不降, 上則飲之即吐, 下則不得前后, 因而證見腹中脹痛, 胸脅滿悶, 呃逆作嘔, 腹痛拒按,小便短赤, 大便秘結,苔黃厚膩, 脈弦。
應用耳穴治療疾病的方法歷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nèi)經(jīng)》中記載了借耳診治療疾病的經(jīng)驗和理論,如《靈樞、五邪》篇:“邪在肝——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到后期演變?yōu)椴捎猛醪涣粜凶汛碳ざ难ㄎ换蚍磻c使局部產(chǎn)生熱、麻、酸、脹等反應,通過經(jīng)絡傳導調(diào)整臟腑氣血功能,促進陰陽平衡,防病治病【4】。取直腸、大腸、腹穴可增加腸蠕動,疏通臟腑,順氣導滯;便秘點、皮質(zhì)下具有促進大腸蠕動,潤腸通便的作用;肺與大腸相表里,故取肺穴;脾、胃兩穴健脾益氣,以達益氣通便之功;諸穴配伍療效顯著。
西醫(yī)治療便秘主要采用藥物導瀉、栓劑、灌腸等,這些方法只能使便秘得到暫時的緩解。并且刺激性瀉藥由于刺激腸粘膜和腸壁神經(jīng)叢,可引起大腸肌無力,腸道失去張力,主動排便反射減弱【5】,進而加重便秘,導致惡性循環(huán)。另外長期服用瀉藥可引起發(fā)疹或出現(xiàn)過敏反應、腸炎、皮炎或出血傾向,有的患者可妨礙磷及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引起消化功能紊亂從而引起胃炎、消化不良及貧血等【6】。 灌腸由于操作不便,且給患者帶來不適,主要用于需迅速通便時的臨時處理,經(jīng)常灌腸易導致肛門括約肌松弛【7】。相比較而言,耳穴埋籽操作簡單,安全易行,療效顯著,無毒副作用,便于推廣。
參考文獻:
【1】姚菊英,羅凱燕, 喻嬌花.早期系統(tǒng)化護理防治胸腰椎骨折后腹脹探討【J】.護理學雜志,2005,20(2).24-26
【2】裘法祖.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5,423
【3】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1
【4】張素秋,石福霞.中醫(yī)護理技術操作實訓【M】.北京: 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1,1
【5】吳光煜.護理程序途徑【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聯(lián)合出版社,1997:170
【6】謝雁鳴.便秘防治185問【M】.北京:中國中醫(yī)出版社,1998,262
【7】陜艷.穴位貼敷聯(lián)合耳穴貼壓治療心力衰竭病人便秘的療效觀察及護理【J】.護理研究,2013,27( 5c):1507-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