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莞 劉純青(通訊作者)
摘要:寺廟園林是中國古典院史上流傳至今的文化、歷史與宗教的結合體,具有開放性、公共性的特點,可以反映出地區(qū)特色與人文風俗。本文以宜春地區(qū)的雙林寺、寶峰寺、百丈寺三大名寺為主要論述對象,分析了宜春寺廟園林的特點,并提出在原址重建、原樣重修、反對人工做舊的保護性意見。
關鍵詞:宜春 ? 寺廟園林 ? 地域性 ? 保護性意見
中國古典園林以東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被尊為“世界園林之母”。由于當今社會與經濟使人們更多地追求“現(xiàn)代感”“簡約直白”,古代園林提倡的“雅”“慢”“隱”的三個內涵特點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逐漸褪去了其原有的風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寺廟園林現(xiàn)如今不僅是人們寄托宗教信仰的場所,兼具公共游覽勝地的特點。江西省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在丘陵地貌與亞熱帶季風性氣候互相作用下,省內整個環(huán)境都很符合寺廟的選址“依水靠山,白云滿室”的出世標準,而宜春地區(qū)的寺廟文化已傳承多年,寺廟建筑,園林發(fā)展良好。
一、宜春寺廟園林的地域性特點
1.個例簡介
(1)歷史最為悠久的古寺——雙林寺
雙林寺起源于公元四世紀初葉的東晉年間。公元410年左右,西域沙門竺曇僧人云游到靖安,在雷公尖的繡谷峰下發(fā)現(xiàn)一塊風水寶地,見其背山面水,鐵山潭里有一瀑布,凌空而下,兩旁柏樹拱衛(wèi),似釋迦牟尼在印度尼泊爾創(chuàng)立佛教的地方,又愛其山水清秀,遂決心在這里開山建寺,取名“雙林寺”。它是江西省最早建設的寺廟之一。
(2)“天下清規(guī)”皆出于此——百丈寺
百丈寺是中國佛教禪守“天下清規(guī)”的發(fā)祥地,坐落于有“仙源靈境”之譽的江西奉新百丈山,至今已有1200余年的歷史。唐代禪宗巨匠懷海在此住持禪法20年,為中國佛教禪宗做出了四大貢獻:一是脫離律寺,別立禪居;二是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大興農禪之風;三是整飭戒行,創(chuàng)立禪門宗規(guī);四是禪精慧稈,永續(xù)禪薪。百丈清規(guī)的制訂,推動了禪宗的發(fā)展與興盛,奠定了百丈寺禪宗祖庭的地位,歷代皇帝對百丈寺都有敕封或敕建,這也使得百丈寺享譽中外。
(3)馬祖道場,千年古剎——寶峰寺
寶峰寺位于靖安縣寶峰鎮(zhèn)寶珠峰下、泐潭之濱,為江南著名古剎,在東南亞、日本、朝鮮等地享有盛名。唐大中四年(850)宣宗賜“寶峰”匾額,遂易名“寶峰寺”。與寶峰寺歷史有關的著名人物是馬祖,他根據六祖慧能的主張,提倡心性本靜,佛性本有,覺悟不假求外,宣揚“自心是佛”,對中國的哲學思想、民族文化、道德觀念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祖師塔則安放于寶峰寺。
2.宜春寺廟園林的地域性特點
(1)選址特色
通過參考分析大部分的寺廟園林,筆者發(fā)現(xiàn)寺廟園林有處于山中,以寺廟建筑圍合而成的庭院中,人工山水風景與寺廟外四周優(yōu)美自然風光相結合的山地類;有處于鬧市之中,舍宅為寺以人工景觀為主的城市類;有位于城市近郊平原地帶,以人文景觀與人工景觀為主的綜合類。宜春市處于贛西北山區(qū)向贛撫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形復雜多樣,明月山、豐頂山和天臺山呈南西北三面環(huán)抱之勢,形成了景色優(yōu)美的天然屏障。
宜春寺廟自東晉起源,或是由于躲避戰(zhàn)火,或是“深山藏古寺”隱逸思想的主導,隨著馬祖?zhèn)鞯赖男麚P與香火日益鼎盛,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寺廟搬遷與修建于此,是以宜春大山中形成了“五百里禪宗”的格局,所以宜春寺廟多為山地類寺廟,園林也多以寺內人工園林與寺外自然山水借景相結合。如建于東晉的雙林寺位于半山腰,依山而建,寺內古樹蒼翠蓋頂與山間叢林相得益彰,遠遠看去,寺院的杏黃院墻與青灰殿脊掩映在綠樹叢中,隱蔽性強,更顯示出寺院的氣氛肅穆與歷史厚重。
(2)植物造景
植物對于寺廟園林有著特殊的意義,在樹種選擇上,有的寺廟以佛祖化身傳說的樹種為主,如蓮花、貝葉棕、黃檀、地涌金蓮、菩提樹等;有的寺廟選擇樹齡長且樹形優(yōu)美的香樟、銀杏、無患子、榕樹、松柏等。
經過走訪雙林寺、百丈寺和寶峰寺三大名寺,對比與歸納寺廟內植物與宜春特有的鄉(xiāng)土樹種,可以看出宜春寺廟園林所用的植物大多以雪松、龍柏、側柏、銀杏、香樟、無患子、南酸棗、桂花、白玉蘭、紫玉蘭為主,灌木有梔子、茶梅、女貞、八角金盤、梅花等。此外,還有麥冬、竹子、蓮花等植物為點綴。其中,雙林寺內有兩顆對植的古柏,虬髯蒼勁,樹木成蔭,花木圍而成圃星羅棋布,把寺廟自身與山中四時氣象結合起來;百丈寺“天下清規(guī)”的出現(xiàn),提出農耕、茶禪的禪寺,所以除了種植桂花、香樟、龍柏以及女貞叢之類外,還有茶樹苗圃,與山門前的大片良田共同構成生產用地和寺廟園林景觀。百丈寺僧人在功課之余,還有采茶、制茶等活動;寶峰寺內除了上述植物之外,在寺內多處地方以列植的龍柏代替分隔空間的灰色設施,形成古樹蒼翠、禪房深深的寶相莊嚴之感,寺內三株400年的古楓樹是寶峰地區(qū)最老的古樹。更值得一提的是,宜春市內多數(shù)寺廟以大片的竹林作為景觀,由此,江西園林的特色可見一斑。
(3)建筑結構
宜春地區(qū)寺廟園林有著特殊性,既有宣傳佛法的要求,又有生產的特色,更有人工修建的私人空間需求,所以決定了宜春地區(qū)寺廟園林具有公共性、生產性與私密性。總體來說,宜春地區(qū)寺廟園林嚴格遵照傳統(tǒng)寺廟磚木建筑結構,總體建筑風格為中軸對稱,一進院落為山門,二進為天王殿,三進為主殿——大雄寶殿,而后為藏經閣。與這四個殿落圍合而成的是東西側院與偏殿,或為僧寮,或為齋堂,或為香堂。但是,由于地區(qū)特色,宜春寺廟園林又有著細微不同。
如雙林寺建于山腰,有著依山勢而建的臺地式建筑特色,每一個院落為一個臺地,寬敞且僅有三兩株庭植大樹作為遮陰,中央大平臺方便香客眾多時進香不發(fā)生混亂;百丈寺的茶禪文化與農禪文化聞名天下,所以在百丈寺園林內還有茶園與農田,曾經百丈古寺還在法堂處設有“法鼓”與“茶鼓”;寶峰寺沿用了古代建筑磚木結構的特點,大雄寶殿處雙重復檐,檐下斗拱密致,其余建筑多為歇山式屋頂,覆蓋黃琉璃瓦、灰墻紅木、翼角懸鈴。由于宜春地處山區(qū),多雨潮濕,寶峰寺在各殿與廂房處均有回廊相連,即使雨天繞殿一周,也不會濕鞋。
二、對于宜春寺廟園林保護的意見
雖然宜春寺廟地處山地,有自然屏障作為保護,但是依舊免不了戰(zhàn)火的毀壞。宜春內的古寺均是現(xiàn)代重修的,古時的痕跡幾近消失,所以對于寺廟園林的修繕與重建,筆者提出以下幾點意見:
1.原址重修
原址重修不光是對宜春古典寺廟園林的完整展示,更是對歷史的尊重、對地區(qū)文化的尊重?,F(xiàn)代園林的設計和建設過程注重功能主義,這對于時代而言是一種進步,但是對于古代建筑,尤其是古典園林來說是一種災難。古時候,園林選址不需要考慮自來水、電以及網絡通訊等,而這些正是新時代的特色。為了更好地保護古典園林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傳承,我們必須尊重原址修建的原則。
2.原樣重修
對古典寺廟園林的原樣重修,是對江南園林宜春地區(qū)古典園林特色的重現(xiàn)和傳承,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3.避免人工做舊
為了避免現(xiàn)在眾多寺廟打著古典寺廟的幌子,吸引游客,更避免現(xiàn)在越來越嚴重的假古董之風,避免人工做舊也是重要的一點。抱著商業(yè)目的和偽科學的目的,對缺乏保護而被自然環(huán)境侵蝕和損毀的古代園林、建筑以及文物做舊,這本身就是一種造假和學術上的不嚴謹行為,與保護和傳承真實的歷史文化背道而馳。
三、小結
宜春古稱袁州,是一座有著3000年建城歷史的古城。自建成以來,園林的發(fā)展隨著歷史的腳步不斷發(fā)展。據古籍統(tǒng)計,宜春市區(qū)內共有大大小小各類古橋、書院170余座,寺廟40余座,所以歸納與探尋宜春寺廟園林,是對宜春古典園林的保護與記錄。目前,江西古典園林史的編造與調查還是空白,本文雖不能于江西古典園林史的編制有巨大的作用,但希望能成為江西古典園林史的一塊鋪路石。
參考文獻:
[1]吳雯,陳榮慶.宜春禪宗[J].華夏文化,2006,(3).
(作者單位:江西農業(yè)大學園林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