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淺析藏族文化中的印度文化因素

      2015-10-21 17:47拉關
      華人時刊·中旬刊 2015年3期

      拉關

      【摘要】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所在,也是一個民族特有的東西。然而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世間的每一種文化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它是與別的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融合的。本文主要探討了藏族傳統文化在初步形成、發(fā)展和完善的過程中,與印度文化的相互影響和融合,歷史悠久的印度文化對藏族文化中的醫(yī)藥學、天文歷算學、文學等方面都產生過重要的影響,本文將以文化融合為核心,詳細的介紹了印度文化對藏族文化的影響。

      【關鍵詞】藏族文化;印度文化;影響融合

      中圖分類號:K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3-167-02

      從古至今,人類文明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社會的變更而不斷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從文化學的角度來講,由于人類的基本需求和價值取向是相一致的,所以有時往往會在相同的自然環(huán)境中,出現類似的社會環(huán)境,進而創(chuàng)造出相似的文化現象。如此一來民族文化間的相互影響與滲透就逐漸地被人們所忽視,人們將一切相同或相似的文化現象解釋為“文化共生”物,這種觀點顯然是不對的,至少有些偏頗,因為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看,民族文化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任何民族文化在其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都將直接或間接、積極或被動地與異族文化發(fā)生某些沖突,進而受到某種影響。民族文化的內涵越豐富、發(fā)展歷史越悠久,與異族文化的聯系就越頻繁、越活躍,受到異族文化的影響也就越大、越深刻。從這個意義上講,在民族文化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吸收乃至融合異族文化的某些成分,絕非是民族文化的恥辱和不幸,相反,這種融合是富有生命力的一種表現,是民族文化不斷得以發(fā)展進化的先決條件。“如果一種文化僅僅滿足自身的前進而缺乏文化的參照與交融,那么它就只能在白身的模式定型之后,逐漸的衰退,甚至消亡”①。藏民族是世界民族之林中的一顆“啟星”,它歷史悠久,并且具有燦爛的文化。藏族先民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積極地吸收周邊國家和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內容,從而不斷的豐富和完善藏族文化的內涵,由此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藏族傳統文化體系。

      公元七世紀初期,藏王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后,大力提倡印度佛教在吐蕃的傳播。為了弘揚佛法,他先后派了很多王宮貴族的子弟去印度求學,學成歸來后在西藏進行大規(guī)模的傳教活動。從藏王的這些行為和舉動來看,古印度文明是伴隨著佛教的傳人而傳進了西藏大地,在和本土文化進行斗爭、吸納、融合之后,逐漸形成了以藏傳佛教為核心的藏族傳統文化。從文明發(fā)展的視角來看,象雄地區(qū)和雅礱地區(qū)是西藏早期文明的兩個發(fā)祥地,其中象雄文明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受到了印度文明的影響,而不斷地充實、完善它的內涵,而雅礱文明一直延續(xù)到公元七世紀后,伴隨著佛教的傳入而逐漸與印度文明相融合,從而豐富和發(fā)展了它的內涵。

      印度(藏語稱為“伽噶”,漢文古籍稱為“天竺”)與西藏地區(qū)毗鄰,長期以來,兩地居民相互往來,互通有無,促進了文化交流??v觀印藏文化的交流史,藏民族從印度引進了許多東西,對藏族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依據多數藏文經典,藏民族對印度文化的借鑒及吸收主要表現在宗教藝術、文學、醫(yī)學、天文歷算等幾個方而。關于佛教在藏區(qū)的傳播以及發(fā)展的問題,我們可以從藏傳佛教各個教派的宗教源流史與高僧大德的大小傳記中發(fā)現,藏傳佛教是印度佛教的一個支派,它是印度佛教與藏族本土宗教長期斗爭、融合的產物。盡管其中吸收乃至融合了大量的苯教及原始自然宗教等成分,但基本理論體系則源于印度佛教。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藏族先民翻譯大量佛教經典的史實中得到佐證。在藏族歷史上,藏族學者們究竟從印度翻譯了多少經典著作現在很難得到確切數字,但有兩點是可以肯定的:一是數量很多,僅德格版藏文<大藏經·甘珠爾》②中就保存1114部,很顯然,這僅僅是一部分,并非全部;二是印度佛教的一些主要典籍都被譯成藏文,這些經典的文獻是構成藏傳佛教理論體系的基礎。那么,沒有印度佛教的傳入,藏傳佛教就不可能形成,更無法得以發(fā)展,也就更不可能對藏族社會產生深刻的影響。

      一、文學方面

      吐蕃王朝第二十二代藏王松贊干布執(zhí)政時期,伴隨著佛教在藏區(qū)的傳播和大規(guī)模的譯經運動,一些印度的文學作品、天文歷算、醫(yī)學等方而的書籍也被譯成藏文,并且在藏區(qū)慢慢流傳開來,這一舉動對后世藏族文化的發(fā)展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中,印度文學對藏族文學創(chuàng)作乃至某些文學體裁的形成產生了深刻影響,藏文《大藏經·修身部》收入了印度的七部格言詩作品,它們分別是:龍樹的《百智經》《修身論智慧樹》《修身論眾生養(yǎng)育點滴》,尼瑪白巴的《頌藏》,卻色的《百句頌》,遮那伽的《修身論》,摩蘇羅舍的《修身論》。這些格言作品成為藏族文學創(chuàng)作的濫觴。白此以后,藏族學者紛紛效仿,創(chuàng)作出大量的格言詩作品,如薩迦班智達的《薩迦格言》⑨、貢唐?丹白準美的《水樹格言》、班欽索南智巴的《甘丹格言》等作品。印度文學對藏族文學的影響,首推佛經故事,在《本生論》《百緣經》《撰集百緣經》等許多佛經中的故事中,都吸收了大量的民間故事,這些故事隨著佛經的翻譯被譯成藏文,在藏區(qū)廣泛流傳。公元9世紀前后,蟻蛭仙人的《羅摩衍那》④被藏族學者翻譯成藏文,此書的翻譯在藏區(qū)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公元13世紀,藏族翻譯家洛頓多吉堅參在印度班智達拉恰噶日的協助下翻譯了《詩境》之后,學習《詩境》便在藏族知識界蔚然成風,并且對后來的藏族文學發(fā)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在藏族歷史上,積極著書立說且潛心研究者數不勝數,只要對早期藏族學者的許多著作加以考察,則不難發(fā)現,印度文學的思想頗為深刻。在《大藏經·聲明部》中,共收入的文論著作達37部,其中有些是印度學者所著,如檀丁的《詩境》、月宮的《字經》、寶作仗的《韻律寶生論》等作品。

      二、天文歷算方面

      藏族天文歷算是藏族及其先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不斷探索,反復實踐之后得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一門學科,當然也吸收了外來國家的天文歷算學的知識,其中也有印度天文歷算的成分。隨著佛教的傳入,大量經典被翻譯為藏文,印度天文歷算學已經對藏族文化產生了影響。印度天文歷算被藏族文化真正接受,則是公元11世紀以后的事情了。據相關文獻記載,公元11世紀,印度班智達達哇貢波和藏族譯師卓希繞扎將印度《時輪根本經釋》譯為藏文,之后,《時輪攝略論》《時輪經義疏顯真論》《時輪經注釋》等印度天文學典籍亦相繼被譯成藏文。據《布頓佛教史》⑤記載,藏文《大藏經>中收入有關《時輪經》的梵文著作譯本竟多達43部,諸如:龍樹的《緣起所生學術真實論》、舍利子的《八種星算占卜》、寂天的《星占術》等等。11世紀以后,藏族采用以時輪歷為基礎的新歷法,即以“饒迥”⑥紀年。

      三、醫(yī)藥方面

      藏族醫(yī)藥學亦滲透著印度醫(yī)藥學的成分,據藏文文獻記載,早在吐蕃王朝之前,屬于喜馬拉雅文化圈的藏族先民和印度就有了文化上的交往。拉托托日年贊執(zhí)政時期,兩名來白印度的醫(yī)生曾任贊普的御醫(yī),并傳播醫(yī)學知識。吐蕃王朝之后,印度醫(yī)學對藏醫(yī)的形成和發(fā)展所起到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了,松贊干布曾請印度等地的醫(yī)生為其治療,印度的巴惹達雜與漢地、大食等地的醫(yī)生共同編寫了7卷本醫(yī)學名作《無畏武器》,這些著作成為了當時吐蕃從醫(yī)者的必修典籍。赤松德贊執(zhí)政時期,印度的興底噶巴成為了贊普的“九大御醫(yī)之一”,與其他人共同撰寫醫(yī)學著述,招收弟子,傳授醫(yī)術。隨著佛教的傳播,興起了大規(guī)模的佛經經典翻譯運動,這一運動使得許多印度醫(yī)學典籍被譯成藏文。諸如:龍樹的《合力》《醫(yī)命經》、父役的《八分心要略》《八分心要醫(yī)方解》、朋喜的《八分形解詞義月明論》等等。另外,藏族學者紛紛赴往印度等地求學,作為一代名醫(yī)的老宇妥曾經二次赴印度等地,投師班欽·辛陀羅比、姜旺、米哲扎德哇等,廣習《醫(yī)學補篇珍珠》《醫(yī)續(xù)目錄明燈》《續(xù)部一千零一》《醫(yī)術十萬》《醫(yī)續(xù)晶簽》《先人耳傳》等醫(yī)學典籍,為流芳百世的醫(yī)學名著《四部醫(yī)典》的撰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小宇妥則一生六次赴印度,在孔行度母巴登丞瓦,仙人雜惹伽等處廣習《八支》《寶積》《石藥密方》《六十五續(xù)》等典籍,返回吐蕃后,積極實踐,反復探索,撰寫著述,廣收弟子,對藏醫(yī)學的發(fā)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凡此種種表明,藏醫(yī)藥學中滲透著印度醫(yī)學的成分,這是誰也無法否認的事實。

      古印度文明對藏傳佛教以及藏族傳統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其影響也是不可估量的。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古印度文明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已經滲透到了藏傳佛教及藏族文化的方方而而,比如:文學、天文歷算、醫(yī)學等方而,這些方而的影響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并且也是最能體現出古印度文明的強大動力及影響的。沒有這印度文明對藏族文化的影響,就不可能會有今天燦爛多彩的藏族傳統文化和歷史,也不可能會有名揚中外的藏傳佛教,更不可能會有如此多嬌的藏民族!

      注釋:

      ①傅道彬.文化參照選擇的而律背反[J]中國文化書院學報,1988(3)

      ②甘珠爾是藏文( bkah-h! gyur),意譯為教敕譯典,為西藏所編有關佛陀所說教法之總集,包括經藏與律兩大部門。

      ③薩迦班智達.薩迦格言[M]王堯,譯青海民族出版社,1981.

      ④(?。┫佦?羅摩衍那[M]季羨林,譯.譯林出版社,2002

      ⑤布頓大師.布頓佛教史[M]郭和卿,譯.民族出版社,1986.

      ⑥“饒”是藏文( rba byung),漢譯勝生周,因勝生周相當于火土年(丁卯年),又稱為“丁卯周”是藏族使用時間較長,現在仍然運用的普及性藏歷。

      參考文獻:

      [1]更登群培更登群培全集(藏文版)[M]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1990

      [2]丹珠昂奔藏族文化發(fā)展史(上、下)[M]甘肅教育出版社,2001

      [3]A.K.Wardar印度佛教史[M]王石安,譯.商務印書館,1987.

      [4]才讓太古老的想象雄文明[J]西藏研究(漢文版)、1985(2)

      滨州市| 莱州市| 通道| 思茅市| 固镇县| 台安县| 道孚县| 武鸣县| 抚松县| 德化县| 龙山县| 内黄县| 右玉县| 苍溪县| 胶南市| 怀柔区| 阆中市| 新竹市| 修水县| 吉隆县| 明水县| 昭觉县| 正定县| 磴口县| 泰来县| 松潘县| 长武县| 宁安市| 邓州市| 平度市| 军事| 监利县| 乌鲁木齐市| 宁国市| 越西县| 策勒县| 清河县| 神木县| 察隅县| 乌鲁木齐市| 宁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