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
【摘要】 無論在國際還是國內,關于“中國模式”的探討和研究由來已久,但專家和學者們并沒有達成一致意見,主要爭議在于有沒有形成“中國模式”、有沒有必要提“中國模式”、“中國模式”表現出的特性有沒有普遍的適用性等問題上。有些學者不認可“中國模式”的存在,而在認同“中國模式”的學者中也沒有達成共識。因此,對“中國模式”進行重新審視很有必要。
【關鍵詞】 中國模式 中國經驗 中國特色
“中國模式”之說并非源于中國,而是外國人的饋贈。這是西方國家用來解讀中國的一種方式,其本質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這一條道路在具有中國特色的同時又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普遍性。
一、研究緣起
一般認為,美國學者雷默是第一個開始研究“中國模式”的,在《北京共識》一文中他用客觀、全面的觀點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進行了評述,他認為中國的發(fā)展模式是適應中國的發(fā)展國情的,他把這種模式稱為“北京共識”。這篇文章的發(fā)表使世界各國開始對中國模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08年國際金融海嘯中,中國對經濟發(fā)展作出非常迅速而又有效率的處理方式引起了全世界對“中國模式”的關注。從此“中國模式”成為廣大學者研究的熱門話題。
二、存在與否之爭
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對于“中國模式”有沒有形成以及對“中國模式”的不同分析,專家們進行過非常熱烈的探討,一方認為“中國模式”是存在的;另一方則認為“中國模式”的說法并沒有什么新意,只是對“中國經驗”的一種簡單概括。他們主要探討“中國模式”有沒有成型,由此形成了肯定、折中、否定三個不同的派別。
1、肯定論
他們在承認中國模式存在的同時,也從各方面闡釋了中國模式的優(yōu)勢和好處。他們認為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過程同時也是“中國模式”逐步形成的過程,“中國模式”這一概念正是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經濟和社會成就的贊許和認同。
“中國模式”本身并非是一個一成不變的事物,而是一個不斷發(fā)展和演變的過程,正經歷著由不成熟到成熟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永遠沒有終點。把它看固定了,那是因為沒有用辯證的思維來思考問題。如果認為“中國模式”一直在變化,則“中國模式”之說也不確切,因為模式一詞有不變的意思。那我們只能得出這樣兩點結論:一是世界上沒有任何可以稱得上是模式的發(fā)展道路,因為任何模式都是處在不斷發(fā)展之中的;二是如果我們只把那種具有一成不變性質的發(fā)展稱之為“模式”,那也就是說“模式”是不可改變的,這明顯是不對的。所以用“中國模式”一詞來概括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fā)展還是客觀公正的。
有學者認為:“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取得了非凡的、令人矚目的經濟成就,而且中國的發(fā)展道路與西方確實不同,因此將這個道路用‘中國模式一詞來概括是毋庸置疑的?!敝д皲h認為,在中國迅猛發(fā)展的過程中確實有一些有章可循的邏輯模式,其他國家也可以借鑒中國的這種模式來發(fā)展自身,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中國在經濟以及綜合國力上的出色表現確實對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說存在“中國模式”是可以的。
有的學者提出“中國模式”的存在有其內在的客觀性和規(guī)定性。說“中國模式”是客觀存在的,一方面是由于中國社會在各個方面和各個領域確實取得了很大的、令人可喜的成就;另一方面是與其他模式相比較而言的,如“萊茵模式”、“盎格魯-撒克遜模式”、“東亞模式”、“南斯拉夫模式”等。實際上,不管人們承不承認中國模式的存在,但是中國幾十年的發(fā)展道路確實不同于其他國家,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
2、折中論和否定論
折中論者認為“中國模式”并沒有成型,用“中國經驗”、“中國道路”等詞來替代“中國模式”的說法比較貼切。否定論者認為中國模式是不存在的。
徐康寧認為,“中國發(fā)展的成功,不僅有歷史的因素也有國際國內大環(huán)境的影響,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認真分析和考察中國國情的基礎上形成的?!薄坝采陌鸦谥袊就撂厣陌l(fā)展之路說成是中國模式是非常不妥的?!币虼?,中國的發(fā)展并沒有什么特殊之處,更不可能形成所謂的“中國模式”。劉君如認為:“講‘模式,有把某種發(fā)展模式定型的嫌疑,這既不符合事物發(fā)展的客觀事實,同時在一個國家的發(fā)展過程中也很危險?!壁w啟正指出:“‘模式一詞本身就有把事物作為標準、樣板的意思,而中國的發(fā)展本身卻沒有這樣的意思,所以我們應該謹慎地使用‘中國模式一詞,我認為‘中國案例一詞更能準確的表達中國發(fā)展的道路問題?!?/p>
三、“中國模式”面臨的挑戰(zhàn)
中國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與中國始終堅持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分不開的。但學界中所稱的“中國模式”卻是一種正在生成、建構尚不成熟的現代化道路,還存在著很多急需解決的問題,同時面臨著很大的挑戰(zhàn)和壓力。
1、國內發(fā)展壓力
(1)從經濟結構上看?!爸袊J健碑斍懊媾R的最大問題是經濟結構不協調,產業(yè)結構不盡合理,經濟發(fā)展模式仍顯粗放,對外的資源能源依賴度仍然很高。中國長期以來“三高”、“兩低”、“一依賴”的不可持續(xù)的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一直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善。這種發(fā)展方式削弱了中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造成中國長期的產能過剩、生活水平不高以及貿易摩擦頻繁發(fā)生,使中國的人力資源優(yōu)勢很難得到發(fā)揮。
(2)在政治發(fā)展方面。政府在群眾中是否具有一定的公信力,以及如何使民主政治建設的進程更加完善是“中國模式”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一大問題。政府公信力的缺乏體現在政府職能轉變滯后,職能履行上存在越位、缺位、錯位等現象,導致群眾對政府信用度的主觀評價降低。
(3)在社會發(fā)展方面。“中國模式”面臨的瓶頸是環(huán)境和能源問題。多年以來,中國以犧牲環(huán)境和能源為代價換取經濟的發(fā)展,長期的這種低技術水平、粗放型的發(fā)展方式把環(huán)境破壞到了一種無以復加的地步。因此,在經濟發(fā)展的同時如何與保護環(huán)境相協調,實現健康發(fā)展、綠色發(fā)展,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遇到的嚴峻挑戰(zhàn)。
(4)在社會公平方面。中國模式在社會層面上面臨著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社會公平正義受到威脅等問題。中國經濟的迅速發(fā)展沒有實現扭轉收入差距擴大化趨勢的目標。一旦社會缺少基本的公平正義,極易誘發(fā)社會沖突,如果不高度重視,中國模式未來的路會很難走。
2、國際挑戰(zhàn)
(1)意識形態(tài)的挑戰(zhàn)。西方世界雖然接受了中國成功發(fā)展的事實,但不承認中國發(fā)展有堅實的理論支撐。把“中國模式”對其他國家的影響或示范作用說成當成是“中國威脅論”、“文化入侵”等。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一文中提出“不同文明間的沖突將取代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tài)沖突而成為未來國家間戰(zhàn)爭的根源,中國將與伊斯蘭國家聯合起來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基督教世界形成挑戰(zhàn),以儒教為核心的中華文明更是對西方文明的重大威脅”。
(2)承擔大國應有的國際責任的期望增強。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仍然是一個中低收入國家,但面對越來越高的“中國模式”呼聲,我們必須承擔起大國的責任。這就要求“中國模式”在發(fā)展過程中必須不斷向世人展示其致力于國際社會和平發(fā)展的誠意與風范,既要有“國內向度”又要有“國際向度”,在國際事務中擔當起應負的責任。
四、中國模式的未來
在中國模式未來走向上,沙特阿拉伯學者穆罕默德·本·胡維登認為在未來20年,中國向超級大國邁進時缺乏諸多基礎,也面臨很多挑戰(zhàn),中國不可能取代美國的國際地位,但可與美國展開競爭。
德國的一位著名學者認為:我們通常認為很成功的資本主義模式尤其是日本經濟的發(fā)展模式以及德國經濟飛速發(fā)展的模式,其實并不是完美的,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進行一場切實的改革;與此不同的是,很多資料數據都表明,目前中國實踐所走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道路將在不遠的將來顯示出很大的優(yōu)越性。
肯定論者很有信心,認為中國模式將有很大的發(fā)展前途,他們認為要徹底擺脫當前中國社會矛盾激化的困境,就必須有一種替代方案,亦即“還權于民”:讓廣大的人民自身擁有創(chuàng)造財富的權力和機會,把“以民為本”的方針作為國家和政府制定和實施政策的根本出發(fā)點。如果能夠通過本國的法律和政策把中國的發(fā)展模式轉向大眾的市場經濟,那將是在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次突破。
否定論者對中國模式的未來發(fā)展趨勢很悲觀,他們認為中國的發(fā)展歸功于經濟方面,當中國經濟從平滑階段過渡到后期時,出現的問題將比成就要多,因此轉型期中國經濟出現的“經濟奇跡”是短暫的。
五、結語
從上述爭論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模式”是存在的,但世界上從來不存在十全十美、永恒不變的發(fā)展模式,任何一種發(fā)展模式成熟后,都不會一成不變,必須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及時調整,進行體制機制的健全和完善。中國模式不是一個完成時態(tài),而是一個持續(xù)的動態(tài)過程,我們要以發(fā)展的眼光對待中國模式以解決將來可能遇到的問題,不能因為它的不成熟而不承認它的存在,我們要以高度發(fā)展的眼光,同時要立足于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改革實踐,研究和探討中國社會和經濟未來的方向和道路,逐漸探索并不斷充實擴大“中國模式”的基本內涵和外延。
【參考文獻】
[1] 鄭杭生:“中國模式”是一個新故事[J].人民論壇,2010(31).
[2] 支振鋒、臧勱:新中國60年與“中國模式”研討會述評[J].政治學研究,2009(3).
[3] 徐康寧:只有中國道路,沒有中國模式[N].環(huán)球時報,2011-
08-10.
[4] 李君如:慎提“中國模式”[N].學習時報,2009-11-07.
[5] 趙啟正:中國無意輸出“模式”[N].學習時報,2009-12-07.
[6] 韓喜平:“中國模式”與理論職責[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6).
[7] 王輝耀:中國模式——海外看中國崛起[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8] 黃家海、王開玉:社會學視角下的和諧社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9] 丁學良:辯論“中國模式”[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劉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