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翠葉 于冬梅
【摘要】目的:探討心肌梗死的患者心電圖診斷及心電圖表現(xiàn)。方法:26例心肌梗死的心電圖定位及特殊類型的心電圖表現(xiàn)進行分析。結(jié)果: 心肌梗死患者,出現(xiàn)典型心肌梗死臨床癥狀15例,不典型癥狀11例。結(jié)論:發(fā)生心肌梗死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心電圖上可先后出現(xiàn)心肌缺血、損傷和壞死三種類型的心電圖表現(xiàn)。
【關鍵詞】心肌梗死;心電圖定位;特殊類型心電圖
【中圖分類號】R540.4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5)03-0178-01
急性心急梗死的臨床診斷常根據(jù)病史、心電圖和血清酶的變化而作出。電圖的肯定性改變是出現(xiàn)異常、持久的Q波或QS波以及持續(xù)1天以上的演進性損傷電流。當心電圖出現(xiàn)這些肯定性改變時,僅憑心電圖即可作出診斷[1]。心電圖示有不肯定性改變,包括靜止的損傷電流;T波對稱性倒置;單次心電圖記錄中有一病理性Q波;傳導障礙。對26例具有特殊心電圖改變的心肌梗死患者心電圖表現(xiàn)進行分析,依據(jù)特殊心電圖改變診斷早期心機梗死有著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具有特殊心電圖改變的心肌梗死26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7例,年齡34歲~67歲。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4例,亞急性及陳舊性心肌梗死12例,有明顯胸痛癥狀19例,無明顯胸痛癥狀7例。具有冠心病易患因素20例,有冠心病、心絞痛史16例。
1.2 方法與結(jié)果 所有患者采取平臥或半臥位,進行心電圖儀檢查。心肌梗死發(fā)生部位:前間壁8例,前壁2例,下壁10例,下后壁1例,下間壁1例,下前壁1例,下前側(cè)壁1例,前側(cè)壁1例,下側(cè)壁1例。心肌梗死患者,出現(xiàn)典型心肌梗死臨床癥狀15例,不典型癥狀11例。
2特殊類型心肌梗死的心電圖表現(xiàn)
2.1單純正后壁梗死 單純正后壁梗死在標準的12導聯(lián)心電圖上缺乏特征性病理性Q波,故易漏診。但胸導聯(lián)可看見V1、V2的R波電壓增高,呈Rs型,常提示正后壁心肌梗死可能。有時早期并不顯著,需動態(tài)觀察,以及同過去心電圖對照,典型的心電圖可表現(xiàn)為V1、V2導聯(lián)R/S≥1、RV1下行支粗鈍或有切跡,RV1、RV2時限≥0.04 s,伴有STV1、STV2下移,凹面向上,或在等電位上,TV1、TV2直立、高聳、對稱。正后壁心肌梗死指示性改變是在V7、V8導聯(lián)上呈現(xiàn)QR型,Q≥0.03~0.04 s,T波倒置,可有ST段抬高,但有時不顯著;因左室后壁供血主要來源于左冠脈回旋支或右冠脈后降支,故正后壁心肌梗死常合并有下壁,側(cè)壁或右室梗死。正后壁心肌梗死的診斷主要以右胸導聯(lián)R波增高做依據(jù),故心電圖需與下列情況相鑒別:正常成人心電圖逆鐘向轉(zhuǎn)位,雖有V2導聯(lián)R波增高,卻很少到V1導聯(lián)R波大于S波,而且在V4~V6導聯(lián)R波仍呈電壓逐漸增高,而正后壁心肌梗死則顯示V5、V6導聯(lián)的R波急劇下降[2];右室肥大時常有電軸右偏,SV5顯著加深及V1、V2導聯(lián)ST段下移,T波雙向或倒置;根據(jù)心電圖上本身的特征對A型預激綜合征及右束支傳導阻滯不難鑒別。
2.2無Q波心肌梗死 無Q波心肌梗死也稱非透壁性心肌梗死或心內(nèi)膜下心肌梗死。因只出現(xiàn)ST段和/或T波改變,而無病理性Q波,往往造成診斷上的困難。心電圖主要表現(xiàn):以ST段下移為主,為心內(nèi)膜下心肌損傷。特點是:ST段廣泛降低,包括V4~V6、I、Ⅱ、aVL導聯(lián),而aVR導聯(lián)升高,ST段下移0.1 mV以上,多呈下斜型,伴有或不伴T波倒置,持續(xù)24 h以上并有進展,但可恢復正常。它與心絞痛的鑒別在于后者的ST段下移為暫時I生,多在數(shù)小時恢復。以T波改變?yōu)橹鳎霈F(xiàn)深寬而對稱的倒置T波,尤以V3、V4、Ⅱ?qū)?lián)為明顯,并有梗死 T波演變,伴QT間期延長,這對診斷很有幫助。ST段抬高為主,無病理性Q波,ST段呈單向曲線,并ST-T動態(tài)演變,持續(xù)1周以上。臨床上凡心電圖有上述三種ST-T改變、伴或不伴心肌缺血胸痛患者,應于發(fā)病3天內(nèi)連續(xù)檢測心肌酶譜,如心肌酶升高,并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演變規(guī)律,便可確定為無Q波心肌梗死。無Q波心肌梗死多見于多支冠脈病變,有多次梗死的傾向,多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2.3右室梗死 單純右室梗死很少見,常與下壁和正后壁梗死合并存在。在下壁和正后壁心梗患者,右胸導聯(lián)(V4R~V6R)ST段抬高≥1 mm是診斷右室梗死的較可靠指標,其敏感性和特異性均在90%。這種心電圖變化多發(fā)生于梗死后第1~2天,故應盡早檢查。此外,V1、V2導聯(lián)ST段抬高且不伴該導聯(lián)Q波形成;Ⅱ、Ⅲ導聯(lián)ST段抬高≥1mm,Ⅲ導聯(lián)ST段抬高/Ⅱ?qū)?lián)ST段抬高>1和V3R~V5R導聯(lián)出現(xiàn)Q波這三種心電圖改變,亦可作為診斷右室梗死的依據(jù),但其可靠性遠低于右胸導聯(lián)上ST段抬高[3]。
2.4心房梗死 心房梗死占全部心肌梗死病例的7%~17%,一般右房梗死比左房梗死多見。當心電圖出現(xiàn)下列改變時,應考慮心房梗死的可能。P波:寬大,形態(tài)畸形。PR段:PR段抬高>0.05 mV或下移>0.1 mV,尤其是I導聯(lián)的PR段抬高對心房梗死具有診斷價值。明顯而持久的房性異位心律,如房性早搏、房速或房顫。存在對應的心室梗死。
3 討論
由于各部分心肌接受不同冠狀動脈分支的血液供血,因而心肌梗死心電圖改變常具有明顯的區(qū)域性、節(jié)段性。臨床上心電圖定位診斷是以出現(xiàn)Q波的導聯(lián)為依據(jù)。根據(jù)心電圖出現(xiàn) Q波導聯(lián)的不同,心肌梗死解剖部位的判定概括。通常,前間壁心肌梗死是由于左前降支的間隔支閉塞引起;前壁心肌梗死一般是由左前降支閉塞引起;側(cè)壁心肌梗死可能是由于回旋支、對角支或前降支近端閉塞引起;右冠優(yōu)勢時,右冠的銳緣支發(fā)出前閉塞引起下壁和右室心肌梗死,發(fā)出后閉塞引起單純下壁心肌梗死;而左冠優(yōu)勢時,后降支閉塞引起單純下壁心肌梗死,回旋支近端閉塞引起側(cè)壁、正后壁及下壁心肌梗死。
一般來說,ST段弓背抬高對診斷 AMI具有高度特異性。患下壁MI的患者應檢測全部右心導聯(lián),V3R或V4R導聯(lián)ST段抬高可診斷為右室梗死,V1、V2導聯(lián)ST段壓低要考慮回旋支冠狀動脈完全阻塞所致的后壁MI,可通過V8、V9后壁導聯(lián)ST段升高證實。Q波的出現(xiàn)表明此類患者存在冠狀動脈閉塞,結(jié)合閉塞發(fā)生的可能時間,可考慮行血管再通術,這類MI患者再灌注治療可加速 Q波的出現(xiàn)。在有傳導障礙的情況下,心電圖不顯示典型改變,如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LBBB)可掩蓋MI表現(xiàn),如無急性ST段抬高及新的Q波形成,不如其他心電圖改變特異性強。即使有ST段抬高及Q波形成,亦不是100%特異性診斷。AMI時心電圖可以完全正常。在無以往心電圖作比較時,任何變化均應考慮為新出現(xiàn)的改變。雖然持續(xù)或固定的改變更多為MI的特征,不穩(wěn)定改變伴有生化標記物升高時也應考慮非Q波 MI,ST段壓低預后較差。
參考文獻
[1]劉霞.右室導聯(lián)對由右冠脈近段阻塞引起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診斷價值[J].臨床心電學雜志,2006,15(3):172.
[2]周建萍.表現(xiàn)為房室傳導阻滯的早期下壁心肌梗死1例[J].心電學雜志,2004,23(3):163.
[3]黃織春.容易掩蓋急性心肌梗死的幾種心電圖診斷識別[J].臨床心電學雜志,2006,15(3):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