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編者的話:國學,國之大學。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傳承的智慧結晶,凝聚著高尚的道德情操與人文情懷。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廣大少年兒童“要學會做人的準則,就要學習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學習和弘揚社會主義新風尚,熱愛生活與人為善,明禮誠信,爭當學習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小模范”。從本期開始,本刊開辟《國學知識堂》欄目,旨在發(fā)揮省少先隊隊刊的引領作用,教育和指導少年兒童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傳統(tǒng)美德,弘揚國學文化。
漢代文學家司馬遷說“《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語出《報任少卿書)。他認為《詩經(jīng)》這部中國首部詩歌總集大概是品德高尚和智慧超凡的人有感而發(fā)所創(chuàng)作的??梢哉f,圣賢就是亦泛稱道德才智杰出者,包括圣人和賢人,而這兩者又很難分開。
今天我們從孟子說起。孟子和孔子一樣,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被人們尊為“亞圣”。 孟子的父親早亡,母親一個人把孟子帶大,從小就給了孟子很好的教育和成長環(huán)境。這里我們說他的成長環(huán)境好,不是指他自幼擁有錦衣玉食,或是出身顯貴,這個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母親。
孟子剛開始讀書時,和別的孩子一樣貪玩兒。一次,媽媽問他:“你今天在學校都學到什么啦?”孟子回答不出來,還一臉理所應當?shù)臉幼?,母親非常生氣,拿起剪刀就割斷了織布機上的線。這線一段,之前費勁織好的大半匹布就懸在那里。她生氣地說:“一個人如果不能好好地學習,就像這割斷的布匹一樣,再也沒有辦法織成一匹布了。你去讀書,又不好好用功,未來就是半匹沒有什么大用的廢布啊!”媽媽語重心長的話讓孟子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于是發(fā)奮讀書,終成為了不起的人物。
同樣,還是孟子的母親,這位歷史上鮮有人知其姓名的女子,她為了給孟子創(chuàng)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多次搬家。早先,孟子家住在墳塋(yíng)地附近,小孩子就學著別人的樣子說:“老伴兒啊,你死了我可怎么辦?”她覺得這個環(huán)境對孩子成長不利,就把家搬到了集市附近。熱鬧的市場讓孟子習得了各種叫賣“不能再便宜了,我都賠錢啦”,孩子的童聲讓母親再次陷入沉思:我不想讓我的孩子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學校成了她心中的寶地。幾經(jīng)周折,媽媽帶著孟子搬到了一所學校的附近,小孩子天天看學生讀書,耳濡目染地學會了謙和禮讓和長幼有序,讀書也成了孟子的最大愛好。
發(fā)生在孟子身上的故事給家長朋友們帶來的啟示是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我們不但要在關鍵的問題上將孩子帶出誤區(qū),更應該接近全力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這是我們家長的責任。有責任的家長將為社會培養(yǎng)成更多的圣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