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一房一車一世界撰文>>>陳曦在固定的房子中,窗外永遠是相同的風景,每天兩點一線地把自己淹沒在工作與生活之中,可能都市人已經不"/>
撰文>>>陳曦
一房一車一世界
撰文>>>陳曦
在固定的房子中,窗外永遠是相同的風景,
每天兩點一線地把自己淹沒在工作與生活之中,可能都市人已經不注意窗外的風景了。
以房車為工具,帶著房子移動,可以見識都市中不同街道的夜景,更可以享受融入自然的另一種生活。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駕著房車,與心愛的人一起穿越逶迤千里的伊犁大草原,尋著牧民放牧的痕跡,看一群群牛羊在藍天白云之下盡情嬉戲,這將是何等樂事。如果餓了,就停下車做一頓簡餐,把風景當做作料;如果困了,也停下車,枕著清風睡上一陣。遠離了城市的喧囂與冰冷,也不必爭分奪秒地趕著上班、上學,空間與時間在此刻被無限擴大。
車本是交通工具,若加上“房”,便成了可以讓人隨遇而安的一處愜意與瀟灑。
雖然房車在大街上還很少見,但是在影視作品中卻早已是???。喜劇大師羅賓·威廉姆斯在電影《房車之旅》中扮演一位家庭和事業(yè)都不算成功的老爸,為了挽救與妻兒之間日益冷漠的關系,他策劃了一場房車露營旅行。旅途中時不時出現的小意外讓一家人遭遇了各種各樣匪夷所思的磨難。一家人在共同經歷了喜怒哀樂之后,在這個移動的家里和好如初。在中國電影中,房車也早早就成為了一個重要元素:《不見不散》中的劉元居住在一輛房車中,當被問到為何“居無定所”時,他回答,“這是一種生活方式”。
“房車生活”,在當下已經成為一種旅居方式,這是一次可以“帶上家的旅行”。
在汽車出現之前,吉普賽人的大篷車就是房車的雛形。電影中,崇尚自由的吉普賽人坐在馬拉著的拱形棚頂的彩色大篷車上,他們的生活即是旅途。公元1000年,吉普賽人的祖先羅姆人迫于戰(zhàn)亂和饑荒,離開故鄉(xiāng)——印度的旁遮普,途徑阿富汗、波斯、亞美尼亞、土耳其等地,一路穿行至歐洲。他們沒有固定的居所,而是以大篷車為家和交通工具,靠賣藝討生活,在城市間游走,逐漸成為世界聞名的流浪民族之一。
如果再往前追溯,其實,從某種意義來看,游牧也是一種帶著房子出行的生活方式。游牧在字典中的定義是:居無定處,從事畜牧。
游牧這種生存方式已經存在了七千年,在出現生產經濟之前,采集和漁獵經濟的載體就是游牧。牧民沒有固定的住所,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當水草不再肥美時,他們就把所有的家當打包起來,由牛馬拉著尋找下一個居所。既有完全游牧的生活方式,也有半游牧生活方式。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駱駝游牧民,終年游動放牧,從不在某地定居;而非洲東部肯尼亞等國的馬薩伊族游牧民則在旱季放牧,濕季定居耕種。
匈奴、鮮卑、契丹等民族就是中國古時的游牧民族?,F在,仍然有少數的蒙古族過著游牧的生活。蒙古族的民居——蒙古包與大篷車相比,雖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建在車上的房子,但也是可以移動的家。蒙古包的名稱源自高語,在蒙文里被稱為“斡魯格臺格兒”,意為無窗的屋子。游牧,則必需隨著水源、牧草遷徙,蒙古包的建筑構造十分適合這種生活。蒙古包應該算是升級版的帳篷:居住時,兩三小時就能搭蓋安裝起來,拆卸時,可折疊成束,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
我們現在常見的房車,出現在發(fā)動機發(fā)明之后,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初期。
1910年,加拿大蒙特利爾汽車愛好者皮埃爾·波瑞特從底特律買了一輛三噸重的卡車,將這輛車配上沙發(fā)、臥室、帶有油爐的廚房、冰箱、廁所和自來水,稱其為“臥車”。這是現代自行式房車的雛形。
當時,汽車剛剛問世不久,又正值回歸自然風潮流行,有汽車的美國家庭常常自駕車外出露營。他們在小小的一輛四輪汽車內裝上帳篷、睡袋、方便食品等露營必需品。車如同裝了輪子的房子,因此被稱為“house-cars(房車)”,也是如今漢語翻譯的由來。
房車之父——美國人亞瑟爾·吉·舍爾曼之所以能夠創(chuàng)造出房車,全賴于他的一次合家旅行。為了一家人能夠一起乘車出游,他購買了一個能夠拆裝的露營大棚車。行車時把大篷車帶在車上,扎營時再搭建。不料,在搭建時下起了大雨,一家人都淋濕了。隨后,他想到,何不把大篷車直接安裝在汽車上呢?于是他先把木結構的房子安裝到汽車底盤上,后來又借鑒了飛機的結構設計,在車上安裝了節(jié)省空間又方便的床、廚房、供電供水系統(tǒng)。這樣,改裝后的車能夠與家擁有同樣的功能,這些功能就是現在房車的基礎必備功能。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末,就有美國人把帳篷、床、餐廚用具等加到了家用轎車上進行長途旅行,但是由于當時道路狀況不佳,即使想遠行,也很難開車到太遠的地方。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的公路系統(tǒng)得到升級,隨著工業(yè)的飛速發(fā)展,房車也被更多人了解和喜愛。到1950年,無論是小型的DIY式房車,還是豪華的30英尺長拖掛式房車均快速地發(fā)展起來。
自從上世紀50年代房車以及配套產品快速產業(yè)化,房車產量與銷量在美國出現了井噴式增長。也有很多商家看準了房車這個創(chuàng)業(yè)機會,現在的國際知名房車廠商大部分就誕生于這個時期。
房車越來越多后,房車露營這種娛樂方式被更多人接受和喜愛,因此房車露營俱樂部和露營公園也如雨后春筍般興起。房車愛好者們聚集在一起,找一處風景優(yōu)美的空曠場地,進行幾日露營,體驗自由,感受自然。
如今,房車在歐美國家已很常見,并成為大部分家庭喜愛的出行工具,在大型公園、露營聚集地,隨處可見各種型號的的房車,有的是自己改裝的經濟型,有的是設備齊全的豪華型。
美國是使用房車最多的國家,有房車旅行愛好者超過3000萬人,大約有公立或私營露營地1 6500處。房車露營地是針對房車使用者營建的,為他們提供車輛補給、提供人們休息的場地。房車露營地各有特色,具體裝備設施也各有不同。位于美國西北部懷俄明、蒙大拿和愛達荷三州交界處的美國國家黃石公園當屬最知名的露營公園了。它是美國建立最早的、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公園,建于1872年,于197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旅者駕駛房車到黃石公園露營。
近年來,房車露營地能夠為旅者提供越來越多的服務,除提供給人們休息吃飯的條件外,還可以給房車加油、加氣、加水和清洗等。營地有商服為自己駕車的旅行者提供必需品,也能夠為給沒有房車的旅客提供房車租賃服務。更高檔一些的露營地還有超市、酒吧、美食街、醫(yī)療服務設施,甚至可以提供洗衣、熨衣、清潔等服務。
有的房車露營地還設置娛樂和運動區(qū)域,內有多種運動設施來滿足露營者的各項需求。如果舉家出游還可以帶著孩子在娛樂區(qū)游戲。面積大的露營地中,游客可以騎著自行車穿行在綠道中,或者散步其中。現在,一些房車露營地設在知名景區(qū)的周邊,游客還可以同時去游覽附近的景點。
美國西部地區(qū)分布著大量的露營地以及國家公園,在溫暖的季節(jié),經??梢姅狄郧в嫷姆寇囃?吭诖?。每年冬天來臨,有的退休家庭也會開著房車從北方千里跋涉到溫暖的南方去過冬。在美國還有不少俱樂部、雜志和協(xié)會是以房車為主題開設的,甚至還有每年兩次的全國房車大會。
當房車生活進一步進化,房車車主們開始“以車代房”,長期??吭谀车?。在紐約長島一地,像這樣住在汽車房屋里的人就達幾千。他們將自家的房車聚集到一起,建立屬于自己的“房車社區(qū)”。盡管他們不必交房租,但需要交停車費。占地20英畝的長島弗蘭蒂爾公園就是其中一個,在這里停放了400輛房車,并住著約700人。弗蘭蒂爾公園已然發(fā)展成了一個真正的、成熟的社區(qū)。車主們建立了小學,并輪流擔任保安,所以這里秩序良好。與傳統(tǒng)的社區(qū)一樣,這里有物業(yè)管理體系,負責自來水設備和下水管道的維護等,每家每月交不多數額“物業(yè)管理費”以維持整個體系的運行。
房車旅行在美國、歐洲已經是人們休閑旅游甚至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個人駕駛房車在露營公園休憩幾天,盡情享受大自然賦予的快樂。白天,開著房車去一個個風景秀美的景點;夜晚,將車子停放在專供房車使用的停車場,烹飪晚餐,洗漱休息。
房車車主們應該是有大塊閑暇時間的人,不難想象,這樣的人群通常是有些積蓄的退休老夫妻,或者是有寒暑假的教師,或者是那些崇尚自由,追求隨性的人們。
房車,自發(fā)明之日起,就被美國人廣泛接受,想必,這是因為房車精神與美國精神的契合。
若問什么是美國精神?無論用多少個詞語來形容,“自由”一定在其中占據一個位置?!安蛔杂桑銓幩馈笔敲绹毩?zhàn)爭時期政治家帕特里克·亨利的名言。今天,已經沒有任何其他觀念、沒有任何其他詞匯可以超過“自由”在美國的重要性。
房車就承載著人們對自由的追求。試想一下,跨過密西西比河上的老石鏈橋,穿過將近200米高的圣路易斯拱門,在筆直的、直插天際的66號公路上,伴隨你的只有銹跡斑斑的路牌,沒有其他車與人,大自然蒼涼荒蕪的一面毫不掩飾地展現在面前,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答案是自由。這樣的自由讓人可以隨心情去任何地方,看一切新鮮的東西??吹叫缕娴氖挛飼r,房車族可以立即停車,不必遵守任何人的時間表,想花多少時間去欣賞和參與都可以。
在固定的房子中,窗外永遠是相同的風景,每天兩點一線地把自己淹沒在工作與生活中,可能都市人已經不注意窗外的風景了。以房車為工具,帶著房子移動,可以見識都市中不同街道的夜景,更可以享受融入自然的另一種生活。厭倦了四四方方的鋼筋水泥塊,看著無盡的道路與無邊的景色在前方延伸,能夠為都市人帶來難忘的精神享受。
車內是家,車外是風景,人不變,而景在動。因此,不少美國人希望在退休后能夠過著“在路上的生活”,不把自己局限在一座房子中,隨時隨地,想走就走。在歐洲,買房車的年輕人也葡萄美酒夜光杯不在少數,他們希望通過旅行鍛煉自己,積累人生閱歷。
著名美國演員保羅·紐曼這樣描述在房車中的感受:“只有在房車里的時光,我才覺得是唯一安寧和平靜的時光?!?/p>
房車帶來的自由感無疑能給人帶來靈感。美國著名的驚悚作家約翰·索爾(John Saul)就經常駕駛他的超豪華房車四處旅行。他表示自己已經厭倦了住酒店,如果要出行,他更愿意選擇房車。索爾在房車里安裝了寫字臺、皮革沙發(fā)、玻璃浴房,及各種各樣的電子設備。索爾介紹,“這里裝著可以移動的奢侈住宿設施”。索爾喜歡邊旅行邊創(chuàng)作,在旅行中,一旦發(fā)現了有趣的事物,他便迅速地記錄下來,通過自己超常的想象力把它變成下一部作品里的精彩橋段。如果索爾看到一幢氣氛詭異的房子,定會毫不猶豫地去探個究竟,他可能把故事植入到這座建筑里,然后回到房車上完成創(chuàng)作。
美國圣路易斯的安提娜(Anita S. Henehan)將自己的房子賣掉,在長42英尺的房車內生活了下來。安提娜還出版了兩本書,描述她的生活與感受。對她而言房車旅行不單單是一種度假方式,“房車旅行更代表了自由,你可以到你喜歡的任意的地方去?!薄霸诜寇噽酆谜弋斨校嬖谟幸环N特殊的友情,無論你在什么地方露營,如果有什么問題,你都可以找到愿意幫助的人。你也可以為需要的人來提供幫助?!卑蔡崮葟牟谎陲棇Ψ寇嚨臒釔?,房車生活正是她所追求的,“在我看來,整個世界應該就是這樣的?!?/p>
哪怕只有一個周末,開著房車,帶著家人上路,體驗自由,靠近自然,洗滌身心,盡情放縱一次。
天南地北,讓我們隨車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