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苘紅偉
讓孩子的捐款意識更“拉覺”一些
◎苘紅偉
前幾天,在一次《威海晚報》組織的讀書沙龍上,有一文友談起了最近朋友圈里瘋轉的——為二中十四歲患白血病的女孩捐款八十萬治療費的事。她說,女兒也是二中的學生,低那個患白血病女孩一級。女兒今天回家對她憤憤不平地說:“媽媽,全市很多素不相識的人都在為我們學校的那個同學捐款,只有我們學校的領導和老師卻無動于衷,真不明白他們怎么會這樣冷漠?我們同學都說,只要是學校領導老師動動嘴,我們都會積極響應的。我們拿出三五十、百八十元不就是一頓飯、一件衣服的事嗎?積少成多嗎?集起來就可以救了我們同學的一條命啊!”文友非常贊同女兒的這份愛心,她將是女兒獻愛心的堅強后盾。由此,引來大伙的一通熱議。有人頗為贊同文友女兒的觀點。有人說,提到捐款,老師的這個角色也不好拿捏。更多的是,為文友女兒及她同學的愛心意識感到欣慰和感慨。
是啊,知道關心他人疾苦,關注他人命運,作為獨生子女為主流的00后們,這份純潔的愛心是多么的難能可貴?。‰y道她不值得我們去鼓勵和提倡嗎?議過之后,我總覺得哪里不妥,卻一時想不起。
曾幾何時,每每有向災區(qū)、向病患貧窮人員獻愛心的時候,我們總會欣喜地看到一些還被抱在爸爸媽媽懷里的娃娃,一些被大人拉扯著邁著蹣跚腳步的幼兒,一些幼兒園里的孩子、一些學校里的同學們,都在大人的引導和組織下,熱情高漲地向募捐箱里投去自己的一份愛心。我們欣慰地看到愛心和熱心在我們的社會,正被下一代所傳遞和參與。這些冰寒之上雪蓮般讓人倍感珍貴的愛心的花朵,是傲視物欲和冷漠的奇葩,是愛心公益事業(yè)的蓓蕾。那么,怎樣去引導她們這份難能可貴的愛心意識,通過自己的行為使其更持久、更廣泛、更有意義地保持下去?而不是簡單地拿出家長的錢以快遞員身份送到募捐箱呢?這里我想起了一個叫拉覺的加拿大孩子。
拉覺是個普通家庭里的孩子,父母做點小本生意,用當下流行語言講,是個窮二代。四歲的時候,他從電視里看到印度谷甲雷特地震令人震驚的悲慘場面。他準備向地震遇難者捐款。但他并沒有簡單地從爸爸媽媽那里拿錢捐,而是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在社區(qū)向鄰居推銷萊門氏小柑橘,由此他得到了350加元捐給了印度災區(qū)。后來,當得知艾滋病患者遺孤的事情后,他又將向人們推銷手工制作的塑料盒子而得的1200加元捐出。從此以后,拉覺變成了一個小小慈善活動家了。海地發(fā)生颶風災難后,拉覺又四處銷售兩元一盒的小盒餅干,
為颶風災民捐款6000加元。東南亞發(fā)生海嘯,拉覺從社區(qū)捐款5萬加元,幫助了受災民眾。到2013年拉覺13歲時,拉覺所募捐的慈善款項達到500萬加元。
有人會說在西方募款很容易,其實拉覺也不過是一塊錢一塊錢地賣掉他的商品才做到的,這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毅力。拉覺的父親說,當兒子提出要為墨西哥兒童賣父親經營的小盒餅干捐款時,他當時估計兒子只能賣出十盒八盒,沒承想,拉覺竟賣出了1000多盒。通過這種自己義賣式的募捐活動讓拉覺學到了很多,比如:遇到了困難和挑戰(zhàn),他知道如何去面對和解決;在向目標邁進時,他學會了堅持和耐心;通過自己從一些小事慢慢做起,可以幫助更多的人。拉覺說,看起來我是在幫助別人。其實,在這些義賣募捐活動中,我也成長了很多,這對我日后的生活和做事都是大有裨益的。
這樣一想我便明白自己哪里不妥了,我們總是在試圖鼓勵和支持孩子愛心意識和行為的時候,沒有更具體的正面灌輸和引導,有的時候恰當的小故事更容易讓人接受和加深印象。讓孩子的捐款意識更“拉覺”一些,這樣,既可以使孩子們創(chuàng)造出更大的公益成就,又能讓他們更好的成長!
(責任編輯 王曦)
作者簡介:苘紅偉,筆名紅薇。威海文登作協(xié)會員。曾有短篇小說《光明瞎子》《悔對亡妻》《三寡婦》等作品在市級以上雜志發(fā)表。散文《石澗里的忍冬花》曾見于《文登詩聯》,《母親的梅》現已被收入《2013年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長篇小說《新娘祭》于2015年5月由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發(f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