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孔子對管仲的辯證之評

      2015-10-28 10:51:23夏瑋
      參花(上) 2015年2期
      關(guān)鍵詞:公子糾桓公齊桓公

      ◎夏瑋

      論孔子對管仲的辯證之評

      ◎夏瑋

      孔子對管仲的評價是宏觀評判,辯證客觀的。一方面,孔子給予管仲“仁”的稱許,對管仲從輔佐桓公、選賢舉能、通達人事等方面予以肯定;另一方面,孔子又批評管仲的不儉、僭禮和器小??傊鬃痈⒅貙Α叭省弊麽槍π?、實質(zhì)性詮釋,以評判國家大勢與發(fā)展走向。

      孔子 管仲 評價 辯證

      管仲,作為中國歷史上有著深遠影響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輔佐桓公,抗擊夷狄,一匡天下,成就霸業(yè),為后世為政之典范。管仲的所作所為也有種種評說,而孔子就是極具代表性的人物。孔子與管仲同處于春秋時期,對管仲的評價不僅接近史實,而且充分體現(xiàn)了孔子的敏銳眼光與博大胸懷。從《論語》《禮記》等古籍中,可以窺探孔子對管仲的品評,既有對其匡扶天下之功業(yè)的肯定,又有對其個人德行上的批評。

      一、孔子對管仲的稱贊主要體現(xiàn)在“仁”的稱許上。

      1.輔佐桓公

      《論語·憲問》:“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唬骸慈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1]齊桓公繼位之后,大肆討伐魯國,殺害公子糾,公子糾的老師召忽為之而殉,但管仲卻沒有,子路因此認為管仲于君于國不忠,不能稱其“仁”。面對子路的評說,孔子卻慨嘆管仲:“如其仁! 如其仁!”因為,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戰(zhàn)爭連綿不斷,社會遭受很大的破壞,而齊桓公卻在管仲的輔佐下,往往通過內(nèi)政外交,不訴諸武力和戰(zhàn)爭,解決諸侯之間的爭端,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獲得區(qū)域性的相對穩(wěn)定與發(fā)展。因此,孔子一再強調(diào),這就是管仲之仁。

      《論語·憲問》:“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釉唬骸苤傧嗷腹?,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保?]與子路一樣,子貢也提出了相同的問題,即管仲應屬“非仁”。子貢認為,齊桓公殺害公子糾,管仲身為公子糾的老師,不僅不以身殉難,反而還要輔佐桓公,這不能稱為仁。孔子對子貢的理解予以否定,他認為正是管仲對齊國的輔佐,才讓當下的百姓得到恩惠。試想如果沒有管仲,百姓都將會淪為蠻夷之人。既然胸懷輔政之志,那么管仲必然不會像匹夫匹婦般固守一端,自裁于溝瀆而無人知曉了。

      宋人邢昺注曰:“孔子聞子路言管仲未仁,故為說其行仁之事。言齊桓公九會諸侯,不以兵車,謂衣裳之會也。存亡繼絕,諸夏義安,皆管仲之力也,足得為仁。余更有誰如其管仲之仁。再言之者,所以拒子路,美管仲之深也?!保?]就整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大環(huán)境而言,齊桓公所建立的霸業(yè)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管仲提出,民為國之本,霸王之始在于民,并推行了諸多“牧民”措施,如重農(nóng)、富民、教禮等。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是齊國富國強兵的保證,孔子極為推崇管仲,多次稱許其仁,其主要原因就是管仲輔佐的巨大貢獻。

      2.選賢舉能

      一個國家社會的興衰成敗與人才的選拔任用息息相關(guān),從古至今,人才的使用往往被提升到國家的戰(zhàn)略高度。《論語》一書對此有充分的闡述,對于我國人才觀的構(gòu)建,具有理論意義。

      《論語·泰伯》載:“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己?!保?]舜依靠他的五位賢臣而治理了天下,周武王也因十位大臣而國家安定。自唐堯、虞舜以來,周武王時代是最為興旺的,所以才成就了眾人向往的太平盛世。而在春秋時期的社會轉(zhuǎn)軌期,諸侯在相互爭霸的復雜局勢之下,想要超越他國,尤其要重視人才的使用。而為齊國選拔優(yōu)秀的人才也就成為管仲輔政以來的首要重任。

      據(jù)《管子·小匡》載,管仲任齊相不久,就積極向齊桓公推舉了幾個部門的優(yōu)秀人選,使外交、經(jīng)濟、軍事等各司其職。《管子·大匡》載,管仲向齊桓公推薦了公子開方、季友、蒙孫等使臣,并根據(jù)各國不同實情,讓他們出使衛(wèi)、魯、楚等國,最終使各諸侯國歸服于齊。

      另據(jù)《禮記·雜記》,孔子對管仲的選賢任能也有評述,可作《論語》之補充與映照。子曰:“管仲遇盜,取二人焉,上以為公臣,曰:‘其所與游辟也,可人也!’管仲死,桓公使為之服。”[3]管仲遇竊賊,從中挑選出兩人推薦給齊桓公為臣,管仲認為,此二人是由于結(jié)交盜賊,所以犯法,而事實上他們都是可塑之人。管仲去世后,齊桓公命這兩個人為管仲服喪。可見這二人確實得到了桓公的任用。由此可見,管仲對人才選用并不拘泥于一事一時,即使有罪之身,也能揚其所善,用其所長,使其為國效力。

      3.通達人事

      《孔子家語·致思》:“子路問于孔子曰:‘管仲之為人何如?’子曰:‘仁也。’子路曰:‘昔管仲說襄公,公不受,是不辯也;欲立公子糾而不能,是不智也;家殘于齊,而無憂色,是不慈也;桎梏而居檻車,無慚心,是無丑也;事所射之君,是不貞也;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是不忠也。仁人之道,固若是乎?’孔子曰:‘管仲說襄公,襄公不受,公之暗也;欲立子糾而不能,不遇時也;家殘于齊而無憂色,是知權(quán)命也;桎梏而無慚心,自裁審也;事所射之君,通于變也;不死子糾,量輕重也。夫子糾未成君,管仲未成臣,管仲才度義,管仲不死束縛,而立功名,未可非也。召忽雖死,過與取仁,未足多也。’”[4]

      當孔子的學生依然糾結(jié)于管仲的為人道德的不忠,孔子卻以“仁”給予管仲最高的評價。圣人知曉知人論世的道理,不拘泥于一理,而是以通變通達的視角看待人事變遷。管仲就是這樣的仁人圣者,他不憂于家殘于齊,不慚心于桎梏,不拘于為公子糾而死,審時度勢,既立功名,亦稱仁人。就孔子而言,管仲對才能的發(fā)揮和對人事的通達,遠遠勝過了小德小義的重要性。如此也再次強調(diào)了孔子所言管仲之“仁”不拘小節(jié),乃大仁也。

      二、孔子對管仲私德的評價主要集中于不儉、僭禮和器小。

      除了對管仲的褒獎,孔子也辯證地看待管仲的個人德行。

      《論語·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1]這一記錄反映出孔子的如下觀點:

      第一,孔子認為管仲不儉。“三歸” 所指為何事?后世眾說紛紜,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觀點:(1)娶三女(何晏《論語集解》)。(2)家三處(愈樾《群經(jīng)平議》)。(3)藏泉幣之府庫(武億《群經(jīng)義證》)。雖然對“三歸”尚無定論,但無論取何種解釋,都可以看出管仲的不儉,而孔子的不滿也就十分明顯了。

      第二,孔子認為管仲僭禮。鄭玄曰:“人君別內(nèi)外于門,樹屏以蔽之。反坫,反爵之坫,在兩楹之間。若與鄰國君為好會,其獻酢之禮更酌,酌畢則各反爵于坫上?!保?]管仲身位卿大夫,卻使用了“塞門”“反坫”等天子諸侯之制,孔子批評其不知禮。在《禮記》中,孔子也有類似的表述:“管仲鏤簋而朱纮,旅樹而反坫,山節(jié)而藻棁。賢大夫也,而難為上也。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揜豆。賢大夫也,而難為下也。君子上不僭上,下不逼下?!保?]一直以來孔子力推周朝的禮樂制度,曾慨嘆:“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保?]“如有用我者, 吾其為東周乎?”[1]孔子曾憤慨于季氏使用八佾的行為,“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保?]所以管仲的僭越之舉是孔子無法容忍的。

      第三,孔子認為管仲器小。“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6]這是司馬遷對孔子之言進行的解釋。司馬遷認為,孔子之所以說管仲器小,是孔子認為周王室已然衰微,縱然桓公賢明,但管仲卻一味推崇霸道,不勉勵桓公行王道。但孔子多次對管仲給予“仁”的稱贊,可見孔子對管仲的功業(yè)給予極大肯定,不能單因此而稱其“器小”。結(jié)合前論,孔子或以管仲之不儉和僭禮為由,稱其器小。

      總之孔子對管仲的評價是存在辯證之論的,一方面是對管仲個人德行欠缺的批評,另一方面是對其功業(yè)仁德的贊賞??傮w而論,孔子更偏重于對管仲的肯定,這并非盲目評價,而是有“仁”作為衡量標準。作為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包含了愛誠忠恕、惠民施德等優(yōu)秀的品質(zhì)德行??v然孔子對“禮”極為推崇,他也并不因管仲的僭禮而將其否定,而是依舊稱其為“仁”,并從仁的角度教化弟子,客觀評價管仲。

      [1]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 何晏.論語注疏[M].北京: 中華書局影印,1998.

      [3] 孫希旦.禮記集解[M].北京: 中華書局,1989.

      [4] 王肅.孔子家語[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 程樹德.論語集釋[M].北京: 中華書局,1990.

      [6] 司馬遷.史記 [M].第二版.北京: 中華書局,1982.

      (作者單位:南通大學)

      (責任編輯 王曦)

      猜你喜歡
      公子糾桓公齊桓公
      “小節(jié)與大義”升格示例
      管鮑之交(下)
      齊桓公知人善任
      齊桓公遇委蛇
      齊桓公大敗山戎
      齊桓公管仲與鮑叔牙
      文史月刊(2014年4期)2014-09-25 23:52:10
      齊桓公現(xiàn)象
      讀者(2013年9期)2013-12-25 02:12:52
      齊桓公現(xiàn)象
      老馬識途
      蔡桓公諱疾致亡的責任探析
      随州市| 勃利县| 马鞍山市| 平南县| 诏安县| 乌拉特后旗| 绩溪县| 衡水市| 庆城县| 陵水| 当阳市| 蓝田县| 邹城市| 龙岩市| 印江| 南投县| 洛隆县| 洛阳市| 澎湖县| 奉贤区| 江都市| 东平县| 鄱阳县| 阿城市| 遵义县| 陇川县| 荣成市| 永仁县| 赤壁市| 东港市| 平谷区| 顺昌县| 读书| 荔浦县| 行唐县| 奇台县| 许昌县| 宿迁市| 达州市| 静乐县| 牟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