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東方大都市,西漢長安的規(guī)劃與建設出現了新的跡象,在某種意義上繼承并實現了秦始皇的都市建設設想。闕、臺、樓等顯著提升高度的宮廷建筑受到重視,反映了對“壯麗”、“重威”的追求,也體現出了新的建筑藝術和建筑美學理念。因“復道”形成的立體交通形式,實現了都市交通的進步。帝陵營建選高敞之地,“諸陵長安”和“長安諸陵”都市圈的形成,又構成另一種立體關系?!吧舷轮T陵”故事反映了對這種高差的歷史記憶?!霸脐柖肌迸c長安的關系又形成另一層次的高下對應結構。長安的北山和南山,被看作利用自然地貌以“表”的形式構成了事實上的北闕和南闕。西漢長安規(guī)劃者以“崇高”顯示皇權地位,以“上下”交錯營造都市建筑格局特殊美感的理念,通過多種形式表現出來。
關鍵詞:西漢長安;立體化;宮廷建筑;諸陵;云陽都;石門;南山
中圖分類號:K92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6248(2015)04-0005-08
公元前3世紀末至公元初年,中國城市史的突出成就表現為西漢長安的規(guī)劃與建設。作為形成國際影響的東方大都市,西漢長安的都市形制出現了新的跡象。闕、臺、樓等顯著提升高度的宮廷建筑受到重視,體現出通過“壯麗”形制追求“重威”效應的努力,也體現出了新的建筑藝術和建筑美學理念。因“復道”實現的立體交通,顯現出都市交通形式的進步。營建于高敞之地的帝陵和陵邑,因“諸陵長安”、 “長安諸陵”和“長安五陵”都市圈的形成,又構成另一種立體關系?!吧舷轮T陵”故事反映了對這種高差的歷史記憶?!霸脐柖肌迸c長安的關系又形成另一層次的高下對應格局。甘泉宮以北的石門可以看作長安都市圈的北闕。這一地標和“表南山以為闕”的所在與長安城區(qū)構成的另一等級的立體關系,也是我們在考察西漢長安都城建設的規(guī)劃思想時不宜忽視的。西漢長安都市建設體現的立體化趨向,在某種意義上繼承并實現了秦始皇的都市建設理念。其意識背景和文化條件,也值得研究者重視。西漢長安規(guī)劃者以“崇高”顯示皇權地位,以“上下”交錯營造都市建筑格局特殊美感的理念,通過多種形式表現出來。相關現象應當引起建筑史和城市規(guī)劃史研究者的關注?!爸赝?、“通天”、“求仙”、“厭勝”等意識背景,則是思想史、觀念史考察不宜忽視的對象。
一、闕、臺、樓:宮廷建筑的高程提升
先秦都市注重通過宮室高臺建筑營造君王貴族把握政治權力的氣勢。西漢長安未央宮據龍首山高地營建,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
宮廷建筑地上結構本身也注重高度追求。例如“闕”的營造就是典型例證。秦孝公和商鞅合作策動變法,重要舉措之一即自雍遷都咸陽?!妒酚洝肪?《秦本紀》載:“十二年,作為咸陽,筑冀闕,秦徙都之?!睆埵毓?jié)《正義》載:“劉伯莊云:‘冀猶記事,闕即象魏也。”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03頁?!妒酚洝肪?8《商君列傳》也寫道:“作為筑冀闕宮庭于咸陽,秦自雍徙都之。”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232頁?!凹疥I”,是咸陽的標志,也宣示秦文化登上了新的歷史階地[1-2]。
西漢長安都市建設的起始工程也包括“闕”?!妒酚洝肪戆恕陡咦姹炯o》:“蕭丞相營作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太倉?!迸狍S《集解》:“《關中記》曰:‘東有蒼龍闕,北有玄武闕,玄武所謂北闕。”司馬貞《索隱》:“東闕名蒼龍,北闕名玄武,無西南二闕者,蓋蕭何以厭勝之法故不立也?!墩f文》云‘闕,門觀也。高三十丈。秦家舊處皆在渭北,而立東闕、北闕,蓋取其便也。”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85頁。
《三輔黃圖》卷2又可見所謂“長樂宮東闕”,建章宮則有“建章鳳闕”,亦稱“鳳凰闕”、“別鳳闕”、“折風闕”、“嶕峣闕”何清谷校注《三輔黃圖校注》,三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頁,第117頁,第120頁至第121頁。?!短接[》卷179引《關中記》:“建章宮圓闕臨北道,闕臨北道,鳳在上,故號曰‘鳳闕也。閶闔門內東出有‘折風闕,一名‘別風。”李昉《太平御覽》,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871頁??梢婈I往往立于宮門,臨于大道?!段倪x》卷1班固《西都賦》有“樹中天之華闕”句,又寫道:“設壁門之鳳闕,上觚棱而棲金爵。內則別風之嶕峣,眇麗巧而聳擢?!薄吧衩鳈笃涮仄穑熨儒慷宪Q。軼云雨于太半,虹霓廽帯于棼楣?!薄芭示啥窗?,目鉤轉而意迷。舍欞檻而郄倚,若顛墜而復稽。”蕭統(tǒng)《文選》,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25頁,第27頁。張衡《文選》卷2《西京賦》:“表峣闕于閶闔”,“圜闕竦以造天,若雙碣之相望”。又贊美宮廷門闕“閶闔之內,別風嶕峣”,“干去霧而上達,狀亭亭以苕苕”蕭統(tǒng)《文選》,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38頁,第40-41頁。。闕前廣場形成公共空間,屢有聚眾甚多史例如《漢書》卷66《劉屈牦傳》記載漢武帝征和二年(前91)“巫蠱之禍”情景,說:“(太子劉據)毆四市人凡數萬眾,至長樂西闕下,逢丞相軍,合戰(zhàn)五日,死者數萬人?!薄稘h書》卷71《雋不疑傳》:“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黃犢車,建黃旐,衣黃襜褕,著黃冒,詣北闕,自謂衛(wèi)太子。公交車以聞,詔使公卿將軍中二千石雜識視。長安中吏民聚觀者數萬人。右將軍勒兵闕下,以備非常?!睋稘h書》卷8《宣帝紀》,漢宣帝五鳳二年(前56):“三月辛丑,鸞鳳又集長樂宮東闕中樹上,飛下止地,文章五色,留十余刻,吏民并觀?!敝腥A書局1962年版,第2881頁,第3037頁,第267頁。。高闕俯瞰平場,實現了皇家宮廷“壯麗”、“重威”的效能《史記》卷8《高祖本紀》:“蕭丞相營作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太倉。高祖還,見宮闕壯甚,怒,謂蕭何曰:‘天下匈匈苦戰(zhàn)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蕭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宮室。且夫天子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后世有以加也。高祖乃說。”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85頁。。所謂“狀亭亭以苕苕”、“眇麗巧而聳擢”,通過“樹中天”、“竦以造天”這種高程追求的營造實踐,也體現出了新的建筑藝術和建筑美學的理念。
班固《西都賦》關于宮殿建筑,說到“崇臺”,又言:“抗仙掌以承露,擢雙立之金莖。軼埃堨之混濁,鮮顥氣之清英?!崩钌谱ⅲ骸把猿新吨咭病!稘h書》曰:孝武又作柏梁、銅柱、承露仙人掌之屬矣?!笔捊y(tǒng)《文選》,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25頁,第27頁。其實,原始記載見于《史記》?!妒酚洝肪?8《封禪書》:“……其后則又作柏梁、銅柱、承露仙人掌之屬矣?!彼抉R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388頁。《史記》卷一二《孝武本紀》:“是時上求神君。”張守節(jié)《正義》:“《漢武帝故事》云:‘起柏梁臺以處神君,長陵女子也。先是嫁為人妻,生一男,數歲死,女子悼痛之,歲中亦死,而靈,宛若祠之,遂聞言宛若為生,民人多往請福,說家人小事有驗。平原君亦事之,至后子孫尊貴。及上即位,太后延于宮中祭之,聞其言,不見其人。至是神君求出局,營柏梁臺舍之。”第452頁?!妒酚洝肪?0《平準書》:“是時越欲與漢用船戰(zhàn)逐,乃大修昆明池,列觀環(huán)之。治樓船,高十余丈,旗幟加其上,甚壯。于是天子感之,乃作柏梁臺,高數十丈。宮室之修,由此日麗?!彼抉R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436頁。所謂“天子感之”者,也就是“高”即“壯”“麗”的理念占了上風?!稘h書》卷25上《郊祀志上》:“其后又作柏梁、銅柱、承露僊人掌之屬矣?!鳖亷煿抛⒁K林曰:“僊人以手掌擎盤承甘露?!鳖亷煿耪f:“《三輔故事》云建章宮承露盤高二十丈,大七圍,以銅為之,上有僊人掌承露,和玉屑飲之。蓋張衡《西京賦》所云‘立修莖之僊掌,承云表之清露,屑瓊蕊以朝餐,必性命之可度也?!卑喙獭稘h書》,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220頁。
《史記》卷28《封禪書》記載“柏梁臺災”事件?!坝轮嗽唬骸剿子谢馂?,復起屋必以大,用勝服之。于是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前殿度高未央,其東則鳳闕,高二十余丈司馬貞《索隱》:“《三輔黃圖》云‘武帝營建章,起鳳闕,高三十五丈。《關中記》:‘一名別風,言別四方之風?!段骶┵x》曰‘閶闔之內,別風嶕峣也?!度o故事》云‘北有圜闕,高二十丈,上有銅鳳皇,故曰鳳闕也?!钡?402頁?!稘h書》卷二四下《郊祀志下》說,建章宮“其東側鳳闕,高二十余丈。”第1245頁。。其西則唐中,數十里虎圈。其北治大池,漸臺高二十余丈,名曰泰液池。……乃立神明臺、井干樓,度五十余丈,輦道相屬焉。”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402頁。建章宮“前殿度高未央”,其東鳳闕“高二十余丈”,“漸臺高二十余丈”,“神明臺、井干樓,度五十余丈”。可知“有火災,復起屋必以大”的“大”,或突出體現為“高”的追求。
關于漢宮建筑高程的記載未必完全可信,然而可以作為我們考察當時宮廷營造的參考?!俺新丁薄跋烧啤薄案叨伞?,建章宮東鳳闕“高二十余丈”,或說“高三十五丈”《史記》卷12《孝武本紀》司馬貞《索隱》:“《三輔黃圖》云‘武帝營建章,起鳳闕,高三十五丈?!彼抉R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482頁。,未央宮東闕、北闕“高三十丈”《史記》卷8《高祖本紀》司馬貞《索隱》:“(未央宮)東闕名蒼龍,北闕名玄武,……高三十丈?!彼抉R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85頁。,“漸臺高二十余丈”,“神明臺、井干樓,度五十余丈”,都達到驚人高度。以西漢尺度大致每尺23.1厘米計丘光明《漢代尺度總述》說:“縱觀兩漢400余年,尺度應該說是基本保持統(tǒng)一的。西漢和新莽每尺平均長為23.2和23.09厘米,二者相差甚微,考慮到數據的一慣性,故厘定為23.1厘米。而東漢尺的實際長度略有增長,平均每尺23.5厘米。為了尊重實測數據,故東漢尺單位量值暫定為23.5厘米?!盵3],二十丈,相當于46.20米;三十丈,相當于69.30米;三十五丈,相當于80.85米;五十丈,相當于115.50米。以當時的建筑技術考慮,“神明臺、井干樓,度五十余丈”之說,看來其真實性是可疑的。但是西漢長安建筑追求超前之高度的風習,是確定的歷史真實。這在中國古代城市史和中國古代建筑史歷程中,是劃時代的歷史進步。
二、長安立體交通
與“宮室之修”,“高數十丈”的情形相對應,有特殊的交通結構以為配合。宮殿區(qū)“閣道”、“復道”的普及,最為引人注目。這種先進的交通道路形式,在秦代宮廷建筑規(guī)劃中的重要地位已經見諸史籍。但是其早期形式,可能戰(zhàn)國時已經出現。然而現在可以明確,“閣道”、“復道”在西漢長安城市交通結構中,得到了更高程度的普及。
班固《西都賦》寫道:“周廬千列,徼道綺錯。輦路經營,修除飛閣。”李善注:“輦路,輦道也。《上林賦》曰:‘輦道纚屬。如淳曰:‘輦道,閣道也。司馬彪《上林賦》注曰:‘除,樓陛也?!薄段鞫假x》關于長安宮殿區(qū)的交通形式,強調了這種交通形式的作用:“自未央而連桂宮,北彌明光而亙長樂。凌隥道而超西墉,掍建章而連外屬?!崩钌谱ⅲ骸把C《西京賦》注曰:‘隥,閣道也。”蕭統(tǒng)《文選》卷1,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27頁。所謂“凌”,所謂“超”,均是以立體方式實現了跨越式連接。
西漢長安“桂宮周匝十里,內有復道,橫北渡,西至神明臺”歐陽詢《藝文類聚》卷64引《三輔故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第1154頁。。“北宮有紫房復道通未央宮”,漢哀帝祖母傅太后居北宮,“從復道朝夕至帝所”,由于往來方便,以致經常干擾最高行政事務,“使上不得直道行”班固《漢書》卷81《孔光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356頁。?!妒酚洝肪?5《留侯世家》裴骃《集解》引如淳曰:“上下有道,故謂之復道?!彼抉R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042頁??磥恚瑥偷朗穷愃脐懮细呒軜蚴降目罩械缆穂4]。
漢文帝行中渭橋,曾有人從橋下走出,驚乘輿馬司馬遷《史記》卷102《張釋之馮唐列傳》:“上行出中渭橋,有一人從橋下走出,乘輿馬驚?!?,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754頁。。王莽時灞橋失火被焚毀,據說火災起因是橋下所寄居的貧民取暖用火不慎《漢書》卷99下《王莽傳下》:地皇三年(22),“二月,霸橋災,數千人以水沃救,不滅。”王莽下書曰:“乃二月癸巳之夜,甲午之辰,火燒霸橋,從東方西行,至甲午夕,橋盡火滅。大司空行視考問,或云寒民舍居橋下,疑以火自燎,為此災也?!卑喙獭稘h書》,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4174頁。??磥?,秦漢橋梁建筑已包括平闊灘地長長的引橋,復道之出現,無異于引橋在陸上的延長。有的學者稱這種建筑形式為“飛橋”或“天橋”,顯然注意到這種復道設計的最初起由是受到橋梁建筑的啟發(fā),而秦始皇“為復道,自阿房渡渭”,西漢桂宮“復道橫北渡”的文字記載,“渡”字的使用可以證實這一推論。
《史記》卷99《劉敬叔孫通列傳》說到漢惠帝在長安城中筑作復道的經過:“孝惠帝為東朝長樂宮,及間往,數蹕煩人,乃作復道,方筑武庫南。叔孫生奏事,因請間曰:‘陛下何自筑復道?高寢衣冠月出游高廟,高廟,漢太祖,奈何令后世子孫乘宗廟道上行哉?孝惠帝大懼,曰:‘急壞之。叔孫生曰:‘人主無過舉。今已作,百姓皆知之,今壞此,則示有過舉。愿陛下為原廟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廣多宗廟,大孝之本也。上乃詔有司立原廟。原廟起,以復道故?!彼抉R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725-2726頁。這一段復道,用于“東朝長樂宮”,可避免“數蹕煩人”,不再動輒清道戒嚴,影響交通,顯然是一種立體交叉形式《漢書》卷10《成帝紀》:“帝為太子,……初居桂宮,上嘗急召,太子出龍樓門,不敢絕馳道,西至直城門,得絕乃度,還入作室門。上遲之,問其故,以狀對。上大說,乃著令,令太子得絕馳道云?!鳖亷煿抛ⅲ骸敖^,橫度也。”斑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01頁。。討論秦漢時代的復道,不可不注意到這種早期立體交叉道路在交通史上體現了重要發(fā)明的意義。
西漢中晚期奢侈之風盛起,豪門權貴爭相仿效宮廷生活,霍禹“盛飾祠堂,輦閣通屬永巷,而幽良人婢妾守之”《漢書》卷68《霍光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950頁。。王鳳“大治第室,起土山漸臺,門洞高廊閣道,連屬彌望”《漢書》卷98《元后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4023頁。?!皬偷馈敝饾u成為宮廷之外相當普及的建筑形式。江蘇徐州漢畫象石有表現人似乎循屋頂行走于兩座樓閣之間的畫面[5],大概可以說明“復道”的形制?!痘茨献印け窘洝放u當時世風,說到“大構駕,興宮室,延樓棧道,雞樓井干”,“魏闕之高,上際青云;大廈曾加,擬于昆侖,修為墻垣,甬道相連?!薄皸5馈?、“甬道”,高誘注皆以為“復道”[6]?!梆馈币话銥閮蛇呌斜诘膴A道,或以此以為高注誤,其實有“甬道”形式的“復道”,如1969年甘肅武威雷臺漢墓出土陶樓四隅角樓以及門樓之間凌空相通的“復道”,兩邊就有障墻,以保證在地面弓弩射程內行者的安全[7]。這種建筑形式,或稱“飛橋”、“天橋”,提供了“復道”的實體模型甘博文《甘肅武威雷臺東漢墓清理簡報》:“院墻四角,各有一方形望樓,望樓之間以飛橋相連,橋身兩側皆有障墻,成懸槽之式,以防外面敵人之射襲?!陛d《文物》1972年第2期。甘肅省博物館《武威雷臺漢墓》:“院墻四隅上建角樓,高二層,各角樓之間和門樓,均架設有欄桿的天橋相通?!陛d《考古學報》1974年第2期。。所謂“復道”,或說“高廊閣道”、“延樓棧道”的興起,也是“上際青云”、“擬于昆侖”瘋狂追逐“高”“大”侈靡的都市建筑風尚的表現之一。但是這種建筑形式,確實促成了長安城市格局的立體化,顯示出超越簡單平面形式之單調陳舊傳統(tǒng)的新風格。
三、“諸陵長安”的立體組合與“上下諸陵”故事
以稍微寬廣的空間視角考察西漢長安建設的立體化趨向,可以關注諸陵邑與長安城的立體關聯。
楊寬討論西漢長安城市布局時曾經說道:“西漢長安城內,宮室、宗廟和官署占全城面積三分之二以上?!薄耙?guī)模巨大的皇宮、宗廟、官署、附屬機構以及達官貴人、諸侯王、列侯、郡主的邸第,占據了長安城的絕大部分。”[8]他還指出:“西漢陵邑應看作構成漢長安城的要素之一?!盵9-10]長安的都市功能,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借助諸陵邑的作用得到了補充。
西漢王朝在帝陵附近設置陵邑的制度,使官僚豪富遷居于此,每個陵邑大約聚居5千戶到1萬多戶,不僅用這種形式保衛(wèi)和供奉陵園,還形成了相對集中的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陵邑直屬位列九卿的太常管轄。于是,從高祖長陵起,到昭帝平陵止,形成了若干個直轄于中央的異常繁榮的準都市。這些陵邑,實際上也可以看作長安的衛(wèi)星城,或亦可看作“大長安”的有機構成劉文瑞《試論西漢長安的衛(wèi)星城鎮(zhèn)》,《陜西地方志通訊》1987年第5期;劉文瑞《我國最早的衛(wèi)星城鎮(zhèn)——試論西漢長安諸陵邑》,《咸陽師專學報》1988年第1期;王子今《西漢諸陵分布與古長安附近的交通格局》,《西安古代交通志》,陜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1]?!爸T陵”與“長安”合為一體,史籍因此稱“長安諸陵”《史記》卷129《貨殖列傳》,第3261頁。、“諸陵長安”《漢書》卷49《爰盎傳》,第2273頁。、“長安五陵”《漢書》卷92《游俠傳·原涉》,第3715頁。。
《漢書》卷8《宣帝紀》記述漢宣帝領導資質之形成的特殊路徑:“高材好學,然亦喜游俠,鬪雞走馬,具知閭里奸邪,吏治得失。數上下諸陵,周遍三輔,常困于蓮勺鹵中。尤樂杜、鄠之間,率常在下杜?!鳖亷煿抛ⅲ骸啊T陵皆據高敞地為之,縣即在其側。帝每周游往來諸陵縣,去則上,來則下,故言‘上下諸陵?!薄稘h書》,第237頁。班固《西都賦》說到諸陵邑形勢:“若乃觀其四郊,浮游近縣,則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名都對郭,邑居相承,英俊之域,紱冕所興,冠蓋如云,七相三公。與乎州郡之豪杰,五都之貨殖,三選七遷,充奉陵邑,蓋以強干弱枝,隆上都而觀萬國也?!薄段倪x》卷1,第23頁。四方精英,五都貨殖,都聚萃于諸陵邑。實際上“五陵”“近縣”,也成為強化“上都”威勢,令“萬國”仰望的文明勝地。這里廣聚天下“英俊”,集會州郡“豪杰”,又能夠較為顯著地打破傳統(tǒng)的地域文化界域,能夠毫無成見地吸取來自不同區(qū)域的文化營養(yǎng),于是文化的積累和文化的創(chuàng)獲也有突出的成效。分析西漢人才的地理分布,可知五陵薈萃英俊之士的說法,的確是歷史的真實。這一地區(qū)因此在實際上獲得文化領導的地位。張衡《西京賦》所謂“五縣游麗辯論之士,街談巷議,彈射臧否,剖析毫厘,擘肌分理,所好生毛羽,所惡成創(chuàng)痿”《文選》卷2,第43頁。,又說明這里甚至成為具有強有力的社會影響的輿論中心。
所謂“上下諸陵”,體現出“諸陵”與“長安”之間的立體關系。所謂“去則上,來則下”情形的體現,又見于漢文帝故事《史記》卷101《袁盎晁錯列傳》:“文帝從霸陵上,欲西馳下峻阪。袁盎騎,并車擥轡。上曰:‘將軍怯邪?盎曰:‘臣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騎衡,圣主不乘危而徼幸。今陛下騁六騑,馳下峻山,如有馬驚車敗,陛下縱自輕,奈高廟、太后何?上乃止。”第2740頁。。
四、關于“云陽都”
《漢書》卷6《武帝紀》記載:“(元封二年)六月,詔曰:‘甘泉宮內中產芝,九莖連葉。上帝博臨,不異下房,賜朕弘休。其赦天下,賜云陽都百戶牛酒?!边@里出現了“云陽都”。對于“云陽都”,顏師古注:“晉灼曰:‘云陽、甘泉,黃帝以來祭天圓丘處也。武帝常以避暑,有宮觀,故稱都也。師古曰:‘此說非也。都謂縣之所居在宮側者耳。賜不遍其境內,故指稱其都,非謂天子之都也。若以有宮觀稱都,則非止云陽矣?!薄稘h書》,第193頁。其實,可能晉灼的說法是正確的。王先謙《漢書補注》認為:“《禮樂志》載歌云:‘玄氣之精,回復此都。即謂云陽為都也。顏謂專指居在宮側者,無據?!蓖跸戎t《漢書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96頁。
《漢書》卷22《禮樂志》也有很可能言及“云陽都”的文字:“歌云:‘玄氣之精,回復此都?!鳖亷煿抛⑵鋵嵰惨詾椤按硕肌本褪恰霸脐栔肌保骸把蕴鞖庵匦磸陀诖嗽脐栔?,謂甘泉也?!薄稘h書》,第1065頁。陳直《漢書新證》寫道:“西漢未央、長樂二宮規(guī)模闊大之外,則數甘泉宮。甘泉在云陽,比其它縣為重要,故稱以‘云陽都。”陳直《漢書新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5頁。居延漢簡10.27及5.10關于改火的文書中,可見“別火官先夏至一日,以除隧取火,授中二千石、二千石官,在長安、云陽者,其民皆受,以日至易故火”字樣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照《居延漢簡釋文合?!罚本何奈锍霭嫔?,1987年版,第16頁,第8頁。,也說明云陽是僅次于長安,有時可以與長安并列的政治中心。班固《西都賦》言長安形勢,說到“其陰則冠以九嵕,陪以甘泉”《文選》卷1,第24頁。。所謂“陪以甘泉”,似可理解為云陽甘泉當時據有后世稱為“陪都”之地位的暗示。
《史記》卷28《封禪書》說,“柏梁臺災”事件發(fā)生后,漢武帝曾經以甘泉作為行政中心。亦可以理解為給予“甘泉”以“都”的地位?!耙园亓簽墓?,朝受計甘泉。公孫卿曰:‘黃帝就青靈臺,十二日燒,黃帝乃治明庭。明庭,甘泉也。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其后天子又朝諸侯甘泉,甘泉作諸侯邸?!标P于所謂“以柏梁災故,朝受計甘泉”,張守節(jié)《正義》:“顧胤云:‘柏梁被燒,故受記故之物于甘泉也。顏師古曰:‘受郡國計簿也?!薄妒酚洝?,第1402頁。行政典禮在這里舉行,又有“諸侯邸”設置,可知“云陽”“甘泉”確實在當時曾經具有“都”的地位。
“云陽都”地方是秦與西漢兩代長期經營的一個規(guī)模宏大的宮殿區(qū),據司馬相如《上林賦》,這里“離宮別館,彌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閣”《漢書》卷57上《司馬相如傳上》,第3026頁。,多處宮殿建筑即所謂“離宮別館”依“山”“谷”地形修造,自身也形成了呈立體態(tài)勢相互連屬,彼此映帶的格局。《漢書》卷八七上《揚雄傳上》載《甘泉賦》:“離宮般以相燭兮,封巒石關施靡虖延屬?!鳖亷煿抛ⅲ骸鞍悖B貌也。燭,照也。……施靡,相及貌。屬,連也?!薄稘h書》,第3526頁。
云陽甘泉宮在海拔400米左右的漢長安城北面,中心位置大約海拔1 000米。也屬于甘泉宮遺址范圍內的黃花山則海拔1 808.9米。在“長安、云陽”構成的可以稱作“大長安”的都城結構中,南北高程差異明顯。正因為如此,漢武帝在這里設置了皇家祭祀中心,并以為避暑勝地經常居留《史記》卷12《孝武本紀》:“公卿言‘皇帝始郊見泰一云陽?!睆埵毓?jié)《正義》:“《括地志》云:‘漢云陽宮在雍州云陽縣北八十一里。有通天臺,即黃帝以來祭天圜丘之處。武帝以五月避暑,八月乃還也?!钡?70頁?!稘h書》卷6《武帝紀》:“賜云陽都百戶牛酒。”顏師古注引晉灼曰:“云陽、甘泉,黃帝以來祭天圓丘處也。武帝常以避暑,有宮觀,故稱‘都也?!钡?93頁?!稘h書》卷66《劉屈牦傳》言巫蠱之禍發(fā)生時,“是時上避暑在甘泉宮?!钡?880頁?!稘h鼓吹鐃歌十八曲·上之回》所謂“夏將至,行將北。以承甘泉宮,寒暑德”,也透露了這層意思。《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640頁。。由此體會漢武帝關于“甘泉宮內中產芝,九莖連葉”詔文所謂“上帝博臨,不異下房”之“上”與“下”,也可以對長安都市圈的構成有立體化的理解。
五、甘泉“石闕”與“表南山之顛以為闕”
要理解西漢時代長安都城立體化建設規(guī)劃者的設計思想,或許還應當與長安周邊自然地理條件及地貌形勢相關照。
司馬相如《子虛賦》有關于大山崇峨的描寫:“崇山巃嵷,崔巍嵯峨,深林巨木,嶄巖嵾嵯,九嵏、嶻嶭,南山峨峨。巖陁甗锜,嶊崣崛崎?!薄妒酚洝?,第3022頁?!熬艒浮薄澳仙健币槐币荒?,是以長安為中心的。班固《西都賦》也說長安形勢,指出南北方向都有形勢“崇”“冠”的高山:“其陽則崇山隱天,幽林穹谷。”“其陰則冠以九嵕,陪以甘泉?!薄段倪x》卷1,第24頁。
與“南山”形勢形成對應關系的長安以北的“高山”,據《藝文類聚》卷62引劉歆《甘泉宮賦》的記述,曾經被漢帝國最高執(zhí)政者以為帝居,“為居”“為宮”,內心看作具有神圣意義的所在:“回天門而鳯舉,躡黃帝之明庭。冠高山而為居,乘昆侖而為宮。按軒轅之舊處,居北辰之閎中。背共工之幽都,向炎帝之祝融。封巒為之東序,緣石闕之天梯?!睔W陽詢《藝文類聚》,汪紹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
所謂“天門”、“石闕”,應當就是甘泉宮向北扼守直道通路的石門。石門在今陜西旬邑境內。石門山海拔1 855米,南坡稍緩,臨北則山勢峻拔、崴嵬陡立?!对涂たh圖志》卷3《 關內道三》“寧州三水縣”條:“石門山在三水縣東五十里,峯巖相對,望之似門?!薄对涂たh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62頁。又《元和郡縣圖志》卷3《 關內道三》“寧州真寧縣”條:“子午山,亦曰橋山,在縣東八十里,黃帝陵在山上,即羣臣葬衣冠之處?!妒酚洝吩粷h武帝北巡朔方,還祭黃帝冢于橋山?!庇帧跋鍢房h”條:“秦故道,在縣東八十里子午山。始皇三十年,向九原抵云陽,即此道也?!钡?5-66頁。明趙廷瑞修《陜西通志》卷2《土地二·山川上》“邠州淳化縣”條:“石門山在縣北六十里,兩山壁立如門?!庇帧叭h”條:“黑石巖在縣東五十里石門山之西,其山石色似漆,壁立萬仞?!壁w廷瑞修,馬理、呂柟纂《陜西通志》,總校點:董健橋,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82-83頁。沈青峰撰雍正《陜西通志》卷13《山川六·邠州·三水縣》又寫道:“石門山一名石闕,在縣東六十里,相傳為秦太子扶蘇賜死處。碑刻剝落不可考?!蔽臏Y閣《四庫全書》本?!度h志》記載:“石門,在漢名石闕,高峻插天,對峙如門。漢武時于此立關?!痹S鳴盤《方輿考證》卷37《邠州·三水縣·山川》,清代濟寧潘氏華鑒閣本。揚雄《甘泉賦》:“離宮般以相燭兮,封巒石關施靡虖延屬?!薄稘h書》卷87上《揚雄傳上》,第3525-3526頁。漢時稱作“石闕”的石門,當時已經是屬于甘泉宮殿區(qū)的重要名勝,也可以看作規(guī)模宏大的“前熛闕而后應門”,“閌閬閬其寥廓兮,似紫宮之崢嶸”揚雄《甘泉賦》,《漢書》卷87上《揚雄傳上》,第3528頁?!伴`閬閬”,形容門闕之高偉?!段倪x》卷7《甘泉賦》李善注:“閌,高也?!墩f文》曰:閬閬,高大之貌也?!钡?13頁。的甘泉宮的北闕?!度o黃圖》卷5引《云陽宮記》說甘泉宮形勢:“宮東北有石門山,岡巒糾紛,干霄秀出,有石巖容數百人,上起甘泉觀?!焙吻骞刃Wⅰ度o黃圖校注》,第318頁。而“闕,觀也”《太平御覽》卷179引崔豹《古今注》曰:“闕,觀也。于前所以標表宮門也。其上可居,登之可逺觀?!钡?71頁。,石門即石闕。石闕,《史記》卷117《司馬相如列傳》載《上林賦》及《漢書》卷87上《揚雄傳上》載《甘泉賦》作“石關”《史記》,第3037頁?!稘h書》,第3525頁。?!稘h鼓吹鐃歌十八曲·上之回》:“上之回,所中益。夏將至,行將北。以承甘泉宮,寒暑德。游石關,望諸國,月氏臣,匈奴服。令從百官疾驅馳,千秋萬歲樂無極?!薄端螘?,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640頁。也稱“甘泉宮”近旁的這處特殊地形構成為“石關”。
經“石關”可以北行。又司馬相如《上林賦》有“道盡涂殫,回車而還。招搖乎襄羊,降集乎北纮,率乎直指,闇乎反鄉(xiāng),蹷石關,歷封巒”文句。下文又說到“過鵲,望露寒”。裴骃《集解》引《漢書音義》:“皆甘泉宮左右觀名也?!薄妒酚洝肪?17《司馬相如列傳》,第3037頁?!稘h書》卷57上《司馬相如傳上》顏師古注:“張揖曰:‘此四觀武帝建元中作,在云陽甘泉宮外?!钡?567頁。《漢書》卷87上《揚雄傳上》:“甘泉本因秦離宮,既奢泰,而武帝復增通天、高光、迎風。宮外近則洪涯、旁皇、儲胥、弩阹,遠則石關、封巒、枝鵲、露寒、棠梨、師得,游觀屈奇瑰瑋?!薄稘h書》,第3534頁。揚雄《甘泉賦》也有語意相近的內容:“于是事畢功弘,回車而歸,度三巒兮偈棠梨”《文選》卷7《甘泉賦》李善注:“三巒,即封巒觀也?!钡?15頁。,“天閫決兮地垠開?!薄稘h書》卷87上《揚雄傳上》。顏師古注:“三巒即封巒,觀名也。棠梨,宮名?!钡?533頁。
石門,以其天然神造之雄峻地勢,被看做“天閫”之“決”、“地垠”之“開”,即被作為甘泉宮的北闕,又被作為秦直道最南端的雄關。經石門北上,可以行直道而“疾驅馳”,“率乎直指”,通于北邊。
《史記》卷6《秦始皇本紀》說到秦始皇時代的宮廷建設規(guī)劃:“先作前殿阿房,……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薄妒酚洝?,第256頁。“南山之顛”被認定為南“闕”。這一城市規(guī)劃理念在漢代得以繼承。典型的例證是《漢書》卷99上《王莽傳上》:“(元始四年)其秋,(王)莽以皇后有子孫瑞,通子午道。子午道由杜陵直絕南山,徑漢中?!鳖亷煿抛⒁龔堦淘唬骸皶r年十四,始有婦人之道也。子,水;午,火也。水以天一為牡,火以地二為牝,故火為水妃,今通子午以協(xié)之?!鳖亷煿耪f:“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通南北道相當,故謂之‘子午耳。今京城直南山有谷通梁、漢道者,名‘子午谷。又宜州西界,慶州東界,有山名‘子午嶺,計南北直相當。此則北山者是‘子,南山者是‘午,共為‘子午道。”《漢書》,第4076頁。顏師古將“子午嶺”和“子午道”并說,又將直道所循子午嶺和子午道所循子午谷“計南北直相當”者聯系在一起的說法,即所謂“此則北山者是‘子,南山者是‘午,共為‘子午道?!贝_實,秦直道循子午嶺北行,而“直”正是“子午”的快讀合音,由杜陵南行直通梁、漢的子午道也有類似的情形。宋人宋敏求《長安志》卷一一《縣一·萬年》寫道:“福水,即交水也?!端涀ⅰ吩唬骸铣蟹ā⒂拗T水,出縣南山石壁谷(今案:亦作石鱉谷,今稱石砭峪。),南三十里與直谷(今案:今子午谷。)水合,亦曰子午谷水?!苯癖尽端涀ⅰ窡o此文?!短藉居钣洝肺呐c此同,而不云出《水經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又《長安志》卷一二《縣二·長安》:“豹林谷(今案:今稱抱龍峪)水。出南山,北流三里,有竹谷水自南來會,又北流二里,有子午谷水自東來會(今案:“自東來會”疑當作“自西來會”)。自此以下亦謂之子午谷水。”宋敏求《長安志》,辛德勇、郎潔點校,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年版,第365頁,第388頁?!爸惫取睉斠彩恰白游绻取钡目熳x合音《咸寧縣志》卷1《南山諸谷圖》中,“石鱉峪”旁側標注“竹”,“竹谷”音近“直谷”,由此可以推想“竹谷”或許也應從音讀的線索考慮與“子午谷”的關系。。另外,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還有,漢魏子午道秦嶺南段又曾經沿池河南下漢江川道?!俺亍被驗椤爸薄敝艮D。也就是說,很可能子午道循行的河道,也曾經被稱作“直河”[12]?!端涀ⅰゃ嫠芳捶Q“直水”,相近又有“直谷”、“直城”《水經注·沔水》:“漢水又東合直水,水北出子午谷巖嶺下,……又東南歷直谷,徑直城西?!薄皾h水又東合旬水,水北出旬山,東南流徑平陽戍下,與直水枝分東注?!贬B道元著,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649-650頁。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卷17《子午谷道》引《一統(tǒng)志》《興安府》卷《山川目》云:“直水在石泉縣東,接漢陰縣界,一名遲河,……《縣志》,池河在縣東五十里,……亦名遲河?!灾边t聲相近而訛也?!眹栏麑懙溃骸皺z《水道提綱》一三、《一統(tǒng)志》及今世地圖,池水即古直水?!迸_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5年9月版,第672頁至第673頁。。
這樣,“表南山之顛以為闕”者,與秦直道的石門,即亦可以看作甘泉宮“北山”之“闕”者,形成了南北對應的關系。
班固在《西都賦》中,評述長安“睎秦領,睋北阜”的勝狀《文選》卷1,第23頁。。也指出一南一北兩座山嶺,成為長安立體景觀的重要構成要素。
六、西漢長安都城建設立體化的歷史文化條件
不僅“表南山之顛以為闕”體現出秦漢都城規(guī)劃的繼承關系,《史記》卷8《高祖本紀》關于蕭何營造未央宮,“立東闕、北闕?!睆埵毓?jié)《正義》:“《括地志》云:‘未央宮在雍州長安縣西北十里長安故城中。顏師古云:‘未央殿雖南向,而當上書奏事謁見之徒皆詣北闕,公交車司馬亦在北焉。是則以北闕為正門,而又有東門、東闕,至于西南兩面,無門闕矣。蕭何初立未央宮,以厭勝之術理宜然乎?按:北闕為正者,蓋象秦作前殿,渡渭水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薄妒酚洝罚?85頁。指出了漢長安城建設與秦都咸陽的關系以及漢人“象秦”的思路。又如《史記》卷6《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大治宮室,曾“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又“令咸陽之旁二百里內,宮觀二百七十復道、甬道相連”《史記》,第256頁。。西漢長安“復道”等立體交通形式的建設,應當也繼承了秦代的設計思想和營造技術。要透徹地理解并完整地說明西漢長安都城建設的立體化傾向,有必要了解秦都城規(guī)劃理念對西漢的影響。
西漢長安都城建設立體化表現之突出跡象,即對高度的追求,無疑應有建筑技術條件以為保障。然而這種追求的意識背景,尤其是我們應當注意的。
這種建設理念首先的出發(fā)點,或是“重威”。據《史記》卷8《高祖本紀》,蕭何言“夫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史記》,第385頁。,《漢書》卷1下《高帝紀下》的記載是“夫天子以四海為家,非令壯麗亡以重威”《漢書》,第64頁?!短接[》卷173引《漢書》作“非壯非麗無以威四夷”,第844頁。。后代學者有對這種“壯麗”對于“重威”之作用的分析宋代學者邵博《邵氏聞見后錄》卷25記錄了他考察秦及漢唐宮殿遺存的感受:“予昔游長安,遇晁以道赴守成州,同至唐大明宮,登含元殿故基。蓋龍首山之東麓,高于平地四十余尺。南向五門,中曰丹鳳門,正面南山,氣勢若相高下,遺址屹然可辨。……明日,追隨以道入咸陽,至漢未央、建章宮故基,計其繁伙宏廓,過大明遠甚。其兼制夷夏,‘非壯麗無以重威,可信也。又明日至秦阿房宮一殿基,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所謂‘上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直抵南山,表山之巔為闕者,視未央、建章又不足道?!鄙鄄渡凼下勔姾箐洝?,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202頁。說到由“高”體現的“宏廓”“氣勢”對于“重威”的意義。,或言“壯麗”可以“示尊”石介《南京夫子廟上梁文》:“制度不恢廓,宮室不壯麗,無以示圣人之尊,天明不昭,眾庶何所仰也?”《徂徠石先生全集》卷20《啟表移注文》,清康熙五十六年刻本。、“表德”王先謙《日本源流考》卷4“圣武天皇”條:“(圣武天皇神龜元年冬十月)太政官奏:‘……京師帝王所居,萬國所朝,自非壯麗,何以表德?”清光緒二十八年刻本。這一認識應當來自中國。,其實與“重威”亦多關聯。
另一重要動機是“通天”。云陽“通天臺”命名,可以直接體現這一理念?!巴ㄌ炫_即黃帝以來祭天圜丘之處”之說值得重視?!洞呵锓甭丁り栕痍幈啊罚骸叭酥鹘熘h天之所遠,大天之所大,小天之所小?!碧K輿撰,鐘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328頁。與天意相通,對于當時的執(zhí)政者是重要的。
另一相關的意識基點是“求仙”?!妒酚洝肪?2《孝武本紀》:“……又作栢梁、銅柱、承露僊人掌之屬矣。”裴骃《集解》:“蘇林曰:‘仙人以手掌擎盤承甘露也。”司馬貞《索隱》:“《三輔故事》云:……建章宮承露盤高三十丈,大七圍,以銅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飲之。故《張衡賦》曰:‘立修莖之仙掌,承云表之清露是也?!薄妒酚洝?,第459頁?!度龂尽肪?1《魏書·王粲傳》:“昔漢武信求神仙之道,謂當得云表之露以餐玉屑,故立僊掌以承高露?!雹?/p>
用以“厭勝”,也是營造超高建筑的目的之一。柏梁臺災后,“越俗有火災,復起屋必以大,用勝服之”的說法為漢武帝信從,所謂“大”,是往往亦體現為“高”的。元人舒頔《績溪縣上梁文(辛亥八月十日庚寅)》:“完矣美矣,非壯麗無以敵山川之勝?!雹谶@應是另一形式的“厭勝”思路。
都市建設的立體化的實現,因高度追求而實現。這種意識也許還有我們尚未可全面理解的深層涵義。漢鏡銘文“登高明望四?!?,體現“高”或“高明”與“四海”“天下”的關系,顯然也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參考文獻:
[1] 王子今.秦定都咸陽的生態(tài)地理學與經濟地理學分析[J].人文雜志,2003(5):15-120.
[2]王子今.從雞峰到鳳臺:周秦時期關中經濟重心的移動[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25(3):1-6.[3]丘光明.中國歷代度量衡考[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55.
[4]王子今,馬振智.秦漢“復道”考[J].文博,1984(3):20-24.
[5]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江蘇徐州漢畫象石[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
[6]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M].馮逸,喬華,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9.
[7]王子今.秦漢“甬道”考[J].文博,1993(2):23-31.
[8]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9]楊寬.西漢長安布局結構的探討[J].文博,1984(1):19-24.
[10]楊寬.西漢長安布局結構的再探討[J].考古,1989(4):348-356.
[11]王子今.西漢長安居民的生存空間[J].人文雜志,2007(2):150-158.
[12]王子今.秦直道的歷史文化觀照[J].人文雜志,2005(5):1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