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
不論是古人還是今人,在詩文中常常既寫山又寫水,于是我們就擁有了龐大的文學(xué)寶庫。
山水相連,是一種美好的寫作思維。
佳作無限,美不勝收。
如李白的《望天門山》,有山的奇特,水的浩蕩,意境開闊,氣象雄偉: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如張志和的《漁歌子》,著色明麗,畫面清秀,山水相映,情趣悠閑: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fēng)細雨不須歸。
如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西湖的水光山色,晴姿雨態(tài),作者的贊嘆之情,全在其中: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如陶弘景《答謝中書書》,總提分述,有山有水,有聲有色,有敘有議: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fù)有能與其奇者。
如教材中的名篇《桂林山水》,章法嚴謹,句式秀美,巧設(shè)比較,語言清麗,盡顯游歷于美好山水之中的贊美之情:
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蔽覀兂酥敬?,蕩漾在漓江上,來觀賞桂林的山水。
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后移。
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泰山,游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tài)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霧迷蒙,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山水相連:一種詩文寫作的思維,一種繪景抒情的筆調(diào),一種作品間架的形式,一種語言運用的載體,一種閱讀分析的角度。
作品中,讀物中,教材中,無數(shù)的山水之作讓我們陶醉:山水小品,模山范水,山水畫卷,奇山異水,山光水色,山容水態(tài),山青水碧,山高水長,山重水復(f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