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
摘 要:小品《花木蘭從軍》引發(fā)爭議。因為《木蘭辭》許多地方語焉不詳,關(guān)于木蘭的生卒年、故里,其人其事存在很大爭議,從而形成了有趣的花木蘭現(xiàn)象?!赌咎m辭》是文學作品,但它塑造的花木蘭確實表現(xiàn)了中國婦女的英雄氣概和高尚道德。不論花木蘭其人其事存在何種爭論,“她”的影響和價值早已得到人民群眾的公認。
關(guān)鍵詞:《木蘭辭》;花木蘭現(xiàn)象;文學作品;影響和價值
最近,演員賈玲的小品《花木蘭從軍》將巾幗英雄花木蘭,演繹成貪吃、不孝、胸無大志、貪生怕死的“傻大妞”,徹底顛覆了傳統(tǒng)認識中關(guān)于花木蘭聰慧孝順、剛毅勇敢、能文能武的英雄形象,引發(fā)了很大的爭議。自稱“木蘭故里”河南虞城的“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和湖北黃陂木蘭文化研究會都公開表示對顛覆女英雄形象行為的不滿,認為“民族英雄不容詆毀”。[1]對此,附和者與反對者均有之。那么,應該怎樣看待歷史上的花木蘭現(xiàn)象呢?
一、有趣的花木蘭現(xiàn)象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笧槭邪榜R,從此替爺征?!?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2]這是一首流傳很廣的北方民歌《木蘭辭》(又名《木蘭詩》 《木蘭詞》),它講述了一位英勇的北方女子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這個女子就是花木蘭,她的故事在后世影響深遠。《木蘭辭》一直被列入中小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青年學生所傳誦。多年來,花木蘭的事跡和形象被多種樣式的文藝作品所表現(xiàn),尤其是電影、電視劇多次重拍,從而影響到美國乃至全世界。“木蘭從軍”的故事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在保衛(wèi)國家的戰(zhàn)斗中做出驚天動地的壯舉。
但是,由于《木蘭辭》在許多地方語焉不詳,所以,關(guān)于木蘭的生卒年和故里乃至其人其事存在很大爭議,至今依然沒有定論;就連《木蘭辭》到底是哪個朝代的人所寫,也是眾說紛紜,從而形成了有趣的花木蘭現(xiàn)象。
二、花木蘭是怎么姓“花”的?
關(guān)于花木蘭的姓氏有不同的說法?!赌咎m辭》只說到她的名字而沒有說她的姓氏。后來的人有的說她姓朱,有的說她復姓木蘭,有的說她姓宋。晉宋之際的學者何承天在《姓苑》一書中認為花木蘭姓木,是孔子的弟子端木賜(子貢)之后,端木氏曾因避仇而改姓木。
但更多的記載卻說她姓魏。河北完縣木蘭廟中的石碑記載:“神姓魏,字木蘭?!贝吮⒂谠另樔辏?332年)四月四日,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記載花木蘭事跡的碑刻。明人朱國幀《涌幢小品》、清代《孝烈將軍祠辨誤正名記》 《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等文獻資料也都附和了花木蘭姓魏之說。此外,《亳州志》 《歸德府志》 《完縣志》 《江南通志》 《鳳陽府志》 《潁州府志》 《保定府志》等史料都異口同聲地持這一說法。
如果說這些記載都出于野史筆記或方志、碑文,可信程度并不很高的話,那么《大清一統(tǒng)志》這樣的史料應該是很嚴肅的了,在其卷一百二十九中也有“木蘭,魏氏女”的記載。[3]如此看來,花木蘭的真實姓名應該是魏木蘭。
那么,為什么人們又習慣以花木蘭作為這位女英雄的稱呼?“花”字又從何而來呢?
據(jù)清代劉溎年《三十二蘭室詩鈔》載:元朝末年,有人在定州(今屬河北)城東一里處為花木蘭建了祠碑,該碑文說木蘭姓魏,名木欒,“欒”“蘭”音近,漸漸地就訛為“木蘭”了。還有資料說木蘭的乳名叫做花孤,她又是美如鮮花的女子,把乳名和正式名字合為一處,故俗稱為花木蘭了。這種說法十分牽強,只能認為是猜測、推想,不足為據(jù)。
花木蘭這個名字之所以成為至今仍為大家所接受的一種稱呼,比較可信的說法是因為明代著名戲劇家徐渭(字文長)在《四聲猿》中一口咬定木蘭姓花。[4]徐渭名氣很大,明清時代戲曲興盛,《四聲猿》的影響又很大,花木蘭這個稱呼于是便在民間得以廣泛流行,甚至還敷衍出了木蘭的阿爺叫花弧,紅妝的阿姊叫花木蓮,磨刀的弟弟叫花雄,母親是花袁氏。
三、花木蘭的籍貫究竟是哪里?
安徽亳州、山東任城、陜西延安、湖北黃陂、河北魏郡、河南商丘等,都稱本地為“木蘭故里”,但是能經(jīng)得起查考的卻不多。
如果依照大多數(shù)的說法和權(quán)威資料的認定,花木蘭應為安徽亳州人。《亳州志》說花木蘭是“亳州東魏村人”,并有“孝烈祠久在東關(guān)外”。[5]東魏村的后面至今尚有一個很大的孤堆,當?shù)厝私兴拔汗露选?,說是花木蘭的墳墓。河北完縣的方志中,也說木蘭是亳州人。如姚奎《木蘭歌》引文寫道:“又考雜記,孝女,亳州人”;明代完縣知縣何出光《木蘭祠賽神曲》引文也說:“將軍亳州人,魏氏女”;明代的朱國幀也認為花木蘭是亳州人?!洞笄逡唤y(tǒng)志》關(guān)于花木蘭籍貫的記載與《亳州志》相同,稱她是“譙郡城東魏村人”。
但是,如果不僅依資料而且據(jù)實地考查,則《歸德府志》說花木蘭是河南商丘的虞城縣人的記載似乎更確切些。清代詩人劉溎年《三十二蘭室詩鈔》說,花木蘭若為亳州人,嚴格地說并不確切,因為按《尚書》記載,古代有三處亳地:西亳在今河南偃師,南亳在今河南商丘,東亳在今山東曹州南與商丘接界處。花木蘭的籍貫為哪個亳地,讓人費猜。從劉溎年的記載看,花木蘭不是商丘(即古代的歸德)人就是魯西南人,而不是安徽亳州人。因為從《亳州志》看,“漢晉諸儒從無以譙為亳之說,后周始改為亳,亦遙取商丘之亳為名稱爾?!?/p>
尤其應該注意的是,在河南虞城縣南營郭北魏莊的花木蘭故居,遺有花木蘭祠和石碑兩通?;咎m祠始建于唐,北宋末年毀于兵燹,金代泰和年間(1201—1208年)進行修復。元代元統(tǒng)二年(1334年)又加以擴建,祠宇占地面積十五畝,有三個院落和一百多間房屋,圍墻內(nèi)外置有近百株唐槐宋柏,規(guī)模很是恢宏壯觀。清嘉慶十一 年(1806年),僧人堅讓、堅科及其徒眾又募資修祠立碑,并重塑了花木蘭戎裝坐像和她少年時代的全家像。
可惜這些建筑和神像,大部分毀于后來的戰(zhàn)火,只有兩通木蘭祠碑完好地保留了下來:一為元代《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二為清代《孝烈將軍祠辨誤正名記》碑。這兩通木蘭祠碑的內(nèi)容,都是考查辨證木蘭祠、像及其所處時代的重要依據(jù)。
此外,據(jù)方志記載,河南虞城縣自唐代就有紀念花木蘭的活動,每年農(nóng)歷四月初八為木蘭祭祀日,儀式隆重而熱烈,漸漸沿襲成為盛大的廟會。所以,不論從祠宇、碑刻、還是民間習俗看,河南商丘的虞城縣當為花木蘭的故里。2007年5月22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做出決定,命名虞城縣為“中國木蘭之鄉(xiāng)”,并同意虞城縣掛牌成立“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6]
四、花木蘭是哪個時代的人?
唐代的李冗在《獨異志》中說:“古有女木蘭者,代其父從征,身備戎裝,凡十三年,同伙之卒不知其是女兒?!盵7]唐代人稱花木蘭為古人,可見其年代已很久遠。《獨異志》的內(nèi)容是按時代的先后順序排列的,李冗在該書中把花木蘭置于漢代人物之中,所以把她稱為古人。
與李冗的認識相同,河北完縣的木蘭廟碑也說花木蘭是漢朝人:“漢文帝時,單于侵境,大括天下民以徹,神父當行戍,父極痛無一男子可代己者,哀嘆良久,竟行?!焙纬龉獾摹赌咎m祠賽神曲》引文寫得更詳細:“漢文帝時,單于寇邊,帝親征,大括民兵,殆可空國。將軍以父老,不任授甲,身偽其子以行?!盵8]
但是,《亳州志》《歸德府志》等的記載又說花木蘭是隋唐人。花木蘭究竟是哪個時代的人?史料記載甚少,廣為流傳的《木蘭辭》自然就成了一個重要憑據(jù)。按照習慣說法,《木蘭辭》最早見于南朝,那么花木蘭生活的年代至少不會晚于南北朝。但是,問題并不是這么簡單,因為所憑藉的這篇《木蘭辭》究竟產(chǎn)生于什么時代,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聚訟紛紜的問題。
《木蘭辭》首見于北宋學者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中所引的《古今樂錄》,而《隋書·經(jīng)籍志》 《舊唐書》 《新唐書》等正史都說《古今樂錄》是南朝僧人智匠于公元568年編撰的。那么,《木蘭辭》應作于蕭梁之前;后來又有人論證它為北朝樂府民歌。于是,現(xiàn)在通行的觀點是將它定性為“南北朝民歌”。[9]
《木蘭辭》成書之前,戰(zhàn)亂連連,混亂不堪。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將國都由平城遷到洛陽,并大力改革鮮卑舊俗。公元523年,柔然等六地(今內(nèi)蒙古一帶)士兵發(fā)動起義,于是北魏和起義的柔然發(fā)生戰(zhàn)爭,到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東西兩個部分。此間發(fā)生了12年的戰(zhàn)亂。這和《木蘭辭》中“同行十二年”的時間相符。由此似乎證明,花木蘭當為南北朝人。
可是,也有人認為《木蘭辭》并非南北朝時期的作品,而是成書于隋末或唐初。齊天舉在《關(guān)于〈木蘭詩〉的著錄及其時代問題》一文中,從《木蘭辭》所反映的名物制度、風俗習慣、語言風格諸方面進行全面考察,如詩中自市鞍馬的情節(jié),是一種寓兵于農(nóng)的府兵制度,而《新唐書·兵志》明確記載府兵制“備于隋,興于唐”,可見花木蘭從軍之時不會早于隋唐;《木蘭辭》中的“兵帖”“明堂”“策勛”“大兒”“爺娘”等名物制度和習慣用語,都明顯帶有隋唐時期的遺跡;特別是花木蘭征戰(zhàn)歸來后“對鏡貼花黃”這一極具時代特點的裝束,《通鑒·陳紀》明確說是周宣帝宇文斌“禁天下婦人不得施粉黛,自后宮人皆黃眉墨妝”,即是說“貼花黃”起源于北周,那么花木蘭告別軍旅生活的時間不會早于周宣帝末年。因為從這以后,文人歌詠中才有對這種裝束的描寫。[10]
客觀地說,將花木蘭的故事背景放在隋唐之際去考察,比較符合實際。從《隋書·西突厥傳》的記載看,突厥一國分為二可汗(啟明可汗、處羅可汗),他們自相仇敵,歲歲交兵不斷,殘酷廝殺有數(shù)十年時間;后來,二可汗均無力支撐天下,不得不都歸附于曾經(jīng)介入過他們戰(zhàn)爭的隋朝。而隋朝在介入他們戰(zhàn)爭時,又曾經(jīng)大量征兵,花木蘭極有可能就在其中。
另外,在北部中國有很長一段時期,政治制度難以一朝劃一,“天子”與“可汗”混稱,胡俗與漢制摻雜,《木蘭辭》中涉及到的典制、名物及風俗習慣等,較為符合隋唐之際的環(huán)境和背景。因此,《大清一統(tǒng)志》說:“隋恭帝時募兵戍北方;木蘭以父當往而老羸,弟妹俱稚,即市鞍馬,請于父代戍,歷十二年,人不知為女子”[11] 。與以上說法大致相同的還有《江南通志》等,均認為花木蘭的生活時代應在隋唐之際。
五、花木蘭其人其事為何不見正史記載?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女扮男裝,從軍征戰(zhàn)疆場的奇女子其實并不缺乏記載。例如新舊《唐書》都載有西川節(jié)度使崔寧之妾任氏“魁偉果幹”,在成都被楊子琳叛軍包圍的危急之時,散十萬家財,招募千名義勇,組成一支保家衛(wèi)國的志愿軍,一舉打敗了強大的叛軍,為國建功。[12] 當時著名邊塞詩人岑參寫詩贊她:“甲士千群若障云,一身出戰(zhàn)定三軍?!盵13]
明人劉惟德著有《韓木蘭(娥)傳》:少女木蘭,姓韓,原名娥,生于元末,系四川閬中人。韓木蘭幼年就失去雙親,與叔父韓立相依為命。12歲那年,農(nóng)民起義烽火連天,木蘭遂女扮男裝,改名韓天保,代叔父出征,投奔紅巾軍王起巖部。韓木蘭在13年的軍旅生涯中,殺敵無數(shù),戰(zhàn)功卓著。后人在其家鄉(xiāng)修建了木蘭廟以紀念。經(jīng)查,韓木蘭(娥)故事的原型始載于《明史·列女傳》“貞女韓氏”(即“成都人以‘韓貞女’稱”的那位)條。[14]
清人瀛園舊主所著《木蘭奇女傳》載:唐朝初期,有一個少女名叫朱木蘭,系湖廣黃州府西陵縣雙龍鎮(zhèn)人。木蘭嫻弓馬,諳韜略,14歲時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轉(zhuǎn)戰(zhàn)沙場13載,屢建奇功,凱旋故里。唐太宗李世民封她為武昭將軍、武昭公主,并賜姓李。這段史實在《舊唐書》里也有記載。后人為了紀念她,在湖北省黃陵縣木蘭山建有木蘭祠、木蘭墓和將軍廟。
正是因為有這許多“木蘭”,所以,《辭?!吩凇盎咎m”條中就說:“(木蘭)其姓氏或作花,或作朱,也作木,均無確證。”[15]
可是,有關(guān)姓花的那位木蘭的故事為何獨不見于正史記載?河北完縣木蘭廟的碑文含含糊糊地說到了這個問題:“漢世嘗作《木蘭詞》,闡揚于前,唐杜牧之,亦歌其事,發(fā)揚于后……司馬遷作《史記》而混其實,班孟堅撰《漢書》亦乏其傳。自唐始贈孝烈將軍。”是不是花木蘭在當時的名聲不大?看來不是,否則皇帝不會封其為尚書之職,至少算得上是出名的戰(zhàn)斗英雄。司馬遷和班固連這種巾幗豪杰都不知曉,真有點令人不可思議。
是不是花木蘭不夠入選史書的資格?翻看“二十四史”,其中除了皇后、妃嬪和公主這些具有特殊身份的女性外,標明姓氏的女子還有901人;在這些名垂青史的女性中,有富甲天下的巴寡婦清,有文采蓋世的女才子蔡文姬、李清照,也有女將軍秦良玉、梁紅玉等。平心而論,花木蘭的功績和知名度并不遜色于這些女子,史學家們?yōu)楹螘阉z忘呢?那么,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呢?
問題其實就在于:花木蘭的故事之所以流傳至今,乃得力《木蘭辭》這一北方民歌的絕唱,是這篇長篇敘事詩繪聲繪形地講述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然而,《木蘭辭》畢竟是文學作品而非史籍。郭茂倩編《樂府詩集》時,在《木蘭辭》的注解中就特別注明“不知起于何代”[16] ,意思是沒有確切的創(chuàng)作年代。
北朝同一時期的民歌開頭用起興手法,往往異曲同詞,如《折楊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當窗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17]《木蘭辭》開頭的起興,顯然與《折楊柳》同源,再加上詩中的一些關(guān)鍵詞和細節(jié),可以證明,《木蘭辭》的雛形產(chǎn)生于北朝是無疑的。據(jù)《樂府詩集》所引《古今樂錄》記載,[18] 《木蘭辭》到南朝梁陳之時曲辭流傳到南方,得到記載和整理;到唐朝時,有一個叫韋元甫的朔方節(jié)度使,在民間又得到這首已經(jīng)流變了很多年的民歌,再經(jīng)當時的文人整理潤色,很可能還參照了《古今樂錄》的其他民歌,于是才有了《木蘭辭》最終的版本。
這樣看來,《木蘭辭》就是文學作品。既然是文學作品,在閱讀時就不能去字字如歷史典籍般當真。猶如現(xiàn)代人的歌詞里唱“東邊牧馬,西邊放羊”,那么,真實的生活里就不到西邊去牧馬,不在東邊去放羊了嗎?這就與“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一樣,也都是互文,是趣味化的鋪陳。北朝,是性情奔放的年代,女人牧馬、放羊、打仗,都是很厲害的,絲毫不讓須眉。所以,花木蘭的故事,應該是有很多的個案為其衍生的素材再綜合提煉而成的。
民歌體裁作品的產(chǎn)生、流傳、變化和整理完成,一般都要經(jīng)歷過一個很長的發(fā)酵時間,不可能一蹴而就?!赌咎m辭》之中雜糅了各個時代的印記,正是這一文學規(guī)律的極好注解。如果研究者不認真考察,那么各種時代的主張者都可能在其中找到支持自己主張的只言片語。
《木蘭辭》既然是文學作品,那么花木蘭就很可能如同貂蟬、穆桂英、蘇小妹這些也是在中國歷史上非常出名,但卻是文學作品塑造出來的優(yōu)秀女性一樣,就是一個文學人物。只是,歷代有太多的人往這個文學人物身上去堆砌“資料”,于是就逐漸演變?yōu)樗剖嵌堑摹皻v史”人物了。
但是,不論花木蘭其人其事存在何種爭論,“她”的影響和價值卻早已得到人民群眾的公認,正如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中指出:“詩中描寫的木蘭,確實表現(xiàn)了中國婦女的英雄氣概和高尚道德?!蔽河小赌咎m詩》一篇,足夠壓倒南北朝的全部世族詩人。”[19] 劉大杰先生則在《中國文學發(fā)展史》說:“考證這些無稽之談(指花木蘭是否史有其人),實在沒有一顧的價值,我們只要知道花木蘭是一個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夠了?!盵20]
注釋:
[1]莊勝春、何源:《賈玲惡搞花木蘭引爭議,木蘭故里:民族英雄不容詆毀》,人民網(wǎng)2015年7月16日。
http://gongyi.people.com.cn/n/2015/0716/c152509-27313395.html.
[2][16][18](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版。
[3][11](清)穆彰阿、潘錫恩 等纂修《大清一統(tǒng)志》(《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卷一百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4](明)徐渭:《四聲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5](光緒)《亳州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版。
[6]江正茂:《虞城縣被命名為“中國木蘭之鄉(xiāng)”》,人民網(wǎng)2007年5月25日。
http://news.sohu.com/20070525/n250224486.shtml.
[7](唐)李冗撰,張永欽、侯志明點?!丢毊愔尽罚腥A書局1983年版。
[8]《木蘭祠賽神曲》包括序文和曲詞十二首,為明代巡按御史何出光所撰,刻為臥碑,嵌于河北省完縣木蘭祠主殿房西壁墻上。完縣漢名曲逆縣,今名順平縣,地處燕山南麓。
[9]游國恩等主編《中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版。
[10]參見齊天舉:《關(guān)于<木蘭詩>的著錄及其時代問題》,《文學遺產(chǎn)》增刊第14輯(1957年)。
[12]《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七《崔寧傳》,中華書局1975年版。
[13]李嘉言:《岑詩系年》,《文學遺產(chǎn)》增刊第3輯(1956年)。
[14]《明史》卷三百一《列女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
[15]《辭海》“花木蘭”條,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版。
[17]石聲淮:《關(guān)于〈木蘭詩〉》,《語文教學與研究》1979年第1期。
[19]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20]劉大杰:《中國文學發(fā)展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都江堰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