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華
小兒秋冬季腹瀉簡稱小兒秋瀉,是小兒秋季的常見多發(fā)病,多是由輪狀病毒引起的小兒腸道感染,好發(fā)于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小兒秋瀉起病急,發(fā)病快,常并發(fā)上呼吸道感染,出現(xiàn)頭痛、發(fā)熱、惡心、嘔吐等癥狀;發(fā)病1~3天后出現(xiàn)腹瀉,大便呈水樣或蛋花湯樣,帶少量黏液,每天十至數(shù)十次,無膿血、無腥臭味,嚴(yán)重時可引起脫水及電解質(zhì)紊亂而危及生命。若能及時對癥治療,一般一周后即可痊愈。
中醫(yī)認(rèn)為,小兒秋瀉分為實證和虛證。實證包括風(fēng)寒、濕熱和傷食,虛證主要有脾虛瀉和腎虛瀉。中醫(yī)治療小兒秋瀉采用食療方法療效較好,可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促進胃腸血液循環(huán)和新生細(xì)胞的成熟,抑制輪狀病毒的生長,調(diào)整胃腸功能,健脾益胃,收斂祛濕,達(dá)到止瀉目的?,F(xiàn)介紹幾則取材方便,制作簡單,無任何毒副作用,且療效甚佳的食療方,供患者選用。
扁豆干姜蘿卜籽飲 取扁豆10克,干姜3克,蘿卜籽6克。加水適量煎湯,煎好后加紅糖少許,再煎3分鐘,取汁分?jǐn)?shù)次飲用。每日一劑。有健脾化濕、溫中散寒、補虛止瀉的功效。適用于大便稀薄如泡沫狀,色淡,臭味少,伴有腸鳴腹痛、風(fēng)寒型腹瀉患者,多見于小兒秋瀉早期。
烏梅車前草湯 取烏梅10只,車前草30克。加水500毫升,煎湯,酌加紅糖,代茶飲。每日一劑。有清熱解毒、收斂生津、滲濕止瀉的作用。適用于大便呈蛋花湯樣,有少量黏液,伴有發(fā)熱、口干、尿深黃而少的小兒秋瀉患者。
葛根黃芩粥 取葛根10克,黃芩10克,糯米50克。加水煎湯,去渣取汁,加糯米煮粥,加紅糖少許,溫?zé)岱?。每日一劑。有清熱燥濕、生津止渴、升陽止瀉的功效。適用于大便呈水樣蛋花狀,酸臭,每日數(shù)次或達(dá)十余次,肛門灼熱,或伴發(fā)熱、嘔吐、口渴、煩躁等濕熱型小兒秋瀉患者。
山楂神曲粥 取山楂50克,神曲15克,粳米30克。先用紗布將山楂、神曲包好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半小時后去掉藥渣,再加入粳米煮成稀粥,加適量白糖調(diào)味食用,每天2次。有消食健胃、消積止瀉的作用。適用于腹脹、腹痛、瀉前哭鬧、大便酸臭,伴有不消化奶塊或食物,食欲不好,有口臭,腹瀉伴有消化不良者。
扁豆茯苓車榴湯 取扁豆30克,茯苓50克,車前子12克(布包),石榴皮15克。以上四味共入砂鍋,加適量水煎湯代茶飲。每日一劑。有健脾利水、和胃化濕、清暑止瀉的功效。適用于腹瀉久而不愈,大便稀薄夾有白色奶塊,食欲減退,消瘦乏力的脾虛型小兒秋瀉患者。
糯米蒼白術(shù)粥 取白術(shù)12克,蒼術(shù)6克,糯米30克。先將糯米略炒一下,白術(shù)及蒼術(shù)加適量水煮15分鐘,去渣取汁,加入糯米共同煮粥食用。每日一劑。白術(shù)健脾益氣,用于脾虛食少、腹脹腹瀉;蒼術(shù)溫中止瀉;糯米補脾益氣。三者同粥,有健脾、抗炎、止腹瀉的功效。適用于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小兒秋瀉患者。
淮山藥粳米粥 淮山藥20克,粳米50克。將淮山藥研為細(xì)末,粳米淘洗干凈,三者同入鍋內(nèi),加水適量,慢火煮成稀粥,溫?zé)岱?,每日一劑。有健脾益胃、助消、止瀉泄的功效。適用于脾胃虛弱,不思飲食,體倦乏力,秋季腹瀉后期或久瀉不愈者。
薏仁山楂粥 薏苡仁15克,焦山楂15克,粳米50克。三者同入鍋內(nèi),加水適量,慢火煮成稀粥。早晚分食,每日一劑。有健脾清熱利濕、消食化滯止瀉的作用。適用于小兒食積不化、腹脹腹痛、口舌干燥的濕盛腹瀉者。
鮮馬齒莧粥 鮮馬齒莧50克,粳米50克。將馬齒莧洗凈去根,切碎,與粳米同入砂鍋,加水800~1 000毫升,煮成菜粥,早晚餐溫?zé)岱址?。每日一劑。有清熱解毒、利水祛濕、消炎止瀉的功效。適用于脾胃虛弱、食少納差、口干少津、小便不利的濕熱型小兒秋瀉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