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民生證券研究院發(fā)布研究報告稱,2014年9月國辦發(fā)布《地方政府性存量債務清理處置辦法》前后,34個省市區(qū)地方政府推出了總額約1.6萬億元的PPP項目,到目前真正簽約的約2100億元,實際簽約率為13%,僅占總額的八分之一。
點評:PPP是政府鼓勵民企與政府共同投資建設公共基礎設施的新型投融資模式,意在達到政府與民間資本互利共贏的目的。在目前經濟下行的趨勢下,該模式不失為走出經濟困局的一個有效方式。然而,盡管財政部、國家發(fā)改委、國開行等一直都在發(fā)力PPP,各地政府也都積極推動,但項目實際落地情況并不樂觀,民資似乎對地方政府出臺和實施的系列“利好”政策并不領情。尤其在3月17日,發(fā)改委和國開行發(fā)布《關于推進開發(fā)性金融支持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有關工作的通知》,承諾社會資本貸款期限最長可達30年、貸款利率可適當優(yōu)惠等舉措,力度可謂相當空前,但能否扭轉民資投資冷場的局面,尚有待觀察。
種種現象表明,PPP模式“叫好不叫座”。除了投資項目大都屬公益性質、回報率低,民資缺乏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之外,更多折射出民資對政府誠信的擔憂。PPP模式實際上是政府誠信的一面明鏡,能否成功運行,關鍵靠政府思想理念的徹底轉變,應樹立起誠信至上觀念,消除“政府利益至上”和“官本位管理”的傾向。如果政府繼續(xù)讓民資在PPP模式中處于不利地位,不僅會嚴重影響PPP模式的正常運行,更讓民間資本望而卻步,無法對民資形成吸引力。對此,各級政府一定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嚴格按PPP運作模式規(guī)范約束自身行為,掃除行政體制性障礙,使PPP模式成為吸引民資的高地和“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