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鐵靖
黃冠儒,這位20世紀四五十年代名滿嶺南的丹青圣手,于1978年3月15日在廣西宜山縣 (今宜州市)慶遠鎮(zhèn)家中與世長辭,帶走了他經歷的一世滄桑和滿身的丹青才器。筆者懷著無限追思的心情,寫下這篇文章,祭奠先賢在天之靈。
黃冠儒,原名黃侶雕,壯族,1898年7月。出生于都安縣高嶺圩太乙莊 (今高嶺鎮(zhèn))一個農民家庭。他的高祖黃成相,曾祖黃玉瓊,祖父黃元安,父親黃之銓,叔父黃之祥、黃筱西、黃鐵肩等黃氏親人,俱為當地近代史上的名紳鄉(xiāng)賢。
黃侶雕8歲入私塾,改名冠儒,后以冠儒行世。都安高嶺黃氏家族夙有書畫之傳統(tǒng),黃冠儒自幼受家族書畫傳統(tǒng)的影響,入學之初即跟既是塾師又是堂兄的黃初學畫。稍長,遂師從已是丹青名家的三叔黃筱西學畫,書畫技藝漸趨成熟。父母雙亡后,家道中落,為謀生計,29歲的黃冠儒受聘于民國都安高嶺中心小學校長黃卓夫,擔任國文和美術教師。在擔任高嶺學校教師期間,他因工作出色,受到鄉(xiāng)人歡迎,當選高嶺鄉(xiāng)副鄉(xiāng)長??h府委任狀送達家門,他卻立即退回委任狀,表示不愿從政。33歲時,為使自己的書畫技藝更上一層樓,他經過深思熟慮之后,遂辭掉高嶺學校教職,游歷于都安、宜山、柳州、賀縣 (今賀州市八步區(qū))、南寧、桂林等地,寫生、創(chuàng)作,遍訪名師,交流技藝。這使得黃冠儒能容納各家之長,作畫境界與作畫技藝日臻完善。經這5年的游歷與訪學,黃冠儒開始在廣西畫界聲名鵲起,聲譽日隆。
1937年,已屆不惑之年的黃冠儒,應柳州名士廖玉發(fā)校長之邀,任民國柳州中心校國文和美術教師。時逢國難,黃冠儒經常組織并親率學生上街進行抗日宣傳。主要通過抗戰(zhàn)宣傳畫、書寫抗戰(zhàn)標語和演唱抗戰(zhàn)愛國歌曲來鼓舞民心士氣。在柳州任職5年,期間,黃冠儒被國民革命軍中將覃異之賞識,介紹其出任所部軍需長,黃冠儒亦婉拒不就,不愿從軍。后來因日寇在欽州南海登陸,戰(zhàn)爭逼近,柳州作戰(zhàn)前疏散,黃冠儒于1943年元月返回宜山。當時,宜山有位名士洛東鄉(xiāng)紳韓向榮,早聞黃冠儒名聲并關注其行止,得知黃冠儒回宜,即請其赴洛東一聚并當面請教丹青技藝。倆人一見如故,相識恨晚,高山流水,遂成知音。此后,倆人交誼甚篤,成為終生摯友,被邑人傳為佳話。黃冠儒得交良友,教授丹青技法,切磋作畫心得,流連達4個月之久。但他本人并未偷閑,依然揮毫潑墨,辛勤作畫。當年5月始至12月止,暫別摯友,輾轉廣西多地,或開畫展或為友人作畫,碩果累累。
1943年底,香港著名僑領、書畫家、收藏家杜其章在柳州舉辦 “古今名人書畫古物暨義賣捐助抗戰(zhàn)”活動。該義舉獲得當時民國軍政要人的鼎力支持,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桂林行營辦公廳主任李濟深、第四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張發(fā)奎、第四戰(zhàn)區(qū)參謀長吳石等多位軍政要員聯名推介此項義舉;參展義賣的有北京的常云劍、廣州的趙少昂等19個省市的書畫名家。黃冠儒也應邀攜梅畫作品參展。該會展名家云集,書畫琳瑯,可謂盛況空前。經大會評議,黃冠儒的梅作技法獨特,畫面標新,筆墨精湛而意境深遠,榮獲參展作品冠軍。張發(fā)奎將軍以第四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之尊,親臨展廳為黃冠儒揮毫題書“藝術之光”相贈。彼時,眾多媒體蜂擁報道,黃冠儒在中國美術界一舉成名,從此,其梅畫載譽嶺南。
成名之后,應各地朋友之邀,黃冠儒于1944年間,在宜山、金城江、貴州獨山等地開個人畫展,譽滿桂西北。當他在貴州麻尾作畫時,日本侵略軍將至,黃冠儒只好收起畫筆隨千余名廣西難民逃至貴州大苗山避難。是年底,他由大苗山、麻尾輾轉至南丹六寨雅隴鄉(xiāng)更塘村,受到鄉(xiāng)紳羅紹箕的歡迎并得到時任六寨區(qū)長李玉麟的禮遇。在寓居羅紹箕家5個月間,他創(chuàng)作了 《黃冠儒梅譜》二冊,李玉麟、秦蘇民、江朗吾、趙靜天、韓向榮等南丹、宜山名流為之題詞、作序,一時傳為佳話。嗣后,黃冠儒在南丹開個人畫展,整個城廂為之動容,畫展獲得極大成功。
抗戰(zhàn)勝利后,黃冠儒回到宜山定居慶遠鎮(zhèn)。戰(zhàn)后的宜山和全國一樣,百業(yè)凋零,黃冠儒也只能打柴賣畫維持生計。雖然時事維艱,生計困難,但黃冠儒畢竟是一位名動兩廣的丹青大師,求畫之人還是絡繹不絕,這讓黃家得以維持生計。
解放后,黃冠儒仍以賣畫度日。1951年9月,應時任宜山縣第五區(qū)波串中心校負責人唐俊、石瑞吉之邀,黃冠儒出任波串中心校語文、圖音教師并兼總務主任。期間,他與校領導合作愉快,工作順利,教學與總務工作之余,仍興致勃勃地揮毫作畫,佳作頻出。1954年5月,黃冠儒以教師的身份應邀出席廣西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同年8月,其畫作 《墨梅》獲廣西省第一屆美術展覽優(yōu)秀獎,該作品發(fā)表于 《廣西文藝》1954年第12期 “美展優(yōu)秀作品特輯”。
1954年11月,因波串中心校拖欠教師工資一年之久,作為??倓罩魅蔚狞S冠儒憂心如焚,雖經具表呈報縣政府且多次往返爭取未果,于是憤而辭職回家,寧愿砍柴為生也不愿回到教師隊伍??釔鬯囆g的黃冠儒,以自由之身,和友人們在1955年輾轉于宜山的洛西、洛東、南鄉(xiāng),忻城的歐洞、馬泗,羅城的天河等地從事攝影工作。
1955年12月,因在廣西藝術界聲名顯赫,黃冠儒被邀列席宜山縣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代表大會。
1957年1月,黃冠儒的作品 《雪竹》 《喜鵲》 《松鶴》 《催春鳥》 《廟林抗旱》《月明林下美人來》入選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廣州分會主辦的華南美術作品展覽會。這是黃冠儒的丹青佳作首次驚艷1949年以來的中國美展。黃冠儒卓越的丹青才藝引起了宜山專區(qū)文化局的注意,在當年該局主持開辦的 “國畫講習班”中,黃冠儒被聘請擔任 “山水花鳥畫”指導教師。該班學員共53人,這批學員后來成為宜山專區(qū)轄下10多個縣的美術創(chuàng)作骨干,為桂西北地區(qū)美術事業(y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57年4月,廣西省文化廳和廣西省 “文聯”聯合主辦廣西省第一屆國畫展覽會,黃冠儒被文化廳聘為評獎委員會委員。在擔任畫展評委期間,時任廣西省省長韋國清會見全體評委后,曾單獨會見黃冠儒說: “請你來南寧的大學教畫,好不好?”黃冠儒非常禮貌地謝絕了韋國清的盛情邀請: “我吃了十幾二十年的粉筆灰了,太辛苦,不自由;再就是上課容易下課難。當過國畫老師的都曉得,每位學生都想要老師的畫,畢業(yè)后留作學習或紀念,不能推脫,實在很難為這類應酬。能在自己家中作畫,教幾個上門學畫的學生就自由得多。謝謝首長關照?!?/p>
1957年9月,黃冠儒應邀出席宜山政協(xié)召開的各界人士座談會。1958年,黃冠儒任宜山縣慶遠鎮(zhèn)美術工藝社畫師。此后,黃冠儒的創(chuàng)作激情高漲,佳作泉涌。
1958年12月,作品《墨竹》入選慶祝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成立美術展覽會。
1959年1月,他應邀出席宜山縣委文藝座談會。2月, 他的4幅作品 《梅》《蘭》 《竹》 《菊》, 獲宜山縣第四屆文藝創(chuàng)作評比、展覽、會演大會優(yōu)秀獎,被宜山縣委宣傳部收藏陳列于宜山白龍洞,實現了中國古代文人向往 “作品藏之于名山”的夙愿。此4幅丹青精品,我在1965年就讀于宜山高中時,曾多次上白龍洞觀摩,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遺憾的是,畫作在 “文革”時期不翼而飛,至今杳無蹤跡。
1959年6月,黃冠儒的作品 《晴竹》榮獲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在北京主辦的慶祝建國十周年美術作品展覽優(yōu)秀獎。同年10月,作品 《墨梅》入選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廣西分會在邕主辦的慶祝建國十周年全區(qū)美術作品展覽會?!赌贰凡季中路f,技法獨特,功力老到,獲行家高度贊賞。
1960年5月,黃冠儒受聘為宜山縣委向黨誕生40周年獻禮辦公室美術組成員?;字甑狞S冠儒老當益壯,積極創(chuàng)作適合時代主旋律,謳歌工農兵的藝術畫卷。1961年7月, 作品 《勁松圖》《月下積肥》入選廣西美術家協(xié)會主辦的慶祝中國共產黨誕生四十周年美術作品展覽。這是中國正處于 “三年困難時期”黃冠儒熾熱的愛國情懷所交出的赤誠答卷。
然而,在 “三年困難時期”,黃冠儒生活的另一面則是:慶遠美術社的業(yè)務難以維持,基本上處于停頓狀態(tài)。為求生計,已過花甲之年的黃冠儒上山砍柴、下河釣魚、編竹器、制樂器、開荒種玉米種紅薯,幾乎什么能掙口飯吃的活兒都干過。有什么辦法呢?當時宜山饑荒嚴重,生活物資昂貴,民眾的糧、油定量,重要生活必需品都要憑政府頒發(fā)的票據購買,但物資匱乏,即使分得購物券,商店也常常沒有食品和商品可賣。難能可貴的是,即便生活過得如此艱辛,黃冠儒仍以老邁之軀,堅持創(chuàng)作,贈畫友人,又熱情地輔導一些有志青少年學習國畫、桂劇。為培養(yǎng)宜山的文藝接班人,黃冠儒嘔心瀝血,苦心耕耘宜山畫苑與梨園苗圃。今天宜山能走出一些名震區(qū)內外的書畫家和曲藝家,與黃冠儒當年的辛勤輔導和巨大影響是分不開的。
1964年,為表達聲援抗美援越的斗爭,他創(chuàng)作花鳥畫 《侵略者滾出去》。
“文革”期間,黃冠儒“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春夏與秋冬”,一直堅持國畫創(chuàng)作,為民眾服務。由于他的畫作深受群眾喜愛,大量作品流入民間乃至海外。1969年,已經71歲的黃冠儒同黃夕天創(chuàng)辦慶遠鎮(zhèn)建設街工藝美術廠。1974年11月,經書法名人、宜山玻璃鋼廠工會主席黃南美先生引薦,黃冠儒與上海著名書畫家劉侃生、任政、唐秉耕等先生交流書畫作品。黃冠儒的墨梅猶受劉侃生盛贊: “冠儒先生畫梅,功力精湛,獨樹一幟?!?975年春節(jié),黃冠儒創(chuàng)作的《墨梅》被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廣州美術學院楊之光教授收藏。楊教授稱其畫梅傳統(tǒng)功力深厚,技法獨特。
黃冠儒一生酷愛繪畫藝術,以畫鐵骨錚錚的墨梅為其丹青代表的作品無數。同時,他為人清廉,處世敦厚,不攀附權貴,作為一位卓有成就名聞遐邇的藝術家,他一生都過著清貧的布衣生活。他在辭世前幾天給守護在臥榻前的兒孫們留下的遺言,也證明了他高潔的人品:
“我走了,草草埋掉,莫搞熱鬧浪費。
我沒有留給你們一文錢財,我的畫就是遺產,小可(筆者按:黃冠儒第2孫黃文東,乳名小可)要保管好?!懂嬜V》要想辦法出版,有益后人。你要學好畫,寫好字,把我們家族的藝術傳統(tǒng)繼承發(fā)揚。
我一世生活經驗,是一個 ‘忍’ 字。 古人講要 ‘百忍’,我 ‘萬忍’。凡事忍耐,不要和哪個人爭斗,不要懷恨人。
我一世沒借過錢,你們也永遠不要向別人借錢,沒有就不要用,克服過去?!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