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繆平均 王彥儒
習仲勛是黨的老一輩革命家,早在延安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中,他忠實地實踐黨的群眾路線,深入基層一線調查研究,關心群眾,在群眾面前樹立了黨的優(yōu)良作風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因而受到群眾的擁戴。早在延安時期,在選配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一職時,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說:“要選擇一位年輕的同志來擔任西北局書記,就是習仲勛。他是從群眾中走出來的群眾領袖,完全可以承擔起這個重任。”
1942年秋召開中共中央西北局高干會議期間,黨組織對習仲勛與群眾的關系作了精辟而生動的概括,稱贊他是“黨的寶貴的群眾領袖”。這份至今保存在習仲勛檔案中的組織材料這樣寫道:“習仲勛是關中分區(qū)特委書記、專員及部隊的政治委員,統(tǒng)一領導關中的黨政軍民,堅持保衛(wèi)邊區(qū)和建設新關中,曾獲得顯著成績。凡是關中的人民,無論大人和小孩都知道他,都喜歡他?!?/p>
1945年10月,西北局書記高崗奉命赴東北工作。在選配西北局書記一職時,毛主席說:“要選擇一位年輕的同志來擔任西北局書記,就是習仲勛。他是從群眾中走出來的群眾領袖,完全可以承擔起這個重任?!?/p>
1943年2月,剛上任綏德地委書記的習仲勛提出“為五十二萬群眾服務”的新要求,并保證自己和地委機關的工作人員必須做到。1944年秋,在綏德地區(qū)召開的司法會議上,習仲勛發(fā)表了《貫徹司法工作的正確方向》講話,講得很明白:一、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二、不當“官”和“老爺”;三、走出“衙門”,深入鄉(xiāng)村。不僅對司法干部要求如此,其他部門的干部也要深入基層,轉變作風,真正為群眾想辦法,辦實事。
為了解決全區(qū)群眾文化水平偏低的問題,根據(jù)冬季農閑的特點,習仲勛主張辦冬學。僅1943年,全區(qū)辦起冬學905所,參加學習的人數(shù)達70715人。由于不占勞動時間,冬學深受群眾歡迎,成為綏德地區(qū)普及文化知識的一個重要陣地。
習仲勛一貫強調實事求是,十分注重群眾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無論在哪個崗位上,他時常告誡部屬防止脫離群眾的危險。1945年底就任西北局書記不久的習仲勛,在布置1946年陜甘寧邊區(qū)的任務時,就特別指出,要整頓黨務,轉變作風,克服脫離群眾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告誡同志們“永遠不要脫離群眾”。
習仲勛真心實意關心群眾,愛護群眾,幫助群眾排憂解難。中共關中分委駐馬家堡時,農民馬團兒的妻子生小孩時難產(chǎn),情況危急。習仲勛知道后,當即派警衛(wèi)員幫忙請來醫(yī)生,買了藥品,使嬰兒順利出生,母子平安。馬團兒一家感動得不知說什么好。
還有一件事,在當?shù)厝罕娭袕V為傳頌。當時分委機關的馬匹飼養(yǎng)在馬家堡一位聾啞人的家中,房東大嫂嫌棄又聾又啞、老實憨厚的丈夫,鬧著要離婚。習仲勛得知后,一方面給這對夫婦做調解工作,一方面叮囑分委機關的飼養(yǎng)員,要注意言行舉止,遵守群眾紀律,以免影響房東夫妻關系。共產(chǎn)黨的分委機關書記這樣無微不至地關心群眾,真正做到了群眾利益無小事,深深地感動了駐地群眾,也贏得了群眾對黨的擁護。
習仲勛對于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無論大事、小事都予以關心,經(jīng)常教育干部、戰(zhàn)士一刻也不能脫離群眾,嚴守群眾紀律。
習仲勛擔任關中分委書記期間,正值第二次國共合作之始,為了正確貫徹黨的全面抗戰(zhàn)的方針政策,保證關中分區(qū)民主政權和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他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適應形勢的要求,靈活運用政策,開展各階層的群眾團結工作。
對地方知名人士,習仲勛特別注意團結他們,發(fā)揮他們在地方群眾中的作用和威望為抗戰(zhàn)做工作,先后將赤水縣的士紳景玉田安排到縣政府任財政科長,新正縣的老中醫(yī)、旬邑縣的蕭芝保被聘為關中分區(qū)參議員,甚至對地主、對在國民黨政府和軍隊供職的人員及其家屬,他也說服黨內同志看人要用發(fā)展的眼光。蔣德寬是一位頗有勢力的財主,對抗日工作比較熱心。但有些同志認為他靠不住,不愿意與他接觸。習仲勛就教育大家:“事物是發(fā)展的,人的思想也是變化的。我們要具體人具體分析,不同事不同對待。蔣德寬雖然是地主,但他支持兒子當紅軍,又在物質上積極幫助我們抗日,像這樣的地主就應當團結爭取他們?!苯?jīng)過他的解釋,人們的顧慮才逐漸打消了。
“來自人民,服務人民”,這是人們對習仲勛的一個中肯評價。1950年春的一天,時任西北局書記的習仲勛在西安城建國路西北局門外散步,發(fā)現(xiàn)有很多人提著干糧、帶著行李坐在大門外邊,看樣子像陜北人。他急忙找來秘書問明情況。原來,解放陜北時有些農民的兒子因當兵與家人失去聯(lián)系,解放后家人便跑到西安來尋找兒子。習仲勛當即讓秘書通知傳達室的老王:“對待鄉(xiāng)里人要客氣些,他們老遠跑到西安來找兒子,我們要熱情接待,讓鄉(xiāng)里人進來坐下,給他們好好地查詢,一一地答復?!睆拇?,西北局大門口正式設立了接待室。
習仲勛特別重視人民群眾的來信來訪,認為這是黨和政府聯(lián)系群眾的重要渠道。1950年1月19日,他在西北軍政委員會成立大會上發(fā)表就職講話,題目就是《當好西北人民的勤務員》。他在擔任國務院秘書長期間,還專門指定一名秘書,定期到信訪接待室,協(xié)助處理人民來信來訪,及時了解社情民意。他說:“我們不能讓來信來訪的老百姓失望,必須給他們一個滿意的答復。”
1954年底,西北地區(qū)來信來訪反映在統(tǒng)購統(tǒng)銷中食油供應緊張,棉花、棉布購銷不合理,一些地方強迫命令,大吃大喝,干群關系緊張等問題。這些問題有的涉及黨的農村政策,有的涉及領導機關和干部的工作作風。習仲勛認為事關重大,他讓秘書起草報告,并指示一定要把農村的真實情況向黨中央、毛主席報告。但看了秘書起草的報告,習仲勛卻皺起了眉頭:“群眾不滿食油供應緊張情況的實例,為什么沒有寫上去?議事要言之有物,有理有據(jù)。”秘書卻顯出很為難的樣子。原來,群眾在來信中講了兩件事情:一是有人認為,現(xiàn)在食油比舊社會還緊張,因而講怪話說:“食油四兩,想起老蔣”;二是反映說,有位農民趕著木轱轆大車跑運輸,車轱轆因沒有潤滑油發(fā)出“吱吱”的響聲,這位農民氣得叫罵:“我都沒有油吃,你還叫喚啥哩!”說完就向車轱轆撒了一泡尿,發(fā)泄對食油供應政策的不滿。秘書覺得這些例子粗俗,不適合列舉。習仲勛說,這兩個例子,雖然有欠妥之處,但它真實反映出我們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有一定說服力,還是加上好。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看了報告,非常重視,立即批示有關方面盡快解決。
富平人民至今還記得1961、1962年發(fā)生了歷史上罕見的饑荒,要不是習仲勛及時指示,不知道會餓死多少人。那是1961年大年初一,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秘書長的習仲勛,收到一封家鄉(xiāng)來信。信上說:“富平災情很重,群眾缺吃少穿,難度年關。有出外逃荒的,有賣兒賣女的,更有甚者,縣東北老廟有位40多歲的啞巴婦女,家人養(yǎng)活不了,將她推到井里去了?!标P中自古米糧倉,怎會出現(xiàn)這樣的事情?這令從小就嘗過饑餓滋味、又與家鄉(xiāng)有著深厚感情的習仲勛寢食難安,當即將來信批轉陜西省政府。接到批文,省政府立即派員調查,發(fā)現(xiàn)情況屬實,不久就從陜北調撥了一批糧食救濟富平災區(qū)。
習仲勛生活十分儉樸,從不搞特殊,對穿衣、吃飯概不講究。他有幾套毛料中山裝,只在會見外賓及參加重大活動時穿,平時就穿布衣、布鞋。內衣、褲子破了,補了再補,舍不得扔掉。平時吃飯主要是面食和素菜,如能加一碗小米稀飯、一碟油潑辣子,那就很滿足了。他常說:“我們應該與群眾同甘共苦,養(yǎng)成艱苦奮斗的作風。我們的國家還不是很富,就是將來很富了,也不應該浪費?!?/p>
習仲勛很注意政治影響,廉潔自律,不搞特殊化。他討厭擺譜,反對搞形式主義,下基層調查研究,不事前張揚,輕車簡從,絕不前呼后擁,盡量減少地方麻煩。
1958年9月,習仲勛去陜西省視察工作,到蒲城等縣探望下放勞動鍛煉的機關干部。地方干部組織群眾及小學生打著小旗、敲鑼打鼓夾道歡迎,他發(fā)現(xiàn)后非常惱火,嚴厲批評這種做法,說干部搞特殊化是不正之風,此風絕不可長;又說,他雖然“官”做大了,也只是一個人民公仆,沒有什么了不起的,何必興師動眾搞這一套。說得地方干部都不吱聲,歡迎的人群也偃旗息鼓悄聲散了。習仲勛走了幾個縣,預先打了招呼,在各地只吃地方小吃,不請客。在渭南吃了時辰包子,在大荔吃的是臊子面,在富平吃的是油餅,在三原吃的是烙饃片、稀飯。他說這些飯最合他的口味。
1961年秋天,秦腔老藝人王天民到北京治病,習仲勛派秘書張志功幫助解決他的吃、住、行問題,并找老中醫(yī)給其治病。王天民在北京一住就是半年。除夕,習仲勛帶上夫人和孩子到賓館看望王天民,特意安排和他一起吃年夜飯。席間,習仲勛舉起酒杯對王天民說:“過年了,你不能回家和親人團聚,咱們今天就在一起過年,吃個團圓飯?!弊鳛閲鴦赵焊笨偫恚瑢3腾s來同一位在京就醫(yī)的老藝人團聚,這是王天民萬萬沒有想到的,他感動地說:“舊社會老藝人病倒了,沒人過問,只能躺在破廟里等死。今天卻不同,我這個老藝人病倒了,卻有國務院副總理為我尋醫(yī)問藥,給我拜年,和我一起吃年夜飯……”說到這里,老人唏噓不已,嘴里還不住地念叨著:“我這輩子……算是……值了!”
習近平同志在他父親習仲勛88歲生日時,曾概括了父親五個方面的高尚品質并表示要繼承和學習,即:一是學做人,二是學做事,三是學對共產(chǎn)主義信仰,四是學赤子情懷,五是學儉樸生活。習近平深情地寫道:“爸爸一生一貫崇尚節(jié)儉,有時幾近苛刻。家教的嚴格,是眾所周知的。我們從小就是在您的這種教育下,養(yǎng)成勤儉持家習慣的,這樣的好家風我輩將世代相傳?!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