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戚窮窮
故鄉(xiāng)的木偶戲
※ 戚窮窮
說起來,看木偶戲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那時還住在鄉(xiāng)下,每年秋收過后,村里總會叫戲班來演幾場木偶戲給鄉(xiāng)親們看。我每次聽到戲班在村外“安營扎寨”的消息,常常連飯也吃不下,早早就跑去看熱鬧。
戲場設在村外一塊草坪上,四周是稻田,外面有條小道曲曲彎彎地伸進去,夜里遙看去,宛如少女雪白的手臂。
戲樓分前臺和后臺。前后臺用布景隔開,兩旁留兩道門,用布簾子虛掩著,方便出入。前臺上方左右各掛著一盞汽燈,中間吊一只擴音器,用紅布包著,遠看如一只豬心。后臺主要用來放木偶箱。開演前,戲班的人就把木偶取出,穿上戲服,插在橫梁上。二胡、笛、鈸、鼓、鑼,則擺在戲樓兩側。這樣,木偶戲的舞臺就搭好了。
天一摸黑,戲就開演了——
伴著一陣急急的“鏘鏘咚咚”的鑼鼓聲,便有一人從后臺揭開布簾子,手舉著一個木偶,沖將出來,繞著戲臺,來回舞動著,不時唱著一些我們半懂不懂的臺詞。演的都是一些歷史劇,如《穆桂英大破天門陣》、《薛丁山征西》之類的。大人們看得津津有味,我們小孩子愛看打斗場面,見那唱戲的長時間只在慢慢的唱,便厭了。于是,大家便齊齊的退出來,一同在四周游蕩起來。
那時,附近村莊的人都過來看戲,小孩子自然也多。于是,精明的小販把生意都做到這兒來了——這邊一家,那邊一家,在草地上鋪將開來,點著煤油燈,發(fā)著昏黃朦朧的光,如朵朵橙色的小花,開在黑夜之水上。有賣甜蔗的,有賣柑桔的,也有賣豆腐腦的……都是專為小孩子準備的。小孩子嘴饞啊,嚷著爹媽要錢。做爹媽的,先是不依,后見拗不過,便罵罵咧咧的把長滿老繭的手,擠插進腰間的貼身小口袋里,摸捏了半天,掏出幾張小票子來,一角、兩角的分給孩子們,孩子們拿了錢,一哄而散……
也有專為大人設的,就是做夜宵之類的——幾只肥雞,一壇燒酒,一盆雞飯,擺在油紙上,飄著香氣,引得好些人圍過來。手上有幾個剩錢的,便坐下來,慢悠悠的把手一揮,叫來一斤雞,兩斤燒酒,然后在淺斟低酌中,邊看著戲,邊聊著今年的收成。那些勒緊褲帶過日子的,不敢挨得太近,只在暗處蹲著,偶爾附和幾句,有時也會博得一口燒酒,一只雞爪之類的。
大家吃完零食,戲又看不下去,便舉著火把在田野里追打田鼠。一時星火起伏,喊聲震天,驚得大人們一身冷汗。一打聽,知道是怎么回事后,便不作理會,繼續(xù)看戲。有時喊聲太大,蓋過唱戲的,村長便立在小坡上,雙手一叉腰,倒吸口氣,如猛張飛般大喝:兔崽子,再胡鬧,叫你老子抽你!大家一聽,便靜下去,霎時沒了聲響,只有火光一閃一閃的,依然在田野里流動著,但過不了多久,呼聲又起……
至今都忘不了故鄉(xiāng)的木偶戲,忘不了村外那塊草坪。那草坪上閃爍的朵朵燈花,那田野里流動的串串火光,那小伙伴們逐鼠的陣陣呼喊聲,永遠都是我記憶里最璀璨奪目的明珠。它們像寒夜里的燈火一樣,永遠暖徹我——一個游子的心扉,無論我身在何地,人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