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熠姝
摘 要:在《羅密歐與朱麗葉》這部偉大的作品里,莎士比亞以天才真誠的詩人激情,攜帶著時代的烙印,堅持文藝“反映自然”的現(xiàn)實主義藝術精神,使得主人公性格鮮明,感情自然流露,悲劇中的必然因素與偶然因素自然對接,從而有力地推動了悲劇情節(jié)的發(fā)展進程。他以青春的力量,美麗的愛情批判中世紀野蠻而腐朽的道德倫理,揭示封建勢力頑固、保守、落后的本性,從偉大、美麗、真摯、純潔的愛情與殘酷、丑惡、流血的私仇之間勢不兩立的沖突中,贊美了愛情、自由和幸福。
關鍵詞:羅密歐與朱麗葉;人物;悲劇
中圖分類號:I106.3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7-0072-02
莎士比亞是世界戲劇史上一座無與倫比的高峰,中國大百科全書評價說:“莎士比亞的全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文主義或人道主義,用他的語言說,就是:‘愛”[1]。他的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是從對愛的信仰開始的,同時又深深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在這部作品里,他高揚新興階級追求人生幸福的旗幟,穿越意大利流傳的風俗故事,洞察英國新時期的社會現(xiàn)實,塑造了羅密歐與朱麗葉代表的人文主義青年形象,導演了這部舉世矚目的愛情悲劇。
一、造成悲劇的必然因素
按照20世紀藝術觀念,悲劇是一種“人物的自吹自擂”的“悲劇神話”[2]217,但是作為藝術的悲劇伴隨人類社會經(jīng)歷了多次重大的歷史轉(zhuǎn)折,折射著不同時代文明的光輝。羅密歐和朱麗葉帶著“愛”的理念走上歷史舞臺,讓人們在“愛”的陽光下生活,體現(xiàn)了新興階級所代表的未來的必然性和歷史進步的必然要求,但是在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還沒有整體走出中世紀的時代,歷史的步履艱難而又十分沉重,稚嫩的他們無力抗拒封建勢力的遏制和扼殺。他們勢力單薄,周圍的人中只有年邁且沒有勢力的乳母和神甫同情幫助他們,而且最終鑄成大錯。所以,他們的“愛”照亮了黑暗的中世紀,卻缺乏堅固的現(xiàn)實基礎。他們?yōu)榱恕皭邸焙妥杂傻睦硐胫荒芨冻錾拇鷥r,他們的悲劇具有時代的必然性。
另外,封建家族的血親復仇觀念也是悲劇的必然因素。劇本開場寫到。
故事發(fā)生在維洛那名城/有兩家門第相當?shù)木拮?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爭/鮮血把市民的白手污瀆/是命運注定這兩家仇敵/生下了一雙不幸的戀人/他們悲慘凄涼的隕滅/和解了他們交惡的尊親[3]9。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劇原因歸咎于陳舊的家族之間的仇殺,也符合中世紀的社會現(xiàn)實。這個故事起先流傳于意大利,實際上說明了歐洲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即貴族之間的血腥復仇、決斗具有災難性。這與羅馬帝國以武力征服、奴役其他民族的帝國主義文化有著極深的淵源。莎士比亞將其改編成文藝復興時期英國的悲劇,就是因為這樣的風尚仍然在英國和歐洲流行,諸如《威尼斯商人》《哈姆萊特》《麥克白》,高乃依的《熙德》,拉辛的《安德洛瑪刻》等劇本中的復仇情節(jié),以致后來司湯達的《紅與黑》,艾米麗的《呼嘯山莊》等,都能說明歐洲貴族社會這一風氣流行的狀況。所以,朱麗葉說:“羅密歐,拋下你的名字吧!”羅密歐也說:“從今以后,永遠不再叫羅密歐!”可見青年一代出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傳統(tǒng)的貴族社會文化就像大山一樣壓在他們身上,他們對貴族社會秉承的血親復仇傳統(tǒng)十分厭惡,但是卻不能擺脫它的束縛。所以蒙太古家族和凱布萊特家族的仇恨就是泯滅生命、青春和愛情的強大力量。
二、悲劇進程中的偶然性因素
戲劇的沖突與巧合是作家們慣用的藝術手法,莎士比亞的戲劇也是這樣,他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制造了一系列的沖突與巧合,使得悲劇情節(jié)中充斥著許多的偶然性因素。兩個家庭充滿仇恨而仇人的孩子卻互相喜歡;仇人家里舉辦舞會,羅密歐化裝潛入,竟然沒有被揭穿,而且羅密歐與朱麗葉相識,一見傾心,造成了矛盾的糾結,構成了全劇沖突的基礎。
舞會結束,羅密歐不肯回家,偷偷地來到朱麗葉臥室的陽臺下面,巧合是他意外地聽見朱麗葉在輕輕地呼喚他的名字,兩個人有了彼此表明心跡機會;接下來乳母傳信讓雙方更加確定自己的感情,勞倫斯神甫又幫助兩人秘密結成夫婦,加快了情節(jié)進展;王子的從輕判決反而讓羅密歐與朱麗葉兩地分離,使得沖突發(fā)生轉(zhuǎn)折并進一步深入。勞倫斯神甫派去傳信的朋友恰巧遇到一個需要拯救孩子的父親,耽擱了行程,而這時表弟班伏里奧恰巧早一步告訴了羅密歐朱麗葉的“死訊”。朱麗葉的父母要女兒嫁給伯爵帕里斯,朱麗葉不敢公開違抗,勞倫斯神甫卻幫她出主意,給她一瓶昏迷四十二個小時后會醒過來的藥,結果造成了悲劇的結局。
戲劇的沖突仿佛起于偶然因素,提爾伯特當時在舞會上認出了被姑父攔住的羅密歐,恰巧自己也喜歡表妹,世家的仇恨加上自己的私情,提爾伯特去找羅密歐決斗也在情理之中。羅密歐與朋友偶遇提爾伯特發(fā)生沖突,結果十分慘烈。羅密歐的朋友、提爾伯特和帕里斯三個年輕人先后被殺,不僅加劇了戲劇沖突而且預示了羅密歐與朱麗葉愛情的悲劇結局。然而,悲劇中的偶然性與社會現(xiàn)實的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首先是青春與愛情是生命成長中必然選擇,而且與個人美好的理想不能分離,“羅密歐與朱麗葉式”的愛情悲劇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唱,那是因為它表達的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生命之花。其次是歐洲中世紀愛情婚姻的現(xiàn)實基礎首先是家庭、家族的需要,與世界其他地方一樣,個人幾乎沒有選擇的權力,這必然與愛情發(fā)生的偶然姻緣性發(fā)生沖突,而且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恰恰違背了家族的意志和利益,失去了合法的現(xiàn)實基礎。再次,按照貴族文化傳統(tǒng),歐洲貴族或者個人私下進行決斗是合法的,決斗雙方對于對方的傷殘死亡可以不負法律責任。所以,羅密歐與提爾伯特互相斗毆殺死兩條人命無人過問,反而在兩位主人公雙雙殉情死去時侍從們就立馬登場。這一切在戲劇情節(jié)中是一系列的巧合沖突,好像總是陰差陽錯,充滿偶然性。可是偶然卻是由現(xiàn)實世界的必然因素導致的,這正是莎士比亞悲劇真實性構成的基礎和推動情節(jié)的高潮藝術。
三、推動悲劇情節(jié)的人物性格因素
勞倫斯神甫說道,“正像火和火藥的親吻,就在最得意的一剎那煙消云散。最甜的蜜糖可以使味覺麻木,不太熱烈的愛情才會維持久遠。”[3]280指出了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發(fā)展過于順利,主要人物性格過于急躁推動了悲劇的發(fā)展。
一方面是主人公周圍的人們過于急躁。首先是勞倫斯神父,他性本善良,但是弄巧成拙,并且過多地介入世俗事務。羅密歐前來求援時,他秘密地為他們二人主持婚禮,并決心幫著朱麗葉與羅密歐私奔;當?shù)弥o羅密歐的信未能送到時,他親自來挖朱麗葉的墳墓,急于講述主人公純潔美好的愛情故事,他具有世俗人士般的熱情善良,但同時也導致了兩人的愛情悲劇。其次是悲劇的犧牲品帕里斯,他對朱麗葉十分傾心,早就向朱麗葉父親凱普萊特表明態(tài)度,許下諾言?;槎Y成了葬禮后,帕里斯懷疑葬禮的真實性,急迫地到墓地憑吊朱麗葉,卻遇到匆匆趕回的羅密歐,并且不聽任何解釋與勸告,拔劍與羅密歐決斗,最終倒在羅密歐的劍下。再次是朱麗葉父親操之過急,他未征求女兒的意見,只是按照門當戶對和儀表堂堂選擇了帕里斯,他甚至在床邊怒吼,親自催促乳母讓朱麗葉換裝,逼得女兒找神甫求助,直接促成最后的悲劇。
另一方面是悲劇主人公心情急切,幼稚簡單。羅密歐溫和,熱情,直率,善良,但是直率的性格和殘酷的現(xiàn)實逼使他走向極端。羅密歐與朱麗葉一見鐘情,急匆匆舉行秘密婚禮,他殺死凱普萊特家族的人,殺死帕里斯,雖然都是忍無可忍,但是他動輒殺人的狂躁的精神狀態(tài)也略見一斑。聽聞朱麗葉死去的噩耗,他就萬念俱灰,碰到情敵帕里斯便揮刀殺人,看到朱麗葉死去就毫不猶豫一大口吞下毒藥。美麗純潔的朱麗葉也是如此,她不顧家族仇恨的禁忌,大膽地追求自己向往的愛情,可是她每次與羅密歐聯(lián)系時都心急如焚,被父親逼迫她就匆匆忙忙選擇假死,不考慮假死帶來的嚴重后果,從“死亡”中醒來得知“夫君”已死,便毅然殉情,一切重要人生大事在她的面前全都變得非常簡單。
至于劇中的人物何以如此簡單急躁,恐怕是一個復雜的難以回答的問題,因為“人類追求整體和貫穿中心的意義”,“世界卻又拒絕提供有意義的語境”[2]222。如:羅密歐、朱麗葉過于年輕,朱麗葉的年齡不足14歲,憑借的只是青春的沖動,而且羅密歐也不成熟,遇到朱麗葉的愛情就拋棄了“深愛著的羅瑟琳”;神甫的行為過于荒唐,他已經(jīng)意識到“狂暴的快樂會產(chǎn)生狂暴的結局”,卻仍然為年輕的戀人秘密舉行婚禮;凱普萊特與蒙太古積怨甚深,加上事態(tài)迅速擴大,又唯恐女兒的行為鑄成大錯,便急切地強迫女兒與帕里斯成婚;只有帕里斯“漁翁得利”,急切與不愛自己的女人成婚,利令智昏地與羅密歐拼死拼活。這一切初步可以推斷出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文藝復興是新型社會在中世紀的母體里孕育的時期,人心不古,社會浮躁,新興階級在思想、文化、經(jīng)濟、政治方面還很不成熟,就像年輕的朱麗葉、羅密歐一樣,有些浮躁而輕狂。其二是莎士比亞是一個容易爆發(fā)激情的詩人,他劇作里的主人公大多都具有感情沖動,狂躁不安,操之過急的性格,特別是四大悲劇里,中心人物感情沖動起來個個近乎瘋狂。這是時代的烙印,也是他推動悲劇情節(jié)進程重要因素。
羅密歐與朱麗葉受封建家族世仇的影響,有情卻最終不能成為夫妻而雙雙殉情,釀成千古悲劇。他們的不幸命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倫理觀念的落后腐朽,最后兩個世仇之家幡然醒悟,重歸于好,讓我們看到了腐朽的封建家族的沒落和年輕一代追求自由、愛情和幸福生活的理想的曙光。同時,莎士比亞高超的悲劇藝術,現(xiàn)實主義精神,使得悲劇中的必然因素與偶然因素自然對接,他真誠的詩人激情,深深地打印著時代的痕跡,使得主人公性格、感情的自然流露有力地推動著悲劇的進程。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Ⅱ[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2:901-905.
[2]佛克馬·伯頓斯.走向后現(xiàn)代主義[M].王寧,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3]莎士比亞.朱生豪,譯.羅密歐與朱麗葉[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