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遇
古人不戴帽子是大事兒
李遇
到了夏天,為了遮擋陽光,不少愛美人士都戴起了遮陽帽——其實(shí),別小看帽子,它的用處太多了,夏日遮陽,冬日保暖,甚至還是不少愛美人士的時尚搭配法寶。不過,雖然帽子用處不少,但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可在古代帽子對于男人來說可是必不可少的,甚至不戴帽子可能會被社會“開除”。
不知道同學(xué)們在暑假的時候有沒有時間看看電視,放松一下。如今,不少歷史題材的電視劇也開始了“刷屏”的節(jié)奏,而其中不乏演義、傳奇之類帶著“野史”味道的作品。不過,不少編劇、導(dǎo)演卻只重視收視率,卻忽略了尊重史實(shí),劇中漏洞百出,讓人啼笑皆非。
就拿電視劇《薛仁貴傳奇》里的一幕來說,唐太宗上朝,下面一片大臣,帽子那個亂呀,最可氣的是,徐茂公竟然不戴帽子——徐茂公見皇上竟然不戴帽子!
也許有人會說,可能天熱,或者起來晚了,就沒戴帽子,有什么好奇怪的呢?現(xiàn)在,在一些很正式的場合,除了軍人等一些特殊群體,一般人也不戴帽子嘛。但這是現(xiàn)在,古代可不是這樣,茲事體大啊。這不禁讓人想起了這樣一則笑話:兔子在街上遇到狼,第一天沒戴帽子挨了打,第二天戴了帽子但也挨了打。兔子就和老虎告狀,老虎就告訴狼,打兔子不是不行,但要找到正當(dāng)?shù)睦碛陕铩V?,狼總是刁難兔子,但兔子總是很聰明地解決了問題,狼找不到打兔子的理由,于是很生氣。終于在某一天狼再次發(fā)現(xiàn)兔子沒戴帽子。于是“啪”一耳光:“讓你不戴帽子!”
你看,叢林世界里,戴不戴帽子就是件重要的事情,而在我們?nèi)祟愂澜?,帽子問題,那更是上升到政治的高度,說句性命攸關(guān)也是可以的。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男人在二十歲的時候,會舉行冠禮,既然名為冠禮,這儀式主要內(nèi)容就是父親或是族中長輩給他戴上一頂帽子。舉行冠禮,意味著這個人已經(jīng)成人了,可以負(fù)起家庭、宗族和國家責(zé)任了。要是一個人下定決心在任何場合都不戴帽子,那就意味著他要自絕于社會了。東漢的袁閎,見朝政昏暗,就“散發(fā)絕世,欲投跡山林”,唐朝的李白發(fā)牢騷,也是“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而且,這帽子也不是隨便戴戴就行,庶民有庶民的戴法(平民戴不起帽子,以黑巾裹頭,所以庶民就叫“黔首”),官員有官員的戴法,在什么場合什么人戴什么帽子,被國家以近乎法律的形式規(guī)定下來,一旦違背,后果難以預(yù)計,輕則受頓訓(xùn)斥,重點(diǎn)罷官免職,再重點(diǎn)要是被扣上藐視朝廷的罪名,那就更恐怖了。
大略來說,唐朝官員的衣服分為常服、公服、朝服和祭服,在不同的場合穿著。每種服色也有相應(yīng)的帽子。閑居所穿常服,帽子為平巾幘,日常辦公或是一般覲見皇帝所穿公服,帽子為弁冠,也就是俗稱的烏紗帽;重要典禮所穿為朝服,帽子為進(jìn)賢冠(王爺為遠(yuǎn)游冠,御史大夫、中丞、御史為法冠,近臣為高山冠);重大祭祀場合所穿為祭服,帽子為冕冠(具體而言要比這細(xì)得多,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找新、舊《唐書》的《車服志》看看)。
電視劇中場面,是唐太宗為找應(yīng)夢賢臣而讓大臣出主意,不是重大典禮的場景,按理應(yīng)穿著公服。另外,貞觀年間,徐茂公為英國公,是三品官,應(yīng)該戴七琪之弁冠??墒悄憧此尤徊淮髅弊?,而身后那兩位大臣,一位戴著弁冠,一位戴著通天冠,所以也不知道是什么場合了。當(dāng)然,也不能從衣服判斷,那更是亂七八糟一堆,吐槽都不知道從哪兒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