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蔭克己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组T七十子如何進德修業(yè),內(nèi)圣外王的實踐功夫和操作辦法是怎樣的。今天的我們已經(jīng)無法詳知,幸而有槐軒學說。由此,全文刊載槐軒傳人甸侯先生的《克已錄》,“希求一知音”也屬大過,儒家修身之嚴密,由此可見一斑。
——編者按
李公甸侯先生,諱正圻,清隱君子也。少穎悟于書,無不讀而尪贏多病。先君子人稱秉國先生。精靈素謂曰:“弟欲卻病延年,莫若養(yǎng)氣。先生因徧閱修養(yǎng)未得門徑,適先大父肅殺公鐫刷《法戒錄》。世有梓人自蓉城來,鐫《止唐劉子俗言》一本。
先生見而嘆曰:“在是矣,同先君子訪道蓉城時,劉子已返,道山念年矣。”先生泣曰:“何我生之不辰也。”寓半年,訪劉子道于松山李子門,三見而后。授以大學之道,月余止善。有基李子深驚異之,即留課孫。先生以先大父母在堂未敢遠游,辭歸讀書。紫嚴意在顯親,三面試,未獲。一雋先大父母相繼逝。先生遂絕意進取,追隨李子誠,意正心之學深有得焉。未兩年,李子返。道山先生乃歸,課讀益奮潛修,凡言動念慮之微,必詳為筆記。年五十余,子平愿畢,隱居鹿堂山,含辛茹苦,盛德日增,門人請業(yè)者益進,辛亥秋盜聚山林。先生歸而講學,四方問難者絡繹不絕。先生因材教育門下千人,勉為仁人義士者指不勝屈。晚年涵養(yǎng)愈純,德業(yè)愈精。雖處亂世,其應變設施有非人所及料者。真能窮理盡性、盡人性、以盡物性也。生平尤敦倫理門庭之內(nèi),雍雍如也,弟兄叔侄親黨間,怡怡如也。其他善舉,如修族譜、立堰規(guī)、興鄉(xiāng)學、置義冢、全節(jié)孝、濟貧困、闡發(fā)槐軒書籍、提倡哲學慈善,諸大端不勝枚舉。甲寅年十月,突病告其弟益齋先生曰:“吾今病恐弟兄將分離矣?!遍T人聞之,皆減壽請悼得無恙。丁巳年十月,復病,門人等更積誠請悼。先生曰:“吾數(shù)盡氣,止祈禱無益也?!倍?,戒二子曰:“吾一生日記,吾終即為焚之?!弊悠缑?。門人見而驚曰。
先生之手則也,急拾灰燼中七十四冊僅得二十一,殘缺失次。門人抄撰之約為槐蔭拾語二卷,槐蔭克己錄一卷然非。先生意也。先生生前清道光丁未年十一月初五日寅時,享年七十一歲,子二孫達人,崛起意者。先生辛苦一生,天將有以報明德也。書成,門人據(jù)事跡,就凐囑(和)撰記義不容辭。故僭為紀略,拂淚書之。
授業(yè)侄:中和頓首謹識
抑之詩何由作也,慎爾止懔,相在克己之嚴可知矣。甸侯先生從事克復凡言,動念慮之,微必詳記過條,注以自警,課功之密,至;老彌精,門人幸拾燼余,刊其注語,復約其條目為《克己錄》一冊,非以問世特作箋規(guī),互相警惕,無負裁成之意云爾。
槐蔭門人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