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琳
雙進雙出鋼球磨煤機是火力發(fā)電廠直吹式磨煤機制粉系統(tǒng)的主體設備,該設備具有連續(xù)作業(yè)率高、維修方便、粉磨出力和細度穩(wěn)定、儲存能力大、響應迅速、運行靈活性大、較低的風煤比、適用煤種廣、不受異物影響及無需備用磨機等優(yōu)點,適合研磨各種硬度和磨蝕性強的煤種,是火力發(fā)電廠鍋爐制粉設備中一種性能優(yōu)越的直吹式低速磨煤機?;剞D筒體(見圖1)是由兩個鑄造中空軸、端蓋和用鋼板卷制的圓筒焊接而成。在設備運轉時承受著動載荷和鋼球與礦石之間的不均勻載荷,是設備的核心部件,其焊接又決定著產(chǎn)品的質量。
由于筒體為回轉部件,傳統(tǒng)的焊接工藝是:筒體板采用操作機進行埋弧焊焊接,當筒體板與端蓋進行焊接時,由于焊接操作機機頭從端蓋口進入,而焊接操作機是直桿板橋式,這樣焊機機頭、板橋頭部離筒體內焊縫1.5~1.9m,原焊接操作機機頭(見圖2)焊接距離為300mm,導致焊接操作機無法進行焊接,故筒體板與端蓋是采用熔化極CO2氣體保護焊進行焊接。但采用人工操作(起弧、收弧、焊接速度、焊接擺動等)與焊接操作機相比不準確,不穩(wěn)定,從而導致焊縫成形不好,焊縫部位容易產(chǎn)生氣孔、夾渣及裂紋等缺陷。為提高焊接質量和效率,減輕勞動強度,且隨著大型電廠項目的建成對于磨煤機數(shù)量的大幅度增加,為了提高自身競爭力,滿足市場需求,我們對傳統(tǒng)工藝進行了改進。
針對手工焊接的缺點,我們將筒體板與端蓋之間的焊接改為埋弧焊焊接。由于之前的焊接操作機機頭是通過螺栓與操作機橫梁連接,通過軌道驅動橫梁對機頭進行上下調節(jié),以便適應工件的焊接,而機頭與橫梁之間是采用螺栓固定形式的,對于一些有遮擋的部件結構不適用(如筒體端蓋結構),因此對焊接操作機機頭(見圖3)的固定部分進行了改進,以克服其不足。改進如下:通過圓柱套筒對其橫梁與機頭進行連接,通過螺栓固定對其相對位置進行調節(jié),要適應不同的高度,而圓筒結構可以進行360°回轉運動,如焊接過程中結構件遇到某些結構遮擋的話(如筒體內部支撐),可以進行轉動,便于焊接。 新舊工藝的比較如下:
圖1
圖2
圖3
(1)焊接質量及外觀有明顯提高(見圖4) 將原來的手工焊接改為機械焊接,焊接缺陷明顯減少,返修工作明顯降低(見圖5)。
(2)提高了焊接效率 現(xiàn)在焊接所需時間為原時間的一半,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生產(chǎn)率。
(3)增加了焊接操作機的焊接實用性 我公司近期生產(chǎn)的回轉窯筒體由于筒體支撐的遮擋,導致焊接操作機無法進行焊接,通過使用此焊接機頭,可將機頭通過回轉軸,將導電桿進行轉動以繞開遮擋的支撐進行焊接。隨著新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我們還可以將機頭改進,以適應更多的焊接(如長度等)。
圖4
圖5
采用新工藝后,從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情況看,筒體部的焊接工期都縮短了一半,返修率明顯降低,焊縫外觀也受到了用戶的好評。不僅降低了勞動成本,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而且提高了產(chǎn)品的市場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