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山
生命之水伏特加
◎ 黃山
國土面積有75%屬于亞洲的俄羅斯憑什么被認為是歐洲國家?可能因為他們和歐洲人有一個共同愛好:把自己的蒸餾烈酒稱為“生命之水”。
起源于俄羅斯的伏特加英文名為Vodka,含義和白蘭地、威士忌一樣,就是“生命之水”的意思。一般的伏特加通常以混合原料來發(fā)酵蒸餾,除了有大麥還會有地瓜和玉米,雜質較多,口感粗陋,酒體像刀子般割喉。高檔的伏特加則走“純凈”的路線,以單一的谷物為原料,例如小麥、大麥、黑麥、裸麥。一瓶好的伏特加幾乎不會有酒精以外的味道,很純凈也很無聊。
俄羅斯的老派伏特加酒鬼是這樣發(fā)展而來的:
他參加過因不滿伏特加稅收高漲而發(fā)動的武裝起義;他在國家禁酒令生效時寧愿冒著引起火災和坐牢的危險而在家私自蒸餾伏特加;納粹來時,只要他能得到每天100克的伏特加配給就能扣動扳機戰(zhàn)無不勝;經濟困難時,他一天的工資只夠買三分之一瓶伏特加,卻在結算工錢后第一時間來到酒館,尋找另外兩個和他一樣的窮光蛋“團購”一瓶分著喝下;貧窮時,他凈飲伏特加配黑面包和酸黃瓜;富有時,他凈飲伏特加配魚子醬……伏特加就是血與火,就是生命,就是男子氣概本身。
在俄羅斯以外的地方,酒吧行業(yè)很快就發(fā)現了伏特加的美妙之處。因為它純粹得不含太多雜味,因此就像一張畫紙,可以任調酒師像繪畫一樣在上面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各種風味。在伏特加中加入姜啤和青檸的“莫斯科騾子”率先流行起來,隨后是海明威在書中提到過的以番茄汁、芹菜、鹽、胡椒加上伏特加調成的“血腥瑪麗”。
悶騷的北歐人則用了另一種方式來顛覆這個市場。誕生于瑞典的“絕對伏特加”在19世紀70年代末大變身,以宛如瑞典老藥瓶的透明磨砂玻璃瓶和清新的商標包裝自己,又不惜成本請來藝術家參與廣告品牌形象設計,還推出了多種風味的伏特加。“絕對伏特加”從默默無聞一躍成為與“斯米諾”并駕齊驅的伏特加巨頭。
除了用來暢飲,伏特加還能用來救命。澳大利亞的醫(yī)院曾經有使用“伏特加滴注”救活企圖自殺者的案例。一名男子在吞服完大量致命性物質后,醫(yī)生診斷最好的治療方法是使用適當劑量的酒精,但由于醫(yī)院的備用酒精緊缺,醫(yī)生們不得不找來一箱伏特加酒,每小時通過一根導管向病人胃部滴注約3個標準杯的伏特加酒。該療法一直持續(xù)了3天,最后病人完全康復。最初被期望用于治病救人的“生命之水”終于在地球的另一端達成了這一使命。
(摘自《南都周刊》2015年11期 圖/千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