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嚴隸
似乎是專為看瑞相而來,說要到襄陽,心里就閃出這個短句。因為我是為尋訪襄陽的一位歷史人物遺跡而出發(fā),才有這份信心,相信那千年前生命留下的氣息會化顯為今朝斯土的吉瑞之形。聽見這話的人,就興致勃勃說起諸葛亮來,讓人知道這位古代大名人多么強勢地依然占據著今朝楚地人的心。確實最早記住襄陽地名是由以臥龍先生為主角之一的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但使我生向往心并終于來到這里的卻是一代高僧釋道安。
落地襄陽,先問觀音閣,也是這個緣故。這是十年前傳喜師父曾應邀來講經的古剎。師父之為,必與千年前道安法師的于此居住和奉獻有關。此是對彼悠悠召喚的應答。
我于是習慣性地先舉目高處,想看到晴宇飛虹彩,或云空鑲琉璃,以及白云惟妙惟肖繪出觀音菩薩、龍鳳等兆示吉祥的圖案。未見。這天襄陽天空薄陰,淺灰色的云均勻地漫空絮著,一去無際。次日云化作雨,灑灑而下,使遍野起歡呼。有武漢來的人笑逐顏開,說湖北干旱久矣,終于下了雨!——很奇怪的,今年“雞頭”、“雞尾”都不缺雨水,兩旁的省份(山西、河南)也時而下,就是當中“雞胸”這一條總不見甘露。這中國地圖上居中的一幅長條標地乃為湖北。
如此說,那勻勻鋪去的一天云絮便是吉瑞了,此處大相不著。
薄陰的天空下,行走在天籟汽車制造廠流水線生產車間里,聽著解說員聲音朗朗的介紹,有一刻,我認為自己是走在瑞相中,這個偌大的工廠,就是襄陽的一幅瑞相。不是嗎?它代表的是現(xiàn)代科技一個領域的高度,也便是現(xiàn)代人類文明一座山峰的高度,一切文明都為造福人類而出現(xiàn),是人類智慧盛開的花朵。這智慧之花賦形于汽車制造廠,為祥瑞之表。
從襄陽城到天籟廠,往來都由漢江上過,穿行在橫臥江面堅實簡樸而雄偉的大橋上,陶醉于一江碧水的時候,又覺得這清澈美麗之水是瑞相。這其實是到襄陽之前即有的思索。曠絕千古的“南水北調”工程使?jié)h江之水名揚天下,而此典中漢江幾乎就是襄陽的代名詞——“南水北調”取水點設在漢江流經襄陽境內域段。
取襄漢之水供京津地區(qū),誰都知道水量豐沛之外,如此選擇更重要的原因是此地水質勝好。漢江流到這里一下就變韻了,文彩煥發(fā),洋洋大觀,“至此,告別秦嶺大巴山的崇山峻嶺,進入寬闊的漢江平原?!诫S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笔窍尻栙x予漢江豐饒瑰麗的歷史文化蘊涵。而這條如詩如畫的大江使這塊土地幸為漢水文化中心,盡奪千年風光。
水跟人一樣,美善關乎文化。
漢江全程1577公里,其中襄陽段長195公里,穿城而過,貫全境。
襄陽人深深知道自己土地上所擅水利,每對來賓,張口就要說的“鐵打的襄陽”,所道便是水的功勞?!尻枤v史上發(fā)生戰(zhàn)爭逾700場,幾乎就是一座戰(zhàn)爭的舞臺,不管怎樣打得血流成河,尸堆如山,近代之前,城少有被攻破,所賴就是長約7公里擁“華夏第一城池”之譽的護城河,它贏來“第一”的是寬闊(河面最寬處達250米),站在這邊城墻上朝對岸望去,所見景物都因為距離而影影綽綽。陪同者盡伸長臂朝前指著,自豪地說,河面太寬了,敵人沒辦法靠近,最多鳧到河中心就會遭射斃……。聽者都點頭,笑,贊嘆。我亦如是。倏地耳邊起了嗖嗖箭簇飛射聲,恍然見河水中灘灘鮮血如罌粟紛然綻放,染一川碧波成紅浪。不由心里一陣惡心,那奔突廝殺中的人影與虎狼何異!人與低級動物的區(qū)別何其小得只在一念一行。
一旦沾血,頓失風景。襄陽乃“兵家必爭之地”的意思,任憑以怎樣的語調表達,都讓人聽得苦澀,深悉美好與戰(zhàn)爭是反義詞,而動搖了對襄陽水質量好關乎其歷史文化的信心。水是一塊土地美好的因。
我于是細細審視熱愛家鄉(xiāng)的人們津津樂道的本土歷史文化。
襄陽人介紹自己,總由“為歷代文化名城”話語起頭,詩意追溯2800年悠久歷史,炫“自秦漢以來,代為重鎮(zhèn)”:
西漢初始建縣;漢武帝(西漢)時屬荊州刺史部南郡;王莽時一度改稱“相陽”,又被光武帝(東漢)恢復原名;獻帝初平年間劉表(荊州刺史)移州治于襄陽郡;諸葛孔明于此論天下三分;羊叔子在這兒促西晉一統(tǒng);建安十三年曹操控制南郡北部置襄陽郡;李自成曾封襄陽為襄京……
來到第一天被帶領著參觀的古城、古街、綠影壁、仲宣樓等歷史遺跡,都是這些的演說。我投去的目光盡是贊美,當直面那些嘆為稀有,古老滄桑的建筑物,一時間不禁有些要傾向“英雄造歷史”之說,歷史這么樣與一個個人名緊拴而一段段切開著哦!直到漸漸地,布景澄清,露出底色,驚訝地發(fā)現(xiàn),自己竟是遍看了短暫——滄桑與古老,盡浮在“短暫”上邊,才不由默默地,又重新開始思索。
識得短暫,是因為確認了劉秀、王莽、劉表、曹操、李自成,之類叱咤一時的英雄人物,便是那所謂的“兵家”。由而肯定自己看光輝業(yè)績同時,也一幕一幕地,目睹了鄙恥——人性的貪婪。
兵家者,為爭權奪利而廝打的人。所爭土地的占有權耳。殺幾多人而奪來,又幾多人遭殺而被奪去。爾輩所圖首先自是這地方氣候溫潤,平原沃壤,水土豐美,為天造一座大糧倉——三國時襄宜平原得譽“天下膏腴地”;南北朝時贊曰:“襄陽左右,田地肥良,桑梓野澤,處處而有”;今朝襄陽是中國十大夏糧主產區(qū)和20個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然后是占處地之利,襄陽恰處中原,為北往南來、東行西去道路之樞紐,舉凡“南船北馬”,“七省通衢”等喻辭,皆言交通運輸的便利。
因據地有利而被爭搶,而易得易失,“城頭變幻大王旗”為千百年連場節(jié)目,演而不衰,說透人間短暫之哀。
論短暫,最堪憐,令人難為情,為典型的,是王莽和李自成的表演。
再說文化。
襄陽人把自己的文化從古代起分了塊兒,計有:三國文化、楚文化、漢水文化。
漢水,漢江也,其流域是漢朝的發(fā)祥地,舉凡漢語言漢民俗等漢文化,盡源于此。說漢文化,必言詩書畫。這是令襄陽人不由滿面春風的一個話題,會列出星光璀璨長長一個名單。諸星辰中,近城處設景以紀的,是居“建安七子之首”的東漢文學家王粲。景觀便是以他《登樓賦》里所寫“仲宣樓”臨水而建的一座樓。高樓自寓美,讓王前輩名垂青史的這首詩賦,我卻并不特別喜歡,因他之登樓借景,宣泄自己一腔懷才不遇的積郁而已。倒叫人久久思量時,懷疑劉表對他的不予使用是否真如書上所寫,僅僅因為嫌“其貌不揚”?不得重用而怨天尤人者,文人習氣也重,恐境界不及,實非真才。大才豈憂用?!若境界有逮,文人得了機會很麻煩的,往往陋性昭彰,處處障礙。這由王粲后來的言行也可略見一斑,曹操占襄陽后,于江岸大宴群臣。王粲舉杯祝賀,以貶袁紹和劉表不尚賢任能,而贊曹操“文武并舉,英雄畢力……此帝王之舉也”。何其讓人為之低眉慚面!這時候儒家文化已很成熟了,古儒之尚,蔑視這樣赤裸裸以貶人邀己寵的。而況,曹操居丞相位,由傳統(tǒng)文化理論,不可使用“帝王之舉”類言詞以譽美!爾曹多么艱難地克制著篡位之心呢,豈堪如此攛掇!
再者,袁紹曹操兩個拼命于官渡時,劉表不“坐觀時變”,就能避免襄陽失陷于曹魏的命運嗎?
曹魏大軍克襄陽時,劉表已離世,不曾見到自己的城邦失陷了。
還有,分明是王粲勸劉表的二兒子琮順降曹操,使之不費一兵一卒占領襄陽的嘛。
境界,許多時候,就是人品。
或者劉表恰是從王粲的面相上看出了內心?相由心生啊!
積郁不怕有,只看何所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范仲淹曾經在岳陽樓上的吟詠,好作回答。此為仲宣樓給予的啟示罷。與為文者們共勉!
至此,便明白這塊土地養(yǎng)育了宋玉、杜審言、杜甫、柳永、孟浩然、米芾等詩書方家,唐代2500位詩人幾乎都曾來游歷過,并沒有改變它為人類互相殘殺之所,儼然一大屠宰場悲哀命數的緣故。從來山水滋養(yǎng)詩人書家們的性靈,不是他們的性靈潤澤山水。
這么一想,憶起了詩句:“玉在山而草木潤”。正好落到了楚文化上。在我心里,楚文化幾可以玉文化稱。首先因為楚人的祖先最早是繁衍生息于襄陽境內的荊山一帶,——楚文化又稱荊楚文化,而荊山有玉藏。
這就說到了那塊歷史上著名的“和氏之璧”?!昂汀?,貼著“玉石鑒賞家”標簽的古楚人卞和;“璧”,累卞和悲慘地失去雙足,之后引列強起紛爭的荊山石所出美玉。由于卞和是春秋時人,恰當楚國初興之際,“和氏之璧”可做楚文化源頭。
我卻忽然不愿意講這個故事了,卞和或者是有德而有識,能夠得遇那塊神奇的荊山璞玉,(玉見有德人),并懂它的價值。他卻不是個智者。為什么執(zhí)意要獻寶于君王呢?頭次或可理解,是國人傳統(tǒng)忠君思想的促使,暗兼以寶物易前途,一展人生抱負打算。二次就可疑了,因為這時已經被昏庸暴君砍掉了一只腳,(《韓非子》載:卞和在荊山得一玉璞,獻給楚王,楚王使人觀看,說是石頭,有欺君之罪,斷其左足)。分明君王之德配不上美玉,干啥還要給他,令明珠暗投?就不怕另一只腳也遭砍掉嗎?啥子樣的高官厚祿比健全的四肢重要啊!就算僥幸這回成功了,會容個刑缺了一只腳的人位列朝班嗎?
悲劇竟在他身上重演!武王與自己的前任手法一模一樣,“派人檢查。仍說是石頭,又斷其右足?!?/p>
兩只腳都沒了,該醒悟了吧?竟仍舊執(zhí)著,“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荊山下”,還是要獻寶!幸而終于這回得遇有人性的,楚文王未盲聽盲信,下令剖石以驗,美玉得證。果然文王因卞和獻玉有功,封其為零陽侯。讓人長長松一口氣的是,“卞和辭之未就”。
這獻寶的發(fā)心,至少不那么劫濁了。
即便這是連番遭殃,終于磨出智慧,覺悟了的結果,也讓人喜慰。
不為求官。卻是為何呢?說是卞和抱玉哭于荊山下時,文王曾派人去問他為什么哭?他答“寶玉而名之為石,貞氏戮之而漫,此臣所以悲也?!边@是哭的緣故,不是當初獻寶的。
我愿他此刻是為了洗不白之冤,給自己正名,而不是為了他所理解的真理委婉發(fā)吆喚、吶喊,不然更要讓人為古志士們的悟性憾而搖頭了。
卞和啊,確實我為你深深感到遺憾!你既知石中有玉,何不自剖之?得此美玉,何異獲得整個世界,還在乎楚王座下一個職位?擁寶自重,獨立于世,似孔子,管仲那般琢磨玩味,從玉中看出諸多德,時時膜拜,美德教育的祖師就是你了。論人生價值,予社會的貢獻,何能過此?上蒼既把相遇相知稀世珍寶的機緣賜予你,或許就是讓你由玉品識自性,人玉互養(yǎng),自我提升,成為一代圣賢,造福人間的。你竟拿它去邀寵君王,求易功名,何其有負天期!兩番斷足之厄,是否乃為示懲警世?
且看“和氏璧”被獻貢后的遭遇,光彩剔透一塊大自然的結晶,淪為強權們撕扯爭奪之物,在欲熏熏的手掌間輾轉流離,受染著,遭破壞,以秦始皇的行徑最粗暴可惡,竟指令李斯于璧面上縱刀雕刻了八個字,以為象征皇權的玉璽,留下難以去之的創(chuàng)痕。它后來的神秘失蹤當是上天收回去了,人間欠福德,仙品不可留。荊山再不見玉,當是這個緣故。
總算卞和掙得名來,也傳之千古,曰“白玉祖師”、“白玉尊人”。盡管這兩個詞組我不知該如何準確解讀之。
更大的悲哀在于卞和迷謬不是獨一,緊隨之后,一個人演得愈其慘烈,不忍卒睹,便是錦繡才子屈原。卞和所獻之寶,雖珍稀無雙,終究屬身外物,屈原糟踐的卻是自己高貴潔凈的心靈——將這更美奐的一塊“和氏璧”,捧手給了根本不配享之的楚懷王。不幸在于他比卞和順當,出手成功了,頗得懷王近信,榮祿兼之,恍然猶如擁抱了理想,一時內心舒暢。
但美玉配君子啊,福德不夠的人,消受不起的,必要折騰以毀之。果然懷王一朝折損起來,信小人讒惑,生滿心嗔垢,惡毒地將屈原從自己身邊攆逐,曰流放。這應該是上蒼予三閭大夫得自在的時機,所謂禍兮福所倚。說翻臉就翻臉的人,準虎狼也!豈可為伴?趕緊抽身遁去??!被流放巴不得吶,自己要設法更逃得遠些才好。二度流放,感恩!我索性更往天邊去,免得勞你再“惦記”。
可嘆屈原轉不過彎兒來,竟視被流放為大羞恥,鉆進榮辱幻境,深深沉溺,不能自拔。
謬托知己已然哀,又執(zhí)迷不悟,令人扼腕長嘆!給根本不配的人傷了心,該指責哪一個呢?鄙者自鄙,你竟與他一般見識!
屈原有過覺悟的,《漁夫》里,“漁夫”的話說得多么好:“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蹦魏嗡荒軌蚨ㄔ谶@束光里,須臾迷霧來襲,他隨境流轉而去,終未能再露出頭來,慘被吞噬。
所謂苦難,是上天敲掉裹在他性靈“玉璧”外邊那層石頭殼子,以使本性彰顯,大放光明,是為淬礪。惜屈子天縱之才,未能捫摸此理!不然可不勞累造化,又苦心孤詣塑孔子矣。人間須有圣賢,引大眾出苦難。
最斷人腸,是屈原的投汨羅江而死。生死事大,說的是此段結束后,往何處再開篇?收筆方式甚為關鍵!自絕為不可恕之其一的。屈子,你得到超度了嗎?
中國古代,士子們一個誤區(qū),認為仕途是人生唯一明路。其實,人該當傾畢生之力以求的終極歸宿,唯高尚道德境界,向此峰巔的路徑實多,仕途不過之一。政治高臺反而存在不確定性的,因為政治并不就與道德劃等號,只有英明的領袖,施德政的時代,才見到兩者牽手。不然,便十足一條驚濤駭浪隨時可能觸礁翻船的畏途。人杰當路在腳下,披荊斬棘,履足處拓一條光明大道,直去高處。孔子、老子、莊子,鄭板橋,陶淵明……,都是例證。
站在道德峰巔上垂目俯瞰,由朝代更迭若時序循環(huán)往復不停,會看到仕途的有限,政權的短暫。
若這能夠成為卞和與屈原眼中之見,楚文化大河端源,會是不同一種風光了,中華文化便也將因另一種格致的開篇,而愈發(fā)氣魄非凡!
《楚辭》承載著的屈原憂憤,至今隱約在楚地的風中,讓這方天地滲透著無法散卻的傷郁。
話到“三國文化”,忽涼風瑟瑟。尤其在襄陽,這“三國文化”如此直指諸葛亮其人的地方。論諸葛先輩一生,我視為英雄失路。這樣說,如同觀其畢生所作所為,本鮮明一“兵家”,并未把他列入兵家方陣一樣,是一種憐惜。曾經,我以諸葛先生為梟雄的。
梟雄者,倚智商而不倚智慧的人。“慧”這個字出現(xiàn),需要跟善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諸葛先生輸在起頭處。首先,出天下三分之策,非善。一篇《隆中對》,一場亂世因。論拼殺酷烈,機關算盡,成為人類戰(zhàn)爭標本的,中國歷史上,有哪一段更超過三國時期?以關羽的“水淹七軍”開幕,以孔明的“木牛流馬”告一段落,一場一場成就將相功名的死戰(zhàn),都是生靈涂炭,人世大劫!
當然,《隆中對》發(fā)心是好的,據荊州、益州之地,謀取西南各民族支持,聯(lián)合孫吳,對抗曹魏后一統(tǒng)天下。所謂匡扶漢室。真的這愿景實現(xiàn)了,或者天下會得一段清平安寧,因為從諸葛任蜀漢政權丞相時的作為看,他是有給百姓謀幸福能力的(史書有記:諸葛亮當政期間,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抑制豪強,任人唯賢)。奈何這純屬非分之想,因為不具備成功的必要條件——沒有那個適合繼續(xù)當漢家皇帝的人。劉備已然庸,其后人阿斗更整個“扶不起”。君王福德不夠,居臣位的人再能干也不行,必是一個亂,使百姓遭殃。后來曹丕代替了劉氏坐到龍椅上,應該便是這個意思,以蒼生得安為上吧。
諸葛亮全靠智謀給原本氣數當盡的“漢室”延長了43年陽壽(蜀漢,221——264)。也只是以天下三分之一殘缺的樣子。這樣的設謀,往往盡是陰謀,比如“火燒赤壁”、“草船借箭”、“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空城計”,等等。招招陰損。沒辦法的,實屬強求啊。一步錯,就步步錯了。
兵家雖只爭輸贏,當也講究個用兵之道,若戰(zhàn)術總是透著一股邪氣,終究不會大贏。
是兮非兮?以由此所造的業(yè)論,倒是王粲的勸劉琮降更有可取處,順應時勢,做出讓步,顯得明智。避免戰(zhàn)爭,便是遏制殺戮,免造殺業(yè)。
欲終結漢室的是天罷?縱然曠世奇才,豈可逆天而行!
諸葛丞相只享年54歲便辭世而去,可與此有關?
是那胸中大志之誤了。諸葛先生從17歲到27歲,所謂的隱居隆中,躬耕隴畝,實則秣馬厲兵,等待時機,以一舒襟抱。應該說他實現(xiàn)了畢生之志,為“臥龍”時,他便是“自比管仲,樂毅”,憧憬做一代名相的。劉備時代他為丞相,劉禪即位,他更是“受遺詔輔后主,封武鄉(xiāng)侯,領益州牧,主持軍國大事?!卑菹喾夂?,顯赫之極!為人臣者,論尊榮,無過于此了。
可惜太短暫,蜀漢政權一共不過幾十年,期間幾乎不見太平日子。七擒孟獲,六出祁山,沒一天消停。是他不能忘記自己收復中原的初心嗎?我有的時候認為,他或許是另有緣故,比如思念故園——那曾經隱居躬耕的美麗隆中,思念那做臥龍的瀟灑日子,想回到那清雅潔凈的地方和歲月中去。這時候的諸葛,已經歷練人生,許多都明白了,明白自己當年一念之差上了這條求功名的路,而離本性愈去愈遠?;貧w啊,回歸到本初的自己!他這時候,覺得想回到自己,須得回到那出發(fā)的地方,借助襄陽的山,襄陽的水,襄陽的陽光和風,完成這奇崛的路程。所以力排眾議,不顧一切,要翻越祁山,回到中原。
雖然沒能如愿,總算是死在回歸的路上,總算是死在了自己魂牽夢繞的中原大地!他病逝的那五丈原,在陜西境內了。
諸葛先輩,這猜想對嗎?我怕這不是你的心思,我怕,直到死,你都是當初的志向,死死瞄住政治一條道,要治國安邦,經天緯地,不負此生。到四川后,你發(fā)現(xiàn),蜀地雖美,上有蜀人,匪我同類。對于飛騰的龍,巴蜀天空嫌窄仄,不得盡興遨游。于是,要以四川為根據地,打回中原,雄霸江山。真如那些人所說的,你是“壯志未酬身先死”。
這樣的死,乃真悲哀,因為終于沒有明心見性,摸到正路。
書上說,“諸葛亮死后,晉統(tǒng)一三國?!?/p>
籍此看去,三國,多么像諸葛氏在歷史巨干上橫生的一段枝節(jié)。
諸葛先生有過自我搏斗的,三顧茅廬的故事其實說得很清楚了,他開始躲著劉備,應該不是如張飛認為的那樣,是“拿大”。也不盡是人們所猜度的,為試探劉備的誠心。他是不想受劉備之邀,清楚那不是一條能走出來的敞亮道路。后來終于露面了,自是被劉備的執(zhí)著感動了。這執(zhí)著中有真誠之美,更讓人看到希望。主上如此求賢若渴,謙卑自居,輔佐的人便有施展才華的機會?。?/p>
終是過不了這想一展才華的關——華夏士子的通癥。儒家文化的局限在這里觸眼分明。儒家,認定有出息的人,就是把當官的路走出來,學而優(yōu)則仕。誤了多少英杰!
我后來不把諸葛當梟雄,便是因為這一層。他只是沒有抵抗住誘惑,跟曹操的初始不一樣的。諸葛孔明與曹操,何嘗不是一種“既生瑜何生亮”?不是遭遇真梟雄曹操,或許諸葛能一統(tǒng)天下?
果真一統(tǒng)天下的是他,又怎樣?那個阿斗,若不換之,會是啥情形?
不能給百姓帶來幸福,任憑誰,都沒用!只要能賜百姓以福,哪個都行。有德者居上位。天下若有姓,只是兩個字,百姓。
三國文化啊,你幾多惆悵!
便是這惆悵,領我走向釋道安法師,一朝覓得了答案。
書上一概說,道安法師是避戰(zhàn)亂而至襄陽。應該這話只道出了一半。另外一半是,因為襄陽是兵家必爭之地,戰(zhàn)事頻仍,人心顛沛,尤其需要寧定,他才留在了這里。在如此地方,對中國佛教做出諸多奠基性、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何其不易!讓人生發(fā)于海水上修筑樓閣的聯(lián)想。動蕩凄惶中的人心就是波浪翻涌的大海??!海浪上凌波而矗高聳入云的樓宇就是美麗信仰。
如果不是對于善和愛,對于天地慈悲的確信,人們,如何度過那一場場難關?親人死難,山河破碎,大地上虎奔狼竄,人命如草。行走襄陽大地,我時而“看見”類似場景:袁紹、孫堅、曹操、劉備、諸葛亮等“英雄豪杰”把或白發(fā)老者,纖纖弱女,或髫髻小兒造治得遍體鱗傷,嚎啕大哭,痛不欲生,爾輩揚長而去。道安靜靜走來,撫平創(chuàng)傷,安止疼痛,使人們漸漸歸復平靜,回到生活日常。
佛經,你沒有文字,所有顯示出來被稱為文字的,都是一種稱呼而已,你是洗去人心傷痛的水,人們用眼睛讀你,在唇齒間吟誦,都是一種方式,讓你貫注生命。被你貫注了,血液里有了你,就高貴了。就不再切齒憎恨那些為了一己私欲而狂暴屠殺劫掠者,那令人如焚如煎強烈的情感就會換成悲憫,覺得他們那樣被內心的魔攫持、操縱,實在可憐!
不惜燒殺搶掠,不管以何名目,這樣的心,都與魔鬼相應,都是魔的傀儡。
這個世界的“堪忍”之哀,是拜他們所賜。所以他們堪憐。
佛教,你的高貴,在于引人心向和諧,給世界以和平。
最可惜是諸葛,論宿慧,先生毫不遜色,設若當時能剎那間轉識成智,謝劉備之邀,不去羽扇綸巾赴征程,居亂世而守靜,就在那隆中草廬里讀圣賢書,參宇宙理,以道御物,以德化人,東土亦當出佛陀矣!
道安那時候,襄陽硯首山上“一里一寺”,僧家繁多,顯示出人們迫切的精神需要,崇德向善,竟為時尚。佛教,這神圣之“水”啊,深入人心,也就是深入一方土地的經絡。文化的根便是這樣悠悠地,密密地,強韌地植下——蜿蜒在襄陽大地致深處的根脈,是德和善,所以斯土古來多好人。漢江流到這里格外顯出清冽純凈,便是這個緣故了。好水,由乎好心。山清水秀,環(huán)境的宜好,是民風淳樸,民心厚道的外現(xiàn)。
很好佐證這個理念的,是襄陽的“白云人家”,珍珠樣鑲嵌在城郊的一個村莊。我認為,所觀賞的景致里,此為最靚。因為由它看到的,是底層人生活的安寧富足。農民,正兒八經的底層罷。一個國家,農民的生活樣態(tài)是物質文明程度的硬標志。問為政者,先要出口的一句是,你念及底層了嗎?熙攘于底層的人們不說幸福,這個偌大世界沒有真正幸福可言的?!爸挥薪夥湃祟?,才能最終解放自己?!边@句馬克思主義話語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襄陽把“白云人家”叫城鄉(xiāng)一體化示范區(qū),大的框架上說,它分為兩個部分,一是住宅區(qū),另一是園林區(qū)。乍看去,住宅區(qū)分明一個設施齊備,樓宇院落軒朗時尚的都市居民社區(qū)。這是把城南的尹集鄉(xiāng)原先散落的村戶們聚集一處,告別舊房舍,搬上新樓房,過儼然城市居民的生活。稱為“遷村騰地”。由此顯出重要意義的,是人們精神生活的得到改善,社區(qū)里圖書館,電影院,活動中心等設施齊備,供學習交流娛樂。內容積極,引人向上的報刊書籍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帶來快樂,益于提高人們的心靈質量。
園林區(qū)名中華紫薇園,是“白云人家”嫵媚的眼睛,優(yōu)雅地體現(xiàn)了“產業(yè)為基——土地向規(guī)模經營集中,培育促進農民持續(xù)穩(wěn)定增收產業(yè)”之建設方針,占地八百多畝,覆蓋白云、鳳凰、青龍三個村,美得如同奇跡。
居住在這里的人們生活的豐足安詳是可以看到的,空氣中也能夠聞到。從人類歷史最深處一直看過來,還有哪個時候農人的日子如此美如圖畫?田園詩這樣以實物構成,房屋,田畦,一草一木,都是意象。
巧在這白云村,正是白馬寺故址所在。白馬寺,道安法師初到襄陽居住的寺院。法師拄錫襄陽共15年,期間燃燒生命,殷勤弘法,取得“印度佛教中國化的奠基者,依國主立佛法的倡導者,佛門釋姓的統(tǒng)一者,中國僧制首創(chuàng)者,中國第一部佛經目錄的編纂者,凈土信仰的倡導者,六家七宗之首‘本無宗’的創(chuàng)立者”等諸多成就,撰寫關于般若學的著述凡14種。所主持的僧團修建寺院共八座,(分別是檀溪寺,甘泉寺,谷隱寺,鐵佛寺,鹿門寺,靈泉寺,如珠寺,龍泉寺)。使得中國佛教文化開篇精彩,光輝燦爛。
現(xiàn)在,白馬寺已經難覓蹤影,只能在美侖美奐的紫荊園香潤的風中遙想它當年的青瓦翹檐,殿宇莊嚴。它是幻化了,悄然隱到時空深處,成恒韌茁壯之根,用汩汩不竭的慈悲長養(yǎng)萬物,這座紫荊園,這“白云人家”,都是它奇妙的化現(xiàn)。
“白云人家”,是襄陽瑞相中尤其溫暖生動,具有經典意義的一幅。
臨離開的這天,才終于得以往拜觀音閣。
古剎坐落在城南鳳林山上,臨漢江而靜矗。這并不是一座金碧輝煌的廟宇,在今天襄陽眾多寺院中,無論建筑、格局,它都不占鰲頭。我的來此朝圣,是為了受洗它獨特的,借千年清風悠揚傳送的梵音。我信這宏大之聲的存在,因為相信傳喜師父曾經的宣法音韻猶存。
觀音閣,始建于晉,初名鳳林禪寺,因為傳說中,南海觀世音菩薩曾仙游來此修煉講經,而又得此別名。
那么,猶如傳喜師父來此宣法是仰接千年前道安大德的愿行,道安大德當年的在此拄錫傳道,是對南海觀音大悲聲音的承應?佛家慈心,千古如一,法音與光陰競流,演繹美麗“傳燈”。
這是可以推理的。2003年暮春,正當“非典”猖獗,舉國惶惶之際,傳喜師父遠路勞塵而來,宣講《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我猜想,師父此為一個主要原因,這七省通衢的襄陽,瘟疫最易流播,最危險,在這里灑法雨甘霖,禳災祈福,凈化時空,寧慰人心,最有意義。這擔當情懷多么令人肅然起敬!如此與道安大德忘我無私高尚的品格一脈相承!
我讀書上所載,有識之士對道安大德的評定,諸如“既不幻術惑眾,又不靠權勢壓人,而門徒數百人,之所以能夠‘洋洋濟濟’,‘自相尊敬’,靠的全是道安本人道德學問的感化?!敝愓Z句,每每想到傳喜師父,覺得這幾乎是在描述師父其人。
由傳喜師父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經開示》,悟得了觀音菩薩來此講經的緣由,因為這個地方山水人心好啊!《開示》里說,“能見到佛身是一種福德,沒福德的人見不到的。所以,有的地方眾生的福德因緣成熟了,觀世音菩薩就現(xiàn)佛身來度他們,講究竟無上的一乘佛法?!?/p>
就是說,襄陽的善根是可以追溯到歷史地層更深處的。這就是它歷百劫猶美麗的緣故罷,因為有德,任何傷口都會慢慢愈合。道德是心靈修復的良藥。
這也就知道為什么對在襄陽見瑞相有信心了,有道德的地方,自當遍地吉祥。
正日出時候,站在觀音閣東側天王殿高高樓臺上,舉目環(huán)顧,見漢江水面晨霧縹緲,光色迷離,似仙如幻。寺院里,神殿前,裊裊香煙在輕微的風中搖曳飄散。靜靜佇立,依稀有朗朗宣講聲在風的馨香中回響。這就是那具有神奇穿透力偉大美麗的梵音,越百千萬年而來,吸納百川,匯成洪流,道安大德和傳喜師父的聲音,都在其中。它們隱約于遠處的濤聲,身側的鳥鳴,甚至花朵的呼吸,樹葉的窸窣,讓尋覓者聞而入心,感佩落淚,更深地懂得那意味深長的八個字:靈山猶在,法華未散。
帝王們的江山,姓氏幾易了,惟釋家代代相續(xù),與時光競游,不曾有過改變。竟而龍象輩出,姿態(tài)鮮活,展示強大的生命力及涵養(yǎng)天下的能力——而今,佛教已是世界性的宗教。委婉優(yōu)美地講說著“得人心者得天下”,告訴胸懷大志的人們:你得人心擁戴,土地不須搶奪,已經是你的領土。
說是在襄陽,民間有許多釋姓的人,推測是早先由佛家所轉來,讓人看見佛教文化奇異的滲透力,和藉此所由的萬古流長。滲入山川江河,花草樹木,民意人心,這樣的存在可以脫離任何依托,而永恒不亡了。當它不再寄形于具象的時候,它就彌滿天上人間,整個大千世界就是一幅巨大的瑞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