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琳
(四川師范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多元文化類型評析
許 琳
(四川師范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文化與教育本身就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文化是教育的根,教育本身也屬于文化的范疇。隨著人類社會復雜性特征的凸顯,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新的文化層出不窮,各種文化的發(fā)展都將迎來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多元文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順應時代而生。多元文化更是一步步滲透當前的教育,而語文教材作為基礎教育中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自然與多元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語文教材;多元文化;滲透;意義
談到語文教育與多元文化的關系,我們不禁會聯(lián)想到教育與文化的關系。文化不僅影響教育目的的確立,教育內(nèi)容的選擇,還影響到教育教學方法的使用;同使教育可以篩選、整理、傳遞、保存文化,起著傳播、交流、更新、創(chuàng)造文化的作用。當今時代,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不斷滲透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而語文教育作為傳承中國文化的載體之一,語文教科書正面臨著新一輪的內(nèi)容改革。在知識共享的時代,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全能型人才在未來的社會中才更能站穩(wěn)腳跟,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全球視角,對學生進行多元文化的教育成為學校的重要目標。當下的語文教科書,無論是編寫還是選文,都充分考慮體現(xiàn)是時代特色,既要注重傳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充分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有利于學生在母體文化之上接觸更多形形色色的文化主體,豐富學生精神世界的同時也開闊了學生的眼界。
下面就以人教版初一上冊的語文課文為例,簡要評析該教材中的多元文化類型。
2.1 不同國別文化的融合
秉承著“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現(xiàn)在的語文教材有選擇地融入了不同國家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如印度詩人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的《金色花》、19世紀美國盲聾女作家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有英國作業(yè)溫斯頓·丘吉爾的《我的早年生活》、有美國作家莫頓·亨利的《走一步,再走一步》,還有法國科普作家法布爾的《綠色蟈蟈》,共五篇文章,綜觀世界文化發(fā)展史,可以看出,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互相開放、互相交流、互相吸收,同時又不斷分化,是各民族文化發(fā)展的一條規(guī)律。如果將自己僅僅局限于本民族單一的文化之中,就會使民族文化停滯。教科書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工具之一,更要做到“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要以博大的胸襟和開闊的視野,大膽吸收世界一切優(yōu)秀文化成果,這樣才能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加強學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新思想、新科學、新文化,這樣才能博采眾長,融會貫通。
2.2 選文體裁的多樣化
這本教材涵蓋了敘事散文莫懷戚的《散步》、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也有抒情散文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劉義慶的筆記體小說《詠雪》,還有安徒生童話《皇帝的新裝》,伊索寓言《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中國古代詩歌《觀滄海》、《錢塘湖春行》等等。體裁廣泛,內(nèi)容豐富,風格多樣,又是各國名篇,通過學習可以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了解不同的文化藝術和文化特點。選文體裁的多樣化,不僅能夠上學生系統(tǒng)地學習國學,并且讓他們能夠充分去了解各種文章體裁、各種體裁的特點,與此同時,可以教授學生書寫的方法,鍛煉學生的寫作技巧。通過這樣的語文書,不僅可以閱讀前人的優(yōu)秀作品,而且提高了學生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和能力,并且增強了學生的實際書寫能力,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
2.3 文章的寫作群體豐富,內(nèi)容涵蓋廣泛
有以父母和孩子為寫作群體的,講述父母和孩子之間發(fā)生的點點滴滴的文章,如張之路的《羚羊木雕》記述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發(fā)生的小矛盾,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則寫出了對已故母親深深的愛以及對“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悔恨之情;也有以老師這種崇高的職業(yè)群體為寫作內(nèi)容的,如魏巍的《我的老師》以及馬及時的《王幾何》;也有以小動物為寫作群體的,如小思的《蟬》、法布爾的《綠色蟈蟈》。不同的寫作群體有著不同的群體特征,這樣有助于學生通過文章去理解不同群體在社會、在大自然中的不同角色,有助于擴寬學生的視野。
2.4 教材的表現(xiàn)形式更加多元化
過去的語文教材主要以大篇大篇的文字為主,教材的表現(xiàn)形式單一固定,而現(xiàn)在語文課本中插入了照片、圖片、圖表、作者手稿等表示和傳遞知識與信息的內(nèi)容,它們具有直觀、形象、啟迪、趣味等特點,是對課文文字的系統(tǒng)補充。插圖就是文本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教材用“圖”來直接地表達課本的內(nèi)容,是課本內(nèi)容的再創(chuàng)造。通過插圖教學,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幫助學生讀懂文本,加深記憶,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使學生與文本、作者、畫者之間的對話更加親密、更加深入,同時,相對于傳統(tǒng)的教材而言,加入插圖的教材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這是教材編寫中的一大進步。
3.1 語文教材的多元化使得語文教學也更加多元
新課改以來,我國開始大力提倡語文教育應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目的,語文素養(yǎng)即是“以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為主干,至少包括語文知識、語文能力、一般智力、社會文化常識和情感意志與個性等五個基本要素在內(nèi)的有機復合體”,隨著多元文化的不斷滲透進入語文教材中,多元文化為語文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多元文化這一背景下,要求語文教師要相信來自不同文化的學生的理解和認知能力,并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掌握為前提。其次,教師的教學方式也變得更加多元,同時,要依據(jù)學生的學習型式而有所不同,并在教學過程中提倡學生的合作思考,幫助他們發(fā)展起自己的概念圖式,從而使學生能有效地去學習。
3.2 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
多民族、多文化國家通常會比較有趣。各種民族有自己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習慣,因此多民族國家里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文化現(xiàn)象和生活習慣。即使是發(fā)生文化沖突,也會經(jīng)常讓人有新鮮感。多民族國家里,各個民族的人思考方式不同,可以互相啟發(fā),有利于發(fā)明創(chuàng)造。比如在美國,大學和研究生院里集合了全世界各地的優(yōu)秀學生,非常有利于技術創(chuàng)新。而且,各個民族有自己擅長的領域,比如愛爾蘭人喜歡政治,猶太人擅長經(jīng)商,中國人擅長科研,德國人在機器制造上領先,而瑞士人擅長精密制造。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教師則是這一活動過程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學生在學習這些外國文化的時候,能吸收來自不同地域、不同國家的新鮮養(yǎng)分。濃厚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帶到學生各個方面的發(fā)展,使之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從而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3.3 語文教材也促進了多元文化的發(fā)展
在全球化急速發(fā)展的情況之下,各國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多元文化浪潮的沖擊,中國更是首當其沖。在語文教學中,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提不起學生的任何興趣了,學生呼喚多樣的語文課堂,死氣沉沉的語文教學也讓教師開始了對多元文化的重視,并使他們嘗試將多元的文化帶進語文課堂。多樣的中華文化作為既定的社會遺產(chǎn),是需要一代代人去傳揚的;外國文化作為一種陌生文化,他要在中國獲得傳播和發(fā)展,也要依賴于教育的發(fā)展。語文作為義務教育的基礎科目,接受人群的廣泛程度是其他活動所無可比擬的,且中小學生對于各種文化的接受又是最快的。因此,語文教學可謂是促進多元文化頻繁交流和發(fā)展的主戰(zhàn)場。
中國是一個擁有眾多民族的國家。現(xiàn)今,少數(shù)民族及外來人口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多元文化集中的趨勢愈加明顯。多元文化融入語文教材的過程,不僅凸顯了語文教材的時代特色與現(xiàn)實意義,同時促進了語文的教學方式更加多元化,不同國別的優(yōu)秀文化作品、各具特色的文章體裁、豐富的文章表現(xiàn)形式等等都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反過來,語文教材也促進了多元文化的發(fā)展。不過,現(xiàn)如今發(fā)行的人教版語文教材也并不是完美的,在倡導多元文化教育的教育領域,我們在實行多元文化教育的時候,不能盲目的為“多元”而教育,也不能只顧“主流文化”而摒棄“多元文化”,不能主要觀眾多元文化中的某一或某些文化,而忽視其他文化。而是要整合教育中的多元文化,使各種文化協(xié)調(diào)、平衡的發(fā)展。因此,中國的語文教學,應在結合本土精神文化的特點之下,以多元文化為指導,探索出將多元文化融入語文的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需要教學中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配合,包括教學目標的明確設計、教學內(nèi)容的多元融合、教學方法的有效選擇以及教學評價的多元綜合等。未來的多元文化對于語文教學來說可能更像是一把雙刃劍,使得中華民族在享受文化所呈現(xiàn)出來的五彩斑斕之時,又不斷地受到來自紛繁復雜的多元文化影響下的民族文化迷失的挑戰(zhàn)。面對國際化,全球化的趨勢,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更要懂得繼承與發(fā)揚,接受新文化,鞏固原有的文化,既要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找到突破口,尋求的發(fā)展,同時在面臨挑戰(zhàn)的時候,我們也要拿出十二萬分的精神積極應戰(zhàn),在你困難面前絕不退縮,我們要正確的立足于本國的國情,結合實際,找到屬于自己的具有本國特色的多元文化的發(fā)展之路。
[1] 常貝貝.多元文化視野下小學語文教材中族群文化的探究[D].西南大學,2013.
[2] 陳怡.人教版與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多元文化類型的比較研究[J].教育探索,2010.
[3] 孫玲.多元文化語境下高中語文課本選文取向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
[4] 楊小明.語文教材中的多元文化類型分析[J].語文學刊,2007.
[5] 馬曉娟.基于多元文化視野探析中小學語文教材[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
許琳(1991.4-),女,漢,四川,碩士研究生,四川師范大學,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
G632
A
1672-5832(2015)12-01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