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建校于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歷史時期,從誕生之日起,“銘恥圖強”就融入了清華大學的基因。1914年,梁啟超先生在清華發(fā)表題為《君子》的演講。他用《周易》中乾坤二卦的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激勵清華學子,要努力成為中國社會的中流砥柱。后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被鑄入校徽,高懸于大禮堂的上方成為了清華師生的校訓。
在國家內憂外患的背景下,“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的校訓一經(jīng)提出就成為一種強大的精神感召力,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學子走上了愛國、成才、奉獻的道路。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清華師生走出書齋用熱血報國。理學院院長葉企孫,組織師生研制炸藥、地雷,在令日寇膽戰(zhàn)心驚的地雷戰(zhàn)中發(fā)揮了關鍵性作用;1932屆畢業(yè)生沈崇誨在上海吳淞口,駕機撞向日本海軍旗艦壯烈殉國。1948年,110名教授聯(lián)名抗議美國扶植日本,清華大學朱自清先生在簽下名字的當天就讓兒子退回了當月配給的美國援助的面粉票,用這樣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維護民族尊嚴的決心。
新中國成立后,振興民族的責任感和恥不如人的壓力又一次激發(fā)清華人奮起。我國23位兩彈一星元勛科學家中,有14位都來自清華。其中,兩彈元勛鄧稼先更是被稱為“中國人永恒的驕傲”。在核物理、空氣動力學等新技術領域,清華為國家培養(yǎng)數(shù)以萬計的科技工作者。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徐銤老先生,用了46年的時間推動中國實驗快堆成功并網(wǎng)發(fā)電,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shù)幾個擁有快堆技術的國家之一。前些年,楊絳先生把她和錢鐘書先生全部的稿費和著作權交給清華大學托管,設立“好讀書”獎學金,鼓勵好學上進的貧困學生。她動情地向同學們說:“自強不息是‘起’,厚德載物是‘止’。這八個字很完美,清華大學的校訓也就是‘好讀書’獎學金對得獎學生的期望?!?/p>
百年清華,?;丈系淖锨G花依然開得燦爛。新的時代有新的使命,今天的“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又是什么?只能用行動來作答:它是施一公等一批海外尖端人才全職回國的義無反顧;是薛其坤團隊為研究量子反?;魻栃?,每天工作15個小時的拼命精神;是顏寧青年團隊,挑戰(zhàn)科學前沿的無所畏懼。新生一代的清華人從國家、民族、時代的需求出發(fā),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他們正在努力以寬厚的道德,去承載起歷史的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