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立偉]
守護人類文明的殉道者
[文/常立偉]
大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如果梭羅是隱于瓦爾登湖畔的小隱,赫拉巴爾筆下的漢嘉,算得上是大隱。正如小說的名字:過于喧囂的孤獨,孤獨隱匿于喧囂之中。
小說并不復雜,甚至有些過于簡單。赫拉巴爾并不刻畫繁蕪深刻的人性,也不摹狀波瀾壯闊的社會百態(tài),作者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講述了漢嘉——“我”在廢紙回收站三十五年的單調(diào)工作。這些工作無非是一遍又一遍按動壓力機處理廢紙和書籍。工作之余,“我”嘬糖果,呷烈酒一般,閱讀廢舊書籍中的經(jīng)典作品,領(lǐng)略先哲的思想,與他們在如夢似幻的精神迷霧中暢談交流。
赫拉巴爾是以一種回環(huán)往復的形式描述“我”在壓力機旁的工作,不斷地按動紅、綠色按鈕,不斷往機器里面添加廢紙。這種簡單的重復,與文本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相得益彰,更具有沖擊力,如潮打空城,日日年年,有一種地久天長的韌性,還有一種野火蔓延的恣肆和天地燒盡的荒蕪。
漢嘉工作的地下室,四周布滿各色下水道,陰暗潮濕,骯臟雜亂,蒼蠅亂飛,老鼠亂走?;厥照镜呢撠熑擞肋h看漢嘉不順眼,不斷指責、吆喝、咒罵。正如漢嘉時時感嘆的“天道不仁慈”,正是在這樣一種環(huán)境下,漢嘉用文化典籍和人類文明締造了屬于自己的烏托邦。在文化的烏托邦里,漢嘉獨與先哲精神往來,他與康德一同仰望星空,與耶穌、老子探討出世、入世,沐浴高更、莫奈筆下的永恒光彩。漢嘉通過與先哲的思想交流,走過如是喧囂的外界,走進了自己孤獨的內(nèi)心。對于自己的外部處境和內(nèi)心追求,漢嘉有著清晰的認識,他明白康德、尼采們在推動人類進步,探討思想本源的同時,自己內(nèi)心對于接近真理的孤獨和恐慌,以及無法享受人類正常情欲的焦慮。但,“我”同時也無比清晰,只有這樣的孤獨,才能走進時間的永恒,享受精神的愉悅和孤獨的酣暢。
《過于喧囂的孤獨》
作者:(捷克)赫拉巴爾
譯:楊樂云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讀者可以看到,“我”鐘情的文明典籍,多是浪漫主義的、古典主義的,鮮少現(xiàn)代主義。這種對于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迷戀,實則是漢嘉,抑或作者對于鄉(xiāng)愁的回歸。作者的這種鄉(xiāng)愁,表達在書中便是漢嘉對于工業(yè)化的拒斥,并且是以一種流浪、瘋癲、無序的“非文明”狀態(tài)在抗拒。赫拉巴爾的鄉(xiāng)愁有一種壯士斷腕的凜冽,這種決絕和凜冽,不聲張,不夸飾,甚至不和諧,像污水入海,在一片黑暗、骯臟中噴涌而來,入海后卻悄然融合,完成向文明和文化的敬禮。
小說結(jié)尾處,描寫一位詩人通過暴力威脅的方式達到自己朗誦詩歌的目的,顯示了現(xiàn)實已經(jīng)逼仄到無藝術(shù)立錐之地。冷酷無情的機器工業(yè)化如洪流一般,席卷整個人類文明,連漢嘉工作的地下室也不例外。無論是正統(tǒng)的美學教授,還是無意中成才的漢嘉,命運都隨之走向滅亡,既是肉體的毀滅,也是精神的消亡。
歸根結(jié)底,這是一本帶有濃郁憂傷的鄉(xiāng)愁作品,憂傷不是吟風弄月式的傷感,而是無力肩住時代閘門的崩潰。漢嘉最終選擇追隨舊時代,將自己打進廢紙包,與先哲們的文字融為一體,乘著書籍飛升天堂。對于新時代,漢嘉是一個反感工業(yè)生產(chǎn)的厭食癥患者;對于舊時代,漢嘉是一個生活在喧囂中的孤獨癥患者。在新舊交替的時刻,漢嘉是一位守護人類文明的殉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