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炯
我國當代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成就與問題
——在中國長篇小說高峰論壇上的發(fā)言
■ 張 炯
首先,請允許我對長篇小說論壇在江蘇師范大學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對會議邀請我,使我有機會向大家學習,表示衷心的感謝!
長篇小說在我國當代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文學體裁。由于篇幅大,能夠描寫眾多的人物性格、思想和行為以及廣闊的歷史空間,又能自由運用各種人稱和敘述視角,還能把詩歌、散文、戲劇、書信等各種文體都引入自己的文本,因而它成為一種無所不能的文學體裁,也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文學水平的標志性文體。所以,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日益繁榮,已成為世界性的歷史趨勢。我國長篇小說興起于明清,而“五四”后到解放前的三十年,新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約2000部,建國初十七年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320部,文化大革命中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140部。而改革開放后的三十五年,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已超過20000部。最近數年,每年達3000—4000部。如今,長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不僅數量大,質量也不斷提高,題材和主題空前廣泛,形式與風格也空前多樣。因而,舉辦長篇小說論壇,總結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成績,探討它存在的問題,尋求進一步提高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質量之路,實在十分必要。
應當說,近三十多年是新中國成立后繼建國初十七年的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第二次高潮。十七年長篇創(chuàng)作產生了孫犁的《風云初記》、趙樹理的《三里灣》、杜鵬程的《保衛(wèi)延安》、梁斌的《紅旗譜》、吳強的《紅日》、楊沫的《青春之歌》、柳青的《創(chuàng)業(yè)史》、曲波的《林海雪原》、周立波的《山鄉(xiāng)巨變》、羅廣斌、楊益言的《紅巖》等十多部“紅色經典”。那是當代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第一次高潮,在我國長篇小說史上樹立起一座豐碑。而新時期以來,榮獲茅盾文學獎的數十部長篇,包括《李自成》《少年天子》《白門柳》《金甌缺》《張居正》等歷史小說,《黃河東流去》《冬天里的春天》《白鹿原》《你在高原》等反思歷史的小說,《艱難的翅膀》《英雄時代》等反映現實改革的小說,《歷史的天空》《第二個太陽》等軍旅小說,《芙蓉鎮(zhèn)》《騷動之秋》《秦腔》、《蛙》等農村題材小說,《無字》《長恨歌》等帶有女性主義意味的小說,還有其他題材的如《解密》等小說,多已成為人們公認的優(yōu)秀之作。實際上,與之水平不相上下的長篇小說新作不下百多部。如《羊的門》《我是太陽》《玫瑰門》《雍正皇帝》《英雄無語》等盡管沒有獲得茅盾文學獎,我以為也都是寫得相當好的。
新時期長篇小說的突破性成就,我以為至少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題材、主題異常廣泛。重大題材和非重大題材都進入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上面列舉的作品中,有許多像《李自成》那樣概括巨大歷史事件、時空開闊的重大題材的作品,也有像王安憶的《長恨歌》、蘇童的《米》、余華的《活著》那樣寫小人物、小題材的作品,還有張平、陸天明的反腐倡廉小說,林白、陳染的女性主義小說,網絡文學中的新武俠小說、穿越小說、懸疑小說、動物小說、科幻小說等等。許多小說可以說寫了前人所未寫,開創(chuàng)了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題材和主題空前廣闊的新時代。
二是形式、風格十分多樣。章回體小說的時代雖已過去,但章回小說仍然存在。書信體和日記體的小說也仍然存在。各種人稱的小說都有。賈平凹的作品中既有《廢都》那種風格的作品,也有《秦腔》那樣風格迥然不同的作品。莫言的長篇小說風格和形式也相當多種多樣,不僅《紅高粱》與《豐乳肥臀》不同,《檀香刑》與《蛙》也大不一樣。姚雪垠的歷史小說富陽剛之美,劉斯奮的歷史小說富陰柔之美?,F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的藝術風格都在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中有自己的表現。
三是語言水平有顯著提高。建國初十七年的長篇小說在克服歐化文風,實踐民族化、大眾化的語言追求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而新時期長篇小說既注意創(chuàng)造個人的語言風格,也重視語言的民族風格的創(chuàng)造。許多作家的語言都極有特色:像王蒙喜用鋪床疊屋的形容詞,像陳染追求語言的陌生化,像賈平凹的商洛秦風,王安憶的滬上細膩而深邃的文風,等等,都顯示作家一方面力求語言的獨創(chuàng)性,同時又兼顧語言的民族化和大眾化的地方風格,在表情和達意等方面都見出現代漢語文學語言的純熟。
四是人性深度的生動刻畫。新時期長篇小說描寫人物的眾多超過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僅《李自成》這部小說就寫了幾百個人物。上自皇帝王公大臣,下至三教九流、販夫走卒,有許多人物都寫得極有人性深度,像崇禎皇帝的宵衣旰食而又忌刻多疑與冷酷,像洪承疇的公忠體國和終因好色而叛變,都寫得相當深刻?!稛o字》寫三代女人遇見的男人都極不堪,而又個性各異,可謂入木三分;《玫瑰門》筆下的司徒綺文,其內心世界的剖析之絲絲入扣,觫人心肺。
五是宏觀敘事的大膽追求?,F實題材和近現代歷史題材方面,像李爾重的《新戰(zhàn)爭與和平》580萬字,周而復的《長城萬里圖》380萬字,張煒的《你在高原》450萬字。歷史長篇中姚雪垠的《李自成》430萬字,二月河的“清代帝王系列”包括《康熙大帝》四部、《雍正皇帝》三部、《乾隆皇帝》六部、孫皓暉的《大秦帝國》十一卷600萬字。這些超長篇的著作刻畫人物之多,所寫時空之廣闊都超過以往的長篇,無不體現了小說家對宏觀敘事的追求。
江蘇是我國的經濟和文化大省,也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大省,長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可謂碩果累累。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來涌現了大批長篇小說作家,像范小青、葉兆言、儲福金,還有艾煊、陸文夫、周梅森、趙本夫、蘇童、黃蓓佳、畢飛宇等,都是全國有廣泛影響的小說家。他們的系列作品在反映現代的社會矛盾,刻畫富于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創(chuàng)造地域文化風采與特色等方面都卓有成就,受到讀者的敬重。而像葉煒這樣的年青小說家正茁壯成長,前途也未可限量。
所以,對于我國當代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成績,我們決不應低估,決不應自我菲薄。應該說,我國當代長篇小說的文學水平已為世界所承認。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就證明了我國文學的世界水平。實際上,在他之前,高行健也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他雖然獲獎前已加入法國國籍,但他其實是中國培養(yǎng)的作家,他的長篇小說《靈山》就是用中文寫的。1986年我國文化部在上海舉辦中國當代文學國際研討會,出席會議的瑞典著名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院士就說過,如果魯迅先生和老舍先生還健在,他們肯定能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可惜他們都過世了。而諾貝爾獎的規(guī)定,只頒發(fā)給在世的作家。我敢斗膽地說,今天跟莫言的水平不相上下的中國作家,決不止一位兩位。當然,在充分肯定我國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成就時,也不能不看到我們存在的不足,新時期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絕對數量盡管如此之大,人們卻感覺優(yōu)秀的長篇小說還不能說很多。這又是為什么呢?
有種說法是,因為創(chuàng)作數量大,許多好小說沒有被發(fā)現。因為評論家的隊伍小,看不過來,有些優(yōu)秀小說沒有在評論上反映出來,從而也不被讀者所注意。我想,這完全可能。因為實際情況就是評論落后于創(chuàng)作。而且,當今讀者的選擇很多,圖像時代來了,電影、電視、廣告、櫥窗,到處都是圖像,人們閱讀文學作品的時間被擠壓了,加上工作壓力大,能擠出時間讀長篇小說的讀者少了。這樣,優(yōu)秀的作品出版了,卻未被發(fā)現,是完全可能的。不過,好作品終歸是不會永遠被埋沒的。茅盾文學獎的評獎機制,層層推選,也層層篩選,應該說有利于將優(yōu)秀作品推舉出來。我以為,當前許多長篇小說所以不被看好,不能說與自身的弱點沒有關系。我曾經在《南方文壇》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寧愿少些,但要好些》,就是針對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中存在粗制濫造的現象來說的。因為我覺得有許多作品如果作者在已有基礎上再加一番工夫,肯定就會更上一層樓,匆匆出版,未免可惜了。記得德國漢學家顧彬也說過差不多意思的話。他批評我國有些作家寫得太快,過于追究金錢,甚至批評我國當代文學作品有些就是“垃圾”。因為他認為德國作家寫個長篇都要花數年的時間,而現在有些中國作家只用兩三個月時間。我以為許多長篇小說所以不被看好,大體有以下原因:或是題材太小,沒有多大意義,寫個短篇或中篇即可,卻硬要拉出長篇;或是人物粗淺,沒有典型性;故事情節(jié)還吸引人,讀者讀完,卻沒有一個人物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或是語言不講究、粗糙。列夫·托爾斯泰曾說,最好的語言是簡潔。生動而又簡潔,這是文學語言的上乘要求?,F在有些作品卻語言拖沓、啰嗦,又不注意生動,讓讀者讀來厭煩;或是沒有思想,缺乏人生哲理的高度,故事雖熱鬧,讀后讀者卻感到無所獲,無所啟迪。
現在雖然是市場經濟,追求金錢不能說錯。但文學具有二重性,在市場經濟時代,文學是商品,但它又是藝術品。商品是有價的,藝術卻是無價的。作家不能止于追求有價,而要追求無價。這方面,我們需要向前代的名家學習。一部《紅樓夢》,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窮到瓦灶繩床,舉家食粥的地步。杜鵬程的《保衛(wèi)延安》,前后刪改的稿子可以拉一架板車。梁斌同志寫《紅旗譜》前后經歷十余年。徐興業(yè)寫《金甌缺》前后經歷四十年。我想,傳世之作沒有不經過艱辛勞動的。而藝術更需要琢磨又琢磨,所以它才能成為無價之寶。曹雪芹雖然沒有拿到稿費,他的作品只靠傳抄,而現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卻年年印,成為長銷書。我想,這應該給我們的長篇小說作家以啟示。當然,人各有志不可相強。有的作者就是追求快,乃至后半部還沒有寫好,前半部就給出版社拿去印刷了,他就是追求早拿稿費,好養(yǎng)家活糊口,你也不能說他錯。而且寫作時間短,也并非就絕對不能出好作品。有的天才作家就是兩三月個出一部長篇,巴爾扎克就是,因為他要趕著還債。他從十九歲到二十八歲,寫了許多歷史小說以維持生活,因胡編亂造,都不敢署名二十九歲之后到五十一歲去世,他才寫了《人間喜劇90多部長篇,正式用巴爾扎克的名字,而且傳世。所以,也不能說快就絕對不行。但巴爾扎克后來作品的原稿都是改得很厲害的,他每天晚上八時寫到凌晨才去睡覺。上午醒來后就在清樣上修改稿子,有的改得面目全非。他真正嘔心瀝血,靠喝咖啡維持最后是咖啡中毒,年過五十就死了。可見,他雖然寫得快,多數也還不是粗制濫造。
文學是時代的鏡子。它不但反映時代人物關系和歷史風云的變化,也反映時代的精神、時代的風尚和審美情趣的推移。所以,文學的問題從來不僅僅是文學自身的問題。我國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從建國初到新時期和新世紀的風貌變遷,也不僅僅是長篇小說作家個人的問題,雖然又與個人的選擇密切相關。明清以降,以迄民國初年,我國長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也不下千部,而名世的經典之作,也就《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等寥寥數部。這些作品所以經世不衰,為歷代讀者所百讀不厭,無不與其藝術卓具特色,而內涵又十分厚重,人物刻畫精到并血肉豐滿,多有典型意義相關。它們都是生長于特定歷史文化土壤的產物,也是藝術家嘔心瀝血的產物。世界文學史上的長篇經典亦如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應該是足以啟發(fā)我們思考的。
總之,我衷心希望我國的長篇小說能夠持續(xù)繁榮,寫出越來越多優(yōu)秀的可以傳世的作品。謝謝大家!
(作者系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