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輕氣盛甚至經(jīng)常盛氣凌人的時候,我曾經(jīng)遇見并認識了一個人。每次開會,大家都對存在的問題眾說紛紜,各執(zhí)己見,甚至有時言語相對,面紅耳赤。而他就那么靜靜地坐著,面帶微笑,不置一詞。到需要最后表態(tài)的時候,他會地把各方的意見找出優(yōu)點并都贊揚一番,然后溫和地說:“大家看能不能這樣?”“這也僅是我一點不成熟的想法”。一貫地沉穩(wěn),持重。他本身是一個部門領導,又是實打?qū)嵶x出來的名校博士,其實完全可以不必如此低調(diào)。
那時的我卻自恃才情,血氣方剛,對不入眼的人和事很難一笑而過,經(jīng)常就口無遮攔,各種奚落,然后感覺真是酣暢淋漓。于是看到他的不置褒貶,就腹誹他是圓滑精明,中庸騎墻。尤其在工作之余、聚會之時,大家伙兒湊一塊兒都喜歡飛短流長,評頭論足。而他不是閉口不言,就低頭看書。那時大家都認為他清高,不合群,殊不知后來當我讀到幾句話時才恍然大悟,那話是“愛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我們多像一群蒼蠅圍著一坨大糞,不聞其臭反而樂在其中。想一想自己以前總愛逞口舌之快,殊不知傷害過多少人,造過多少口業(yè)呢。
我們身邊的人都容易陷入簡單粗暴的邏輯,評價人或事不自覺的就從一己偏見出發(fā),遇人冒犯必將以牙還牙才能顯示自己的存在感。是非只為多開口,但我們很難管得住嘴巴不去說人是非。而這些背后似乎都是那個貌似強大的“自我”在作祟,因為我們太過在意“自我”的感受,“自我”進而成為我們度量世界善惡黑白的唯一尺度,難以做到客觀中立,更不要提什么雙贏,遑論換位思考,代人受過。我們幾乎做不到站在對方的立場,來了解是什么樣的背景和原因使這人持有跟你對立的觀點。
在一本書里看到這樣的文字,當我們面對爭論,滿腹怒火,就要出口傷人時,想象自己是一顆光滑的鵝卵石,隨著溪流沉在了柔軟肥沃的河底,沒有憤怒,沒有爭執(zhí),沒有委屈,自然的和周圍融洽地相處在一起,享受當下的完全放松。當我們不小心陷入是非的漩渦時,努力提醒自己保持清醒,不要擠進那個圈子,盡量置身事外,最好能禁語。這才發(fā)現(xiàn)早在那個時候,這個人早已持守著上面這些我如今才慢慢體會到的東西。
很羞愧,當時自己是非心太過,不明白虛懷若谷和謙厚寬讓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余地,不致日后尷尬。很慶幸,當時那個人的冷靜讓我照見了今天飛揚跋扈妄語不斷的自己,原來做到任何時候管好自己的嘴巴,才是一個真正修身養(yǎng)性并讓人如沐春風的人。